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數學(附照片)
姜澎
孩子的調皮讓你頭疼?膽小讓你擔憂?如何選擇合適的學校讓你寢食難安?……家有學前寶寶,如果你有任何養育的疑問都可以跟我們聯系,我們會找到強大的專家團來解答疑惑;如果你有任何養育的心得也歡迎跟我們聯系,讓新手爸爸媽媽分享你們的經驗吧!
你是不是在孩子咿呀學語時就指著數字,不斷強化他對數字的概念?是不是為了讓孩子今后學好數學,從3歲開始就教他加減法?為了迅速地看到他的數學能力發展,急著要把孩子送到外面的公文數學和珠心算之類輔導班?……學前寶寶學數學,不是學“+-×÷”。
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數學化”的思維方式,注意,可不是“數字化”的思維方式。
這也意味著數學的魅力不在于精確計算,而在于它是一種思維方式,把具體問題上升為抽象的數學問題,再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來解決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問題。數學對兒童思維方式的訓練,是其它任何學習所不具備的:由于數學本身是抽象的過程,學習數學實質上就是學習思維,特別是抽象邏輯思維的方法。兒童學習數學,其意義決不在于簡單的數數和計算。
但是,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大多數關于數學的培訓班,都在教孩子運算,并不是真的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專門從事兒童數學教學研究的王順妹副教授等專家提出,教孩子學數學應該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并且在生活中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方式。
當我們說到要教學前寶寶學數學時,首先應該了解他們與數學相關的認知階段。學前幼兒學習的數學內容很多,除了數以外,還必須培養幾何與空間概念,以及數理邏輯經驗。
當我們說到數學的時候,往往就把它和“數”聯系在一起。固然,數和運算是數學的重要內容。
事實上,幼兒學習數數也是一個漫長的思維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以下發展階段:口頭數數階段:兒童多數都像背兒歌似的背誦數字,有時還會脫漏數字或者循環重復數字,此時他們并沒有形成數詞與實物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也不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按物點數階段:也就是一邊數數、一邊點物。初期,這兩個動作并不一致,然后逐漸發展到手口一致,但是這一階段他們還不能說出總數。直到5歲,他們才會進入說出總數階段,此時他們理解了數到最后一個物體所對應的數就表示這一組物體的總數。
數學還包括邏輯以及幾何空間等。而對邏輯和幾何空間的認知幾乎從孩子出生咿呀學語后就一直在進行,在孩子生活的周圍環境中,處處可見不同形狀的物體,如長方形、圓形的餅干,方方的手絹、圓圓的大眼睛、皮球、圓柱體的杯子、長方體的書、各種形狀的積木、方凳子等,因此,孩子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幾何形體。專家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學不學幾何形體,而是學到什么程度和怎樣學。
家長所理解的幾何形體知識,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確實并不能夠掌握,但是孩子可以獲得有關幾何形體的一些最最初步的經驗,這將為以后學習抽象的幾何形體概念奠定感性基礎。因此,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具體的情景,引導孩子關注身邊的幾何形體,豐富孩子有關幾何形體的經驗。例如,圓圓的輪子就可以滾動,如果是方形的會怎樣呢?積木的形狀有各種各樣,要搭一個房子需要哪些形狀的積木呢?……這些問題,其實對幼兒來說并不難。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他們完全能夠分辨不同的圖形及其特征,理解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甚至還能區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
對于數的從感性到抽象認識的時間段大約從3歲開始:
3歲左右的兒童處于初步感知數量的階段;
4-5歲是數詞和物體數量間建立聯系的階段,也是兒童數概念發展的關鍵期;
5歲以后則是數運算的初期階段。
給寶寶兩個蘋果,再給他兩個蘋果,寶寶能夠數一數說出,有4個了,但是你問他“2+2”等于多少,他卻說不出了。即使在你的啟發下知道了,可過兩天又忘記。這時候,你是不是有些著急上火呢?其實不用急,因為幼兒的數學概念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這與思維發展是一致的。
所有寶寶最初面臨的數學問題都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吃飯時,給寶寶多盛一點還是少盛一點,給了孩子多和少的概念,給寶寶吃糖,要幾塊,又給了他數的概念。吃完兩塊餅干還要吃一塊,一共吃了幾塊。像這樣以實物為工具進行的加減運算就是動作水平上的加減運算。動作水平的加減能力是建立在初步的數概念基礎和基本的計數能力基礎上的運算水平。所有的孩子都將經歷這一階段,并在這一水平上停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成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人為地縮短孩子的這一進程。這是所謂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因為沒有積累豐富的動作水平的加減操作經驗,孩子很難進入到下一階段——表象水平的運算。
比如,媽媽問寶寶,爸爸又給你買了兩輛小汽車玩具了,你到底有幾輛玩具小汽車???這個時候寶寶不會去翻箱倒柜,而是想了想,然后伸出兩根手指算了算:現在有6輛了。此時,已經不需要用實物逐一從頭點數了,而是可以借助物體在頭腦中的形象為依托。這種依托物體形象的運算就是表象水平的運算。學前期的孩子大多還處于上述兩種運算水平上。
而最高水平的運算——概念水平上的加減,就是以數群與數群的直接運算為特征的。孩子能夠理解每個抽象符號的意義,而且還能運用這些抽象符號進行運算。只有少數孩子在5歲前能夠達到這一階段。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心的爸爸媽媽們在生活小事中就可以培養寶寶的數學思維。
幼兒學數學應該從分類排序開始。分類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東西放在一起。學習分類是計數和認數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接觸到許多事物,它們的大小、顏色、形狀各不相同,要計數這些物體,首先要對這些物體進行分類,即把物體一個個地加以區分,再一個個地歸放在一起,然后計數,這樣有助于培養孩子形成數的概念。而幼兒在分類中逐漸歸納出加減的規律。分類也是發展兒童思維能力的過程。比較是分類的基礎,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找出事物的共同點與差異,然后再分類,所以兒童的分類過程就是積極的思維過程,也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至于排序,也是發展兒童思維能力的過程。把物體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或從大到小、從多到少反復排序,有助于幼兒逆向思維能力的發展;孩子把物體按紅、黃、紅、黃……等規律排序時,實際上是一種排序推理的練習,將有助于幼兒判斷推理能力的發展。
★買菜或者買水果時多買幾種,每種少一點,讓孩子把這些水果分類擺放;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也可以讓他們玩豆子,不同種類的豆子放在一起,比賽誰分得快——其中既有分類又有集合的概念,順便還可以鍛煉幼兒的手部小肌肉。
★讓寶寶自己扣扣子;幫助媽媽整理房間,把東西歸位;把不同的瓶子和蓋子分開,看誰先給瓶蓋找到家——這是教會幼兒一一對應的概念。
★拿不同的豆和寶寶一起排隊,兩顆紅豆,兩顆黑豆,一顆黃豆,兩顆花生,接下來該怎么排;書櫥里的書從高到矮怎么放——教會幼兒排序。
★吃飯時由寶寶給大家盛飯,要多要少都對寶寶提出;吃葡萄之類的水果或者是小零食,由寶寶給大家分,要多少個爸爸媽媽說了算——培養幼兒數量的概念,還會教會他關于等分的概念,這可是小學高年級的數學內容。
★吃蛋糕,由寶寶來切,看看大家都要什么形狀的,可以分幾塊;收衣服,由寶寶來疊小手絹、小衣服,疊成什么形狀——培養幼兒的幾何概念。
★和寶寶說話時,請寶寶幫助大人拿東西,告訴寶寶左邊或者右邊或者前面,不要說旁邊——培養寶寶的空間概念。
★帶寶寶去超市買東西,從中班開始,每次去超市可以適當地給5元錢或者10元錢,讓他去挑自己想買的東西,不論金額是否超過,都讓寶寶自己決定,如果金額超過了,也讓寶寶自己解決——寶寶很快就會培養出數字的概念,時間長了,他也會逐漸摸索出加減的規律,絕對比教的有效。雖然只有5元、10元,但是寶寶接觸的已經是兩位數運算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