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臟早搏?有生命危險嗎?飲食上應該注意些什么?
不少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時感到心慌,甚至感到心臟在“狂跳”,到醫院檢查后知道自己的心臟有過早搏動;
也有的人并未感覺心慌,是在健康體檢時發現心臟有過早搏動的。
那么,什么是心臟早搏呢?有生命危險嗎?
心臟早搏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臟早搏又稱期前收縮或期外收縮,俗稱“早跳”。心臟早搏在成年人中多有偶然發生,但在老年人中更為常見。
早搏,是指心臟在正常有規律的跳動過程中突然出現提前的跳動。
發生在心房的叫“房性早搏”。發生在心室的叫“室性早搏”,發生在房室交界區的叫“交界性早搏”。其中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都非常常見。
早搏發生的原因較為復雜多樣,成年人幾乎都發生過早搏,但不一定都有心臟器質性疾病。功能性早搏,多非心臟病,而是由心外的其他誘因引起的,如激動、緊張、過勞或者過度飲酒、吸煙、喝咖啡。體內血液中的電解質(鎂、鉀等)或酸堿平衡失調,甲狀腺功能亢進,膽或腎結石的絞痛,患有腸道等感染性疾病,服用對心臟有影響的藥物,以及有刺激性的心介入性診治操作等也會引起早搏。功能性早搏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平時注意勞逸結合,保持樂觀心態、規律作息,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避免飲用刺激性飲料,就可以控制早搏的發生。所謂器質性早搏,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心臟的傳導系統出現障礙。在青少年中,常見的有病毒性心肌炎、風心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在中老年中,常見于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肺心病老年人退行性心臟病變等。對待這一類型的心臟早搏,除針對原發心臟病治療外,也應兼顧心臟早搏的治療,特別是對頻發室性心臟早搏,尤應重視,以防心源性猝死。如果在早搏發作時有明顯的心慌、頭暈等癥狀出現,就需要積極進行治療了。早搏數量比較多者,每天多于5000次,甚至達到1~2萬次,也需要積極治療,因為過多早搏會增加心臟負擔,長期有造成心力衰竭的可能。 肥胖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保持健康體重,對于降低CVD風險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即使是健康食品,過量攝入也會引起體重的增加,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危害。因此,就算長期保持健康飲食,也一定不要忘記維持能量的“收支”平衡。很多健康飲食方式(比如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強調: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模式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可有效降低CVD風險。2021 AHA飲食指南同樣包含了這一點。大量研究表明,富含全谷物的飲食對心血管健康有益,除此之外,全谷物食品富含膳食纖維,有益于排便和腸道菌群。■ 建議優選植物蛋白,比如豆類食品。
5、使用液態植物油代替熱帶油、動物油和氫化(反式)脂肪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茶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魚油等。食品加工有好處也有壞處,雖然目前對于“超加工”食品沒有標準化定義,但過多攝入“超加工”食品會導致不良健康結果(如超重、代謝紊亂等)。眾所周知,冠心病、2型糖尿病和超重風險升高的誘因,大多來自飲料、甜點和糖果,而我們日常吃的主食和水果中本來就含有糖,所以,減少添加糖的攝入很有必要。鹽的攝入與血壓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薦成年人每日食鹽攝入要小于6g。酒精攝入對于心血管健康的影響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CVD類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