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治療某些慢性病,如眩暈、胸痹、低熱、崩漏效不佳時,常從調理脾胃入手,取得不錯的療效。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嚴格來講,“先天”只能取決于父母雙方,即取決于遺傳基因;而“后天”則可直接或間接地攝取于水谷精微和自然界,也就是說取決于脾胃功能,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消化系統。
中醫的脾胃病不僅包括西醫消化系統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統有脾胃損傷的病證。
因脾胃之盛衰對肝、心、肺、腎四臟皆有影響,脾胃的衰敗,可以導致其他臟腑之氣的衰敗。
《脾胃論》云:“脾胃不足,不同余臟,無定體故也。其治肝、心、肺、腎有余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周慎齋亦云:“諸病不已,必尋道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甚眾?!?/p>
所以,治療脾胃與肝、心、肺、腎四臟同病時,常本著異病同治的原則運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化裁,培土兼治四臟,就是說“脾胃是生命的根本”,調理身體或治療疾病要從脾胃開始。
香砂六君子湯,出自《古今名醫方論》,具有益氣和胃,行氣化滯的功效。原方主治脾胃氣虛,濕阻氣滯證,屬補益劑范疇。
臨床廣泛用于消化性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腸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癌癥化療不良反應,糖尿病性胃輕癱等疾病的治療。
組方中就是由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組成,即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砂仁、木香。
特點:脾胃同調,虛實并治,升降并用,痰濕同治。
人參:味甘、微苦,性平,大補元氣,補脾益氣為主。
白術:味甘、苦,性溫,健脾燥濕,助脾運化。
茯苓:味甘而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善入脾經,藥性平和,補、滲兼施,配白術健運脾氣,又以其甘淡之性,滲利濕濁,且使參、術補而不滯,可使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
半夏:辛溫而燥,善燥濕化痰,和胃止嘔,兼以辛散而消痞滿。
陳皮:味辛苦,性溫,有理氣行滯,兼燥濕、化痰的功效。
木香:味辛行苦泄溫通,醒脾和胃,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故對于脾胃氣滯,升降失常之氣虛挾滯之證,頗為適宜。
砂仁:辛散溫通, 健脾化濕,溫中止嘔,為醒脾調胃的要藥,尤以寒濕氣滯者為宜。
1、如慢性肝炎患者,癥見肝區疼痛,口苦咽干,乏力腹脹,納差便溏,用本方合逍遙散健脾疏肝,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
2、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癥見胸悶氣短、心區隱痛、心悸乏力或脈律不整、喛氣打嗝,用本方加生脈散、柏子仁、丹參、生山楂、菖蒲、郁金等益氣養陰,活血止痛,心脾同治。
3、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癥見咳嗽痰多,動則氣喘,胸悶少氣,大便溏薄,用本方合三子養親湯或止嗽散加減,健脾益氣,化痰止咳,培土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