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尹后慶,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曾主持或參與多項基礎教育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制訂,承擔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性學習實施綱要研制》等項目的研究。
●教育要依托學校,通過課程、教材、教學等多個渠道直接或間接地進行民族文化的教育與滲透,更好地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推動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教育發展始終離不開一個“基因”,這個“基因”就是民族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統。在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也要善于借鑒和利用這些文化傳統資源。
近年來,伴隨著傳統文化熱的興起,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國家有關部門聯合開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和春節四個傳統節日為內容的“中華經典誦讀”和“中華贊——詩詞歌賦創作”活動,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還積極開展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教學內容的試點,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京劇之美,以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通過這些方式,將文化與教育不斷融合在一起。
實際上,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教育事業的發展本來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質上都是推動人的發展。一方面,教育是文化創承與創新的重要方式,教育可以傳播和更新文化,可以凈化和升華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寶貴素材和內在動力,離開了文化的根基,教育發展將如無源之水。文化與教育具有交互價值,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育與文化的相互融合,實現教育與文化共同大繁榮、大發展。
教育要依托學校,通過課程、教材、教學等多個渠道直接或間接地進行民族文化的教育與滲透,更好地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推動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一是可以利用基礎性課程進行滲透。通過課程與教材滲透的形式進行民族文化教育,是當前我們采用的主要手段。新一輪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利用基礎性課程對全體學生進行文化傳統教育,將一些優秀的、傳統的、經典的民歌民樂、民舞、戲曲、剪紙、國畫等內容編入了音樂、美術和藝術教材,作為基礎性課程內容。
二是可以開設民族文化教育專門課程。為使傳統文化代代傳承,實現中華文化的振興和發展,最重要的途徑是在中小學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目前,很多地方的政府和學校等結合民族文化教育開展了大量工作。以上海為例,目前已編寫了一批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教材供學校和學生選用,如《中華傳統文化》、《語文綜合學習》、《高中文化讀本——走近經典》系列等。
三是可以結合節日與活動開展文化專題教育。傳統節日以及重大活動等都是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有利時機和典型素材。例如,結合上海世博會的籌辦,上海市中小學全面開展世博主題教育,各中小學校整體規劃與世博會相關的各項教育活動,將其作為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
當然,教育的發展也離不開文化的推動。教育發展始終離不開一個“基因”,這個“基因”就是民族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統。在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也要善于借鑒和利用這些文化傳統資源。
首先,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推進教育均衡和公平的文化基礎。儒家民本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國家的治理應以民為本,而教育事業發展和受教育權益的保障是體現民本文化的重要方面。當前,國家以“普及、發展、提高”為主要任務,建立健全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機制和制度,實施多項惠民舉措,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正是對民本思想的生動實踐。
其次,與時俱進的文化傳統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依據。教育能否與時俱進,首先要看課程改革,因為課程涉及教育的目標、內容、過程和方式,是教育發展的核心領域。面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挑戰,必須果斷推出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深化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育方式的改革,通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為其終身發展服務。
再其次,將效法自然規律作為深化素質教育的哲學基礎。“道法自然”是中華文化中一種重要的思想,通俗地講,就是做事的方法要順應自然客觀存在的規律。當前,基礎教育正在從以數量擴張為特征的外延發展轉向以質量提升為特征的內涵發展階段,這就要求從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出發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教育決策和教育實踐都要遵循這兩條自然規律。
最后,要弘揚尊師重教傳統,加強教師隊伍文化素養。尊師重教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對當今的教育活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近年來,我國制定了教師法,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教師的各項權利和義務。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培養,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和成就感,就是對尊師重教傳統的進一步弘揚。
《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