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指出,高達75%新冠患者康復后,會出現持續超過12周長期后遺癥,包括疲倦、記憶力差等,這就是長新冠(Long Covid)。研究發現這種現象與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衡有關。此研究結果已在英國醫學官方期刊《Gut》 發表。
倫敦國王學院通過應用程序追蹤 400,000 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定期服用益生菌補充劑的人感染新冠的風險較低。
長新冠為患者在病毒清除后,至少一種癥狀持續四周以上。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76%新冠患者康復后6個月內出現至少一次種癥狀,最常見包括:疲倦(31%),記憶力差(28%)脫發(21%),焦慮(21%)和睡眠困難(21%)。
研究團隊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胃微生物異常,好菌明顯較少,壞菌則較多。相反,沒有后遺癥的患者的腸道微生物則豐富及多樣性,與從未感染人士相似。
腸胃道里面,有一種稱為腸道菌群的微生物復雜群落,包含3,000種,100兆個以上的細菌。當中又分為好菌、壞菌、中間菌,最理想比例是 2:1:7。
其余7成的伺機菌會成為優勢方同伴,維持在健康狀態。若是比例逆轉,由壞菌占優勢菌的話,腸內環境就會快速地惡化,引發各式各樣的病癥。
對從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肌肉骨骼和疲勞等不同后遺癥癥狀研究發現,多大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后遺癥有關。當中不少細菌與三種或以上持續癥狀密切相關。
遭受長新冠患者腸道缺乏幾種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菌群,如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患者在入院時候發現腸道生態失衡,是導致日后出現長新冠的主要因素。
這是全球首例研究證實新冠患者康復后,出現持續腸道菌群失衡,這個現象很可能導致后遺癥的重要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新冠患者的腸道生態狀態可作為預測長新冠后遺癥的風險,通過調節腸道內,促進患者痊愈或減少新冠后遺癥的出現。
人體感染會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及功能,健康的腸道菌群可通過維持免疫穩態來對抗新冠病情發展。
一項針對57名新冠患者,20例普通型、19例重型以及18例危重型,研究。新冠患者10種主要腸道優勢菌群的豐度變化。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菌群的變化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
新冠患者癥狀越嚴重,腸道致病菌數量越多,有益菌數量就越少。
乳酸桿菌(好菌)和 雙歧桿菌(好菌)可產生乳酸,并在調節機體免疫和維持腸道屏障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丁酸可以調節性T細胞的數量和功能,并促進輔助T細胞的活化。它擁有輕松應對變異病毒能力,還支撐疫苗發揮良好作用的效果。
新冠炎癥反應強度,特別是細胞因子風暴與患者的病情加重有相關。研究還表明,產丁酸菌在抵抗新冠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
重型患者中產丁酸菌降低與人體疫力降低和炎癥反應有關。
常見條件致病菌腸球菌和腸桿菌科細菌的數量在新冠患者中增加,尤其對于預后較差的危重型患者。
病毒感染后,消耗大量能量,導致人體細胞營養不良,而腸道菌群可通過腸道細菌代謝產物提供能量,增強人體細胞的抗病毒及免疫能力。這種營養與能量分配關系影響新冠易感性和病程。
隨著腸道微生態理論的崛起,醫學治療已經從抑菌時代走向促菌時代,“以菌治菌”即通過服用益生菌讓有益菌在腸道內快速繁殖,有效抑制有害菌的增生,激活人體自身免疫力,增強新陳代謝、促進腸道毒素的分解和排泄,讓身體狀態時刻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