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本人從去年開始在雪球和證券市場紅周刊寫文章較多,尤其跟蹤三馬組合幾年,紅周刊發的文章因為篇幅和印刷限制,有時候會刪減一些篇幅和圖表,有的圖表也稍不清晰,所以我在雪球也發一份,面對不同人群。
兩周前筆者在紅周刊發表文章《看好中國平安的四大核心邏輯》主要是定性分析中國平安相對其他金融企業的四大優勢,本文是“三馬組合”(騰訊控股馬化騰、中國平安馬明哲、阿里巴巴馬云)的第三篇,中國平安發布2018年財報后,后續寫幾篇解析平安的財務指標,從定量分析角度揭開平安綜合金融神秘面紗,平安有壽險及健康險、財產險、銀行、金融科技等業務,每期聚焦一個專題,本期只聊平安保險的保費。
保費概念
保險行業經常出現規模保費、保費收入、原保費收入、已賺保費等概念。
規模保費指投保人所交的實際保費金額,不分保險產品的種類,按照全部銷售收入進行統計,分期收取保費的,根據當期收取的保費確定。
保費收入要對規模保費進行重大保險風險測試和保險混合合同分拆。
保費收入 = 規模保費 - 未通過重大保險風險測試的規模保費 - 萬能、投連產品分拆至保費存款的部分(資產負債表中的“保戶儲金及投資款”科目)。
即對于萬能險和投資連接險,投資賬戶里面的錢,不能算成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
原保費收入主要為了區分出再保險保費收入,國家規定保險公司收到保費以后,必須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保,接受保險分出的公司收取的保費就是再保險保費收入,完全由公司自己做的業務得到保費收入就是原保費收入。
原保費收入 = 保費收入 - 分保費收入。
還有一個已賺保費,在平安的財報中也常出現。
已賺保費 = 保費收入 - 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
清楚最常用的原保費收入即可,每月保險公司公布的和每年銀保監會公布的主要是原保費收入,以下對保費的討論都指原保費收入。
從原保費收入看競爭格局
2019年1月29日銀保監會網站公布了2018年保險統計數據報告,原保險保費收入38016.62億元,同比增長3.92%,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1755.69億元,同比增長11.52%;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6260.87億元,同比增長0.85%。
再分業務看,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0770.08億元,同比增長9.51%;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0722.86億元,同比下降3.41%;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5448.13億元,同比增長24.12%;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075.55億元,同比增長19.33%。
匯總前幾家上市保險公司2018年原保費如下表,看出壽險(包含健康險、養老險,下同)原保費中,中國人壽和平安壽險遙遙領先,第三名的太保壽險不足前兩名的一半,第四~第六名又只有第三名的一半;在財產險中,中國人保和平安財險遙遙領先,太保也是排第三;全公司原保費匯總起來,TOP4依次是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和中國太保。
壽險原保費市場份額演變
筆者對行業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有一些粗淺判斷,對于搶客戶容易、沒有區域性的互聯網行業,強者恒強屬性特別強,老大滋潤,老二痛苦,老三老四幾乎沒戲;對于搶客戶很難、具有明顯區域性的小賣部、小超市大家各自經營,各自服務自己幾公里的小區域內客戶,都可以小富即安;而保險行業介于中間,保險代理人雖然分城市分區域,重點是服務本區域客戶,國內除了對外資保險有城市限制外,保險代理人一方面可以銷售到全國甚至全球去,另一方面本區域足夠大,方圓幾十公里,一般都會多家保險公司共存,覆蓋的客戶群彼此交叉,造就了比較充分競爭的局面,馬太效應比較明顯,我們來回顧十幾年來的市場份額。
全國原保費收入十幾年以來保持快速增長,下表整理了2006年以來原保費數據,包含壽險和財產險。其中平安壽險原保費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17%到2018年的18%維持基本穩定,平安壽險保費增長了6倍,而壽險一哥中國人壽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44.6%下降到2018年的20.4%,市場份額數據除了2018年之外都來自于各家年報披露。
下圖把壽險前三和被接管的安邦的市場份額都列了出來,看得更清楚一些。十幾年來幾經風雨,除了平安其他幾家份額都越來越少,老大中國人壽市場份額從2004年的55.2%下降到2018年的20%出頭,老三太保人壽的市場份額從2004年的10.8%下降到2018上半年的8%,用多年的保費數據可以粗略看到競爭格局的變化,這就是在具有明顯馬太效應的行業長線投資要選第一名的原因,要做時間的朋友,而不是做時間的敵人,那就要選最優秀的,第一名會超越市場平均增速。
壽險原保費市場份額
財險原保費市場份額演變
財產險市場份額更明顯,老大人保財險從2004年的58.1%下降到近幾年的34%左右,平安財險從2004年的9.%上升一倍到20%左右,老三太保財險市場份額也有下降。
財產險市場份額
以上從保費數量角度分析了中國平安的優秀表現,分析了在保險行業長線投資為什么要選第一名的原因之一,下面從保費構成和成本角度分析。
壽險保費構成
壽險保費收入分新單保費收入和續保保費收入,新單保費收入指當年新簽訂的保單在當年交的保費收入,續保保費收入指往年簽訂的保單在今年的續保收入,本文對保費探討都是指原保費。十幾年來平安壽險新單保費都是續保保費的50% ,除了2009年數據有些異常。
壽險業務也分個人業務和團體業務單列保費,團體業務基本沒續保收入,一年一簽,團體業務很實惠,保險公司往往是為了宣傳推廣,獲取客戶,所以主要關注個人業務。
保費快速增長的同時,保險代理人數量也在快速增長,充分體現了這些年的快速成長性。
壽險保費開支
每年收入這么多保費,那壽險保費有哪些開支呢?
一是保險代理人的傭金支出,二是保險公司運營的業務及管理費支出,對比平安歷年數據,這兩項開支總和略小于新單保費,也就是壽險保單平均交十幾年,其中第一年交的保費大部分作為公司運作成本后還剩一些,而香港壽險行業這兩項開支略大于新單保費。
第三項開支是壽險賠付支出,這是針對過去所有保單的,每年賠付支出目前是遠小于新單保費收入,更小于續保保費收入。
其余保費開支包括退保金和客戶保單紅利支出。
如果把保險公司的累積保費看作蓄水池,可以看出平安目前保費蓄水池的入水明顯大于出水。每年的保費蓄水量可從下表的保險責任準備金增加凈額體現。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應該是隨著保費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幅度是比較穩定。
參考平安年報注解:
(1) 賠款及保戶利益包括分部利潤表中的退保金、保險合同賠付支出、攤回保險合同賠付支出、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攤回保險責任準備金、保單紅利支出以及其他業務成本中的投資型保單賬戶利息。
(2) 保險業務傭金支出包括分部利潤表中的分保費用和保險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支出。
(3) 業務及管理費支出包括分部利潤表中的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應收賬款等其他資產減值損失。
以上分析介紹了壽險保費開支和盈余情況。
財險保費開支
財產險保費開支比較好理解,不考慮續保,只考慮當年,下面列出平安財險最近12年原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和三個重要的比率,12年來平安財險保費增長了近12倍。
綜合成本率是產險公司用來核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綜合成本率100%時,即代表收支相等,無承保盈利,亦無承保虧損,但是可以有投資利潤。
綜合成本率包括賠付率和費用率,是衡量產險業盈利能力強弱的主要標準,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產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
費用率 =(保險業務手續費支出 業務及管理費支出 - 分保傭金收入)/ 已賺保費。
賠付率 = 賠款支出 / 已賺保費。
成本率 = 費用率 賠付率。
平安這10年都控制綜合成本率低于100%,在行業內是領先的,很多財產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高于100%,同時也要看到賠付率偏低,成本率偏高,且一直沒改善,這個行業還需洗牌和改善,花在銷售端的費用太高,以后再詳細探討。
小結
平安壽險保費市場份額是前幾家上市公司中唯一沒有下降的,這個行業不斷有挑戰者進來,有的很激進,有的用虧損換規模,而平安壽險保費質量保持了上升,最近的年報業績會上,平安的管理層表示,”公司向來非常注重長期穩健發展。壽險主要圍繞新業務價值經營,2018年新業務價值有7.3%的增長,不過也是遠遠跑贏市場的。去年新業務價值的市場份額接近40%,有3個多點的提升“。新業務價值市場份額是保費市場份額的2倍,說明保單利潤高、質量高,下一期打算聊平安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和內涵價值。
平安財險12年來市場份額翻倍,但是從費用率和賠付率來看卻進步不明顯,后面有必要展開探討國內外財產險行業情況和挑戰。
總之保險行業雖然監管較嚴,但是比較充分競爭,長期來看馬太效應比較明顯,從保費數量、保費構成和保費成本情況分析認為中國平安具有長期競爭優勢。
(本文僅做探討,不做買入或賣出推薦。作者系大灣區投資俱樂部成員,雪球 陳海濤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