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的美,魚知道,那流淚傾訴的依賴難分離;
風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難忘記。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我橫著去看廬山,那有山嶺,我側(cè)面去看廬山,那有山峰,遠近高低,廬山在我的眼中啊,各不相同。你要說為什么我們看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們是站在廬山的里邊去看廬山,當然看不清他的真面目。
這四句詩雖然非常簡單,但是卻成為了我們現(xiàn)在認識事物、了解學習新事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換言之,如果我們觀察事物,了解事物,只是在事物的中間,而不能跳出來通觀他的全局,那么對事物的本質(zhì),它的認知將是始終有限的。你可能會說這道理我們都知道,打小老師就是跟我們就是這么講的。不錯,但是我們的疑問,為什么蘇軾這次上廬山最后得的結(jié)論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說這與他之前、和將要發(fā)生的事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嗎?
我們可以想到,蘇軾在黃州時期是被流放和貶謫的歲月。在這期間他曾經(jīng)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從這些詩詞當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蘇軾始終在追問自己的人生,始終在追問自己到底是誰?在他很著名的一首詞《臨江仙》里邊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他一直在想,人生真是煩惱,感覺自己的這個身體啊,好像不是自己的,是誰的呢?不知道。
瞬間是父親,一瞬間是丈夫,一瞬間是官員,他無法領(lǐng)悟到自己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么。其實這就是由于流放和貶謫的生活,對他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使他對自己人生的意義發(fā)生了懷疑,以至于在這首詞的結(jié)尾,他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不如浮游于江海之外,從此忘掉著人生的煩惱。可見,在這首詩詞當中,蘇軾對自己的人生是有懷疑的態(tài)度。
在另外一首詩詞當中,蘇軾說:“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孤獨的大雁,在驚慌失措當中飛翔,留下了孤獨的身影。那么這一首詩詞也表達了在貶謫流放的過程當中,政治上的迫害給蘇軾的心靈造成的驚恐。
蘇軾還曾在黃州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在文章里,他寫了一段非常有趣的經(jīng)歷。他說夜游赤壁,看到有一只仙鶴劃過江面,晚上睡覺又夢見了一個道士,經(jīng)過他的窗前,給他作揖,說:“你在赤壁游覽的快樂嗎”?想問他姓名,道士卻不回答。蘇軾恍然大悟,原來這道士就是從我身邊飛過的仙鶴啊!蘇軾追問道士的身份,其實也是在追問自己的身份。蘇軾在黃州期間,非常想要領(lǐng)悟清楚自己到底是誰?實際上這種身份的不確定感,反映了當時流放和貶謫生活對蘇軾的人生造成的困擾。
大家可能會問,蘇軾這樣智慧的人難道會對自己的人生也發(fā)生疑問嗎?當然會,是人都會,不過蘇軾好像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在他非常著名的詩詞《定風波》中,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在這首詩詞當中,蘇軾好像認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那就是不管是天晴還是下雨,自己都會堅定不移的向前走。因為人生在世無非是一會是風雨,一會是天晴,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之所以羅列了蘇軾黃州時期表達人生感悟的一系列詩詞,就是想說從黃州開始走向廬山,又從廬山開始走向他未來的人生。蘇軾由黃州北上汝州,也就是下了廬山后便北上汝州,最直接的路線應該是朝西北方向行走,但他卻一路沿著長江東行,打算從長江進入運河,然后轉(zhuǎn)道淮河、汴水,再設法去汝州。兜了這么大的一個圈子,其中當然有種種考慮,居住在江寧的王安石不能不說是兜圈子的一個重要原因。
饒有趣味的是,如果說蘇軾來江寧與王安石會面,在主觀上曾具有某種現(xiàn)實政治的考慮,那么當他真的與王安石朝夕相處一個多月后,卻從心底里對這位昔日的大宰相有了更為深入、更為真實的認識。
我們想蘇軾在經(jīng)歷了革新變法的政治斗爭之后,也許更深刻地理解到事物的真相和對一個人的命運,包括對當時北宋的政治,有多么重要。他發(fā)出的感慨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換言之,在今后的道路上,只有跳出廬山之外,才能識得廬山的全局,只有跳出改革變法的政局之外,也許才能真正的深刻的認識到改革變法的真相。
到了蘇軾60多歲的時候,他結(jié)束了在海南島的流放生活,即將渡海回到中原。他寫了一首詩,其中在最后兩句說到:“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我雖然在年過花甲時被流放到荒涼的海南島,但是我卻沒有絲毫的悔恨,我仿佛看到了生平從未見過的奇絕景觀這肯定是蘇軾對自己人生的最后總結(jié)。
它認識到不管經(jīng)歷多大的風雨,最終是否看見彩虹,那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我們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只是年近五旬的東坡,對于他之前的宦海生涯和黃州生涯的總結(jié)。
而這樣一種人生觀念的奠定,也為他之后更平淡地看待人生,更放達的看待人生,開啟了一個新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