(關鍵詞:網油 膜原 脹病 泌尿)
三焦乃上焦、中焦、下焦之合稱,為六腑之一,系手少陽之府,與手厥陰心包之臟相配偶(相為陰陽表里)。既是府,則定是實物;既相偶,則必有經絡脂膜相連。故張介賓曰:“三焦者,確有一腑,蓋居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類經·臟象類》)至唐容川則獨有會心,謂三焦即網油,其根蒂以膜連于命門,此誠為確當之論。由此知,人腹內之膜,亦應以三焦為最大。其膜根于命門,在下焦為包腎絡腸之膜,在中焦為包脾連胃之膜,在上焦為膈膜及連絡心肺之膜,此胸腹之油膜也。至身上之膜,肥肉、瘦肉間之膜,為半表、半里之膜;與皮膚相連之膜,為在表腠理之膜,此二處之膜皆以三焦為府,即以三焦之膜為源,故三焦之膜統可名為膜原(古“原”即“源”字)。凡外感之來,大抵先侵上焦,故《內經》謂其“橫連膜原”;中、下兩焦之膜,其紋理大致皆縱(可向下瀝水),唯膈膜則旁連四圍,故其紋理獨橫,而外感伏于其處亦遂與其橫連也。
《內經·論勇篇》謂:“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此三焦之理可辨其縱橫,可知其理之大而顯。而一身之內,理之大且顯者,莫若網油也。故《內經·脹論篇》又謂:“三焦脹者,氣滿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此所謂皮膚中者,腠理之膜也。人身之膜,原內外縱橫,互相貫通,網油為膜之最大者,故網油有脹病,可外達于腠理。所以《難經·六十六難》曰“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此原氣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其發源于腎,藏于丹田,必須以三焦為道路,才能到達和作用全身。《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亦曰:“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內經·本藏篇》謂:“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毛者,三焦膀胱結。”此其厚、薄、緩、急、直、結皆與膀胱并論,說明三焦亦如膀胱之以膜為質,且與膀胱相連是也。而以膜為質與膀胱相連者,即網油也。又王勛臣謂:“嘗驗剖解物類者,若在甫飲水之后,其網油中必多水鈴鐺;若非在甫飲水之后,其網油中即少水鈴鐺。”(《醫林改錯》),是知網油為行水之道路,西醫亦謂水道即是網油。《素問·靈蘭秘典論》亦謂:“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此表明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之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之道路。體內水液之代謝雖由肺、脾和腎協同完成,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方可正常升降出入。故《類經·藏象類》曰:“上焦不治則水犯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氣治”,氣化也。
胃中之食,必得水氣濡潤(腐熟)始能釀為精液。此精液既成之后,可于脾胃相連之處輸入脾中,藉脾氣之散以上達于肺,然后再由肺氣之降而下降,以灌溉諸臟腑。灌溉時,因中焦如漚而成上焦如霧(精液之中含有氣化),故胃中谷氣水氣可通過胃之大絡(絡脈)直接上升,谷氣上升以養胸中大氣(宗氣),水氣上升以潤肺化氣,迨至霧氣潤澤復又化為水后便下注,此為上焦廢水循三焦以歸于膀胱,亦謂下焦如瀆;而當精液通過與胃相連的肝膈大筋之脂膜輸于肝并分潤諸筋時,因肝脈(經脈)原下絡于陰器,連于下焦,故水飲由胃入肝,原可直達于膀胱,由此知分潤諸筋之精液成含廢質之水飲后,可遂循肝系下注,緣下焦脂膜歸于膀胱。若胃中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者,胃中水飲被微細血管吸去,隨血脈之循環以注于心(心主脈),助心釀成血中明水以養赤白血球,而所余之水亦多含廢質,由血管下行至腎,由腎漉過歸于膀胱。是知水飲由回血管入腎者,必其過肝之后,未盡隨上行之回血管歸心(心無下行回血管)者,即隨自肝下行之回血管歸腎也。又肝木氣臊,故小便之氣亦臊矣。
至此或可認為,三焦的形態如同解剖學中的網膜、脂膜,附著在其它臟腑之外,是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的通路,其功能總歸于 “氣化”。既是氣化,則網油之路有水火也。有水必有火,此謂根蒂在命門矣。所以,三焦手少陽之經是主氣所生病者也。豬與人之基因相近,想必解剖學也相似,故見豬之花油,便知人之網油也。
撰用:《醫學衷中參西錄》(張錫純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