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育藍皮書》披露教師工資去年明顯增加
績效工資缺乏考評“抓手”
本報訊(記者王樂)“績效工資實施后,總體上教師工資增幅明顯,但基層學校在績效工資體系下,尚缺乏考評‘抓手’。”昨天下午,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發布了《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0)》。藍皮書指出,自2009年1月1日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全面實施教師績效工資政策以來,教師工資有所增加,對農村教師有所傾斜,但政策在落實過程中仍遇到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落實和改進。
教師工資增幅明顯
據藍皮書調查顯示,在實施績效工資前,工資水平在2000元以下的教師占調查總人數59.16%,其中1500元至2000元間的教師占調查總人數28.85%;3000元以上僅7.07%。發放70%的績效工資后,以各地平均計,每月工資2000元以下的降至26.39%;2000元至3000元的上升到43.76%;3000元以上的,則增加到24.90%。從總體上看,教師工資增加,且增幅明顯。
在績效工資政策中,30%的獎勵性績效工資,涉及更多關鍵性的考核標準,直接關乎能否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等問題。藍皮書調查顯示,同意用“師德”作為考核標準的有60.88%,不同意的占17.35%。明確不同意用升學率標準考核教師績效的,占67.97%,且東、中、西部地區教師對此表現出高度的一致。
考評實際仍與升學率掛鉤
但是與此同時,藍皮書也列舉了在調查過程中,教師們所提出的諸多問題。比如,“為什么不進行月度考核”、“依然以職稱學歷教齡為主,難以體現實際工作差異”等。藍皮書顯示,部分教師甚至還表示,考核若沒有更好的標準,最后很可能會“過分與成績掛鉤,過于細化,導致教師追求成績和升學率,使減負變增負”,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
據了解,雖然績效工資政策清晰提出了“績效考核不得與升學率掛鉤”,但藍皮書在請被調查者就“實施績效工資后,教師是否更重視考試分數了”的問題作出回答時,選擇“沒有變化”的教師高達47.67%,這意味著“應試教育”未有松動,而選擇“是”的教師竟達到33.25%。藍皮書表示,這反映了在考試評價制度未改變的前提下,難以達到不重視分數的預期;同時反映了基層學校在績效工資體系下缺乏評價“抓手”、急需外部支持的現狀。
“政策實施前,超過一半教師認為,教師工作積極性會提高;但實施后,這一比例下降到19.31%。”藍皮書表明,政策實施前,態度不明的教師不少,但實施后態度不明的人大量減少,而認為“沒什么變化”的人卻大量上升,由此前21.02%上升為62.3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