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寫論文可以沒有理論嗎 | 論文寫作之惑


來源:《復印報刊資料·中小學教育》

點擊進入壹學者,在線暢讀《復印報刊資料》系列期刊 

作者:張肇豐


所謂理論,就是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地反映了某種立場、觀點和方法,即知識的系統化。從根本上說,一個人做研究、寫文章,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離不開特定的理念和方法,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基礎。換句話說,總是有一定理論背景的。問題在于,有意識地應用理論,可以使思維和表達更清晰、更有條理,因而也更能達到研究和表達的目的。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每一項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實都是在他人基礎上的進一步探索。因此科研寫作離不開對前人思想成果的學習和借鑒。

在科研領域中,理論應用是論文寫作的一個難點,歷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聲音。有許多人在理論學習和應用方面孜孜以求,并頗有收獲和心得。但也有不少人面對理論,有的知難而退,有的敬而遠之,有的不以為然,心態比較復雜。

“有理論”與“沒理論”

寫科研文章的基本目的是闡發觀點、以理服人。寫作時以一定的理論學說為指導,或援引一些理論觀點,可以使寫作的思路一貫、論證有力,有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然而也有一些作者認為:“有些文章并不講什么高深的理論,不也很有說服力,很受讀者歡迎嗎?”或者說:“真理總是樸素的”,“有話要好好說”。這些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不少人對高頭講章式的理論文章的不滿和排斥。

怎樣看待這個問題,這里嘗試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 要把應用理論與應用術語區別開來

論文成果中有一類被看作是沒什么理論的文章,歷來受許多讀者的偏愛。這些文章可能既不引經據典,也不故作高深,而是能夠用大家熟悉的日常語言來揭示問題、闡述道理、啟發思考。這樣的文章當然是好文章,但卻很難說是“沒理論”的文章。一般來說,一篇文章之所以有較強的邏輯力量,正因為是作者理論思維的結果。在這類文章中,作者可能沒有用上許多學術理論專有的名詞術語,但通過通俗的語言表達形式,同樣反映了某些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可以叫做理論的通俗化應用。

以教育學為例,華東師大的陳桂生教授和北師大的肖川教授,就是寫這類文章的高手。但是熟悉他們研究成果和寫作經歷的讀者知道,他們也寫過不少比較“高深”的學術理論著作。而那些頗受歡迎的“沒理論”文章,其中的許多觀點和內容,都曾在學術專著中闡發論證過;現在針對不同的對象和情境,用另一種語言形式,作了新的表達。比如陳桂生教授的“實話”系列(《教育實話》、《師道實話》、《學校管理實話》)很受歡迎,其中有些篇章還運用了問答或對話形式,可讀性很強。但在此之前,陳老師已著有《教育學原理》、《教育學的建構》、《中國教育學問題》等多部理論專著,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現狀和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系統的研究。在這里,實話實說式的表達是以扎實的理論功底作基礎的;看起來沒理論,實際上理論蘊涵其中。平實的文章之所以有說服力,是由于作者先掌握和內化了理論,再外化為更便于理解的表述形式。所以說,沒用術語不等于沒有理論。

  • 要把科研論文與隨筆評論區別開來

科研論文與隨筆評論,二者的邊界有時不太分明,不好區別,但還是有必要作一些分析說明。上述“有理論”與“沒理論”的文章,有“嚴肅”與“通俗”之別,但總體上說還屬于“論文”的類別;但是還有一些隨筆性質的文章,從文體特點上看,更適于歸入雜文或散文的范疇。這后一類文章一般帶有更多的文學色彩,不僅是以理服人,而且還能以情動人。不少教育隨筆或針砭時弊,或贊美現實,或評議一針見血,或描述真切感人,因而也廣受讀者歡迎。科研論文與隨筆評論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重在邏輯論證,后者兼及描述與抒情;前者強調對問題的深入系統的研究,追求立論嚴謹和理論創新;而后者則注重有感而發,不拘形式,更看重與讀者的思想和情感共鳴。

舉例來說,原上海師專的商友敬老師和南京師大附中的王棟生(吳非)老師,是兩位著名的教師作者。他們可能也寫過幾篇一般意義上的論文,但大量發表的深受讀者喜愛的文章,都屬于雜文和隨筆性質。他們的文章一般篇幅短小、文字精美,富于思想性、啟發性和文學感染力。如王棟生老師的隨筆集《不跪著教書》,兼具思想性與文學性,廣受好評。但是從“理論是知識的系統化”的界定看,這些隨筆雜文并不追求對某一理論或實踐問題的系統探究;以學術研究的標準來衡量這些文章,可能價值就不很大。不能絕對說隨筆評論不是作者內化理論的結果(兩位老師本身就是博覽群書、學思結合的模范),但它們更多的是一般學術素養的體現,而不是特定理論應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說,這類隨筆評論的寫作是可以“不講理論”或者說是“沒理論”的。

學術性、理論性不強,當然不等于沒有意義和價值。如另一位善寫隨筆的李鎮西老師所說,這些文章“反映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感悟和社會思考”。好的隨筆評論自有其思想、社會、教育及文學的多重意義和價值。如果有教師愿意向隨筆寫作的方向努力,也是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話說回來,做研究、寫論文,還是要“有理論”的。

“為少數人”與“為多數人”

根據上文的分析說明,一般意義上的論文寫作,也可以分為兩種取向:一種是偏重通過嚴謹的學術語言來闡發某種理論觀念的學術性取向;另一種是將高深的理論轉化為日常的大眾語言來表達的通俗化取向。從應用的功能和范圍看,前一類論文主要在學術研究領域內交流,可以說是寫給少數教育專家及教師看的;后一類論文的傳播范圍則可以遍及理論與實踐領域,讀者對象可以是廣大教師及所有對教育問題感興趣的人,是寫給多數人看的。

實際上可能有相當數量的文章介于兩者之間,不宜截然區分。但是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方式,都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問題在于如何根據交流溝通的目的,做到文從字順、恰如其分。

所謂恰如其分,就是針對不同的交流對象和傳達內容,采取不同的語言形式。

所以嚴肅也好,通俗也好,都是為內容表達服務的,都要順其自然,不矯揉造作。


  • 為少數人的寫作自有其深奧的價值

我們應該認識,一門科學及其研究領域之所以能夠形成,具有特定的表達形式是一個必要條件。不同的學科都有各自的專門用語,這樣才能準確地、簡練地表述本學科特有的問題和概念,學科的理論體系就是由專有的名詞術語構造起來的。可以說,沒有專有名詞術語,就沒有理論和研究。

在特定的研究領域內,專用術語實際上是一種通用語言,它不是妨礙而是便于專業研究者更好地表達和交流思想。在一定情況下,深奧意味著簡潔和準確,還意味著豐富和深刻,體現了研究和表達的效率。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編》是由上千則讀書札記構成的,其中有大量的觀點沒有展開論述,比較深奧難懂。因此曾有人說,書中每一個觀點都可以寫成兩萬字的論文,言下之意是這樣做學問有點浪費材料了。據說錢先生的回答是:我的書是寫給寫兩萬字論文的人看的。由此看來,深奧的文字表達自有其意義和價值。如果錢鐘書先生把精力放在多發論文上,那我們今天可能就看不到享譽海內外的五大冊皇皇巨著,中國學術界的損失就不是一點點了。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真理是樸素的,但表述真理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交流傳播的內容、對象和功能不同,語言形式就要有所區別。

  • 為多數人的寫作不宜刻意追求淺顯

當然,絕大多數研究者不是名家大師,甚至也難得有發表兩萬字論文的機會。寫好讓多數人能看懂的幾千字的文章,可能是對一般作者的基本要求。這樣說來,是否只要理論爛熟于心,而筆下的名詞術語則越少越好?其實未必。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的形式取決于思想表達的需要。通俗化的語言表達也需要以傳達思想的準確性為基礎,也就是要避免以文害意。在有些情況下,大眾語言也能夠適當地表達理論概念和學術觀點;但在有些情境中則不能符合需要。比如寫一篇應用某種理論的文章,你可以把“認知”叫做“認識”,把“表征”稱作“表示”或“代表”,把“主體間性”解釋為“師生交往”或“生生互動”。在有些語境中,這樣表達也無傷大雅。但是推而廣之,在所有語境中把所有的專有名詞都用日常語匯來替代,必然會出現“翻譯”錯誤的現象。就如在交往理論的語匯中,“主體間性”并不等于“師生交往”或“生生互動”。所以,故作高深也好,刻意淺近也好,都是傳達思想的障礙,都有誤導讀者的可能。因此,寫給多數人看的文章也不宜一味排斥名詞術語;反過來,也不要認為多數讀者只能看懂大白話。

過去學文史哲的學生大多看過兩本書,一本是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一本是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兩本書都是幾萬字的小冊子,但都是大手筆寫小文章,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淺出,被人贊作“如飲醇醪,齒頰流芳”,多少年來一直是學界推崇的學術入門書。但是這類既叫好又叫座的文章,實在是不多見。關鍵在于,深入淺出實際上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并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所以有學者認為,“能寫好小文章的人,一定能寫好大文章;能寫好大文章的人,卻不見得能寫好小文章。”這個說法當然還可以商榷,但卻揭示了一個道理,即深入淺出并不容易。所以說,選擇什么樣的表達方式,首先看讀者對象的需要,其次還要考慮作者自身的能力水平。實際上,我們相當多的研究者可能還處于一個掌握理論的中間狀態,即懂一點理論,但還沒有完全內化。由于自己的理論根底還不扎實,因此在應用或轉述這些理論時,我們還不能自如地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對事物的看法或對原著的理解,這時候,就需要借助原作者或學術性的語言來表達。

“我要理論”與“要我理論”

大學生、研究生寫論文,導師會要求有一個“理論框架”;中小學教師提交課題研究報告,科研管理部門會要求說明“理論基礎”或“理論意義”;交流和發表論文,好像沒有點學術性、理論性,領導、專家或編輯就不認可。諸如此類對于理論的要求,產生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和意義。從積極方面說,它反映了論文寫作的一般規律和要求,強調了科研論文寫作與其他寫作形式的基本區別。從消極方面說,它使一部分研究者和作者產生了誤解,似乎應用理論不是出于自身的研究需要,而是來自于某些外加的要求和標準,把理論應用當作是一種負擔或裝飾,從而進入了一個認識誤區。這種認識誤區在學校教育科研領域還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誤區之一是牽強附會。

有一部分文章屬于跟風寫作,什么理論流行就用什么理論。這些文章借用幾個時髦的名詞術語來串聯一些并不新鮮的觀點,貌似有理論深度,實則牽強附會。前些年“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流行,就引發了一大批用“三論”來解釋和指導教改的文章。近幾年和諧理論受到重視,又出現了不少“創建和諧的學校文化”、“和諧理論走進課堂”之類的文章。不能說以“三論”或“和諧理論”作為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有什么不妥,這些研究文章中有一部分屬于嚴肅的學術探討,但也有相當部分是跟風之作,并不是出自研究本身的需要,只是一些時髦名詞的堆砌而已。時過境遷,這類“知識創新”幾乎沒有留下什么有價值的學術遺產,卻助長了一些研究者的浮躁心態。

誤區之二是大而化之。

有些文章選擇的理論視角有一定意義,但常見的問題是大而化之、淺嘗輒止,不利于對問題的深入認識。例如以“多元智能”和“建構主義”理論指導課程教學改革的文章不少,但大多停留在“多元”和“建構”的詞義解釋上,缺少深入而有效的研究。如講“多元”就是要培養多種能力,而很少研究培養這些能力時怎樣處理相互關系和影響。講“建構”就是注意生成性,但很少注意不同建構模式的針對性和適用性。這類大而化之的理論應用,容易有其名而無其實,也就削弱了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有認識問題有也能力問題,但首先需要解決認識問題。其實對于“我要理論”還是“要我理論”的矛盾,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不要把二者對立起來。應用什么理論、怎樣應用理論,基本的出發點必定是研究者自身思考和研究的需要;而對于種種外在的要求,我們可以看作是對研究者的一種提醒和對研究規范的一種強調,是讓游戲能夠在規則范圍內順利進行的一種保證。但如果忘記了自身需要這個根本,只是把精力放在迎合所謂外部要求上,這樣本末倒置的結果,既不利于自身研究水平的提高,還可能導致與預期相反的外部評價。

受傳統觀念和現行科研評價體制的影響,我們面臨的困境是:一方面是有些能寫大文章的人不愿寫小文章,另一方面是眾多寫不好小文章的人拼命追求大文章。由于平庸之作時有所見,所以有不少教師和作者把學術論文與假科學、偽科學視作一路。這種看法確實反映了部分現實;但如果一概而論,顯然過于偏激,也不利于教育科研和教師教育的健康發展。事實也證明,依靠理論包裝蒙混過關的人終究是走不遠的。要擺脫這個困境,還是要回到科研和寫作的正道上來。這個正道就是,從研究和解決問題的真實需要出發應用和構建理論。


壹學者精選       

>王隆文:學術論文如何選題

>學術論文寫作的九階段

>不寫論文的好老師配當教授嗎?

>盤點世上那些最牛的博士論文,跪拜!

>張春滿:如何在英文期刊上發表論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22年6月20┃論文寫作┃寫論文可以沒有理論嗎?——試說中小學教師的論文寫作與理論應用的關系
2019年第80篇:【教研有味】之教育寫作與科研選題
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一定要注意的幾個常見問題
《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
英文科研論文寫作和翻譯指南
學術寫作怪圈:論文就是要讓人讀不懂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莒南县| 辰溪县| 中山市| 芜湖县| 靖西县| 沽源县| 冀州市| 化州市| 酒泉市| 宁海县| 五寨县| 江永县| 琼中| 武胜县| 额尔古纳市| 东城区| 汕头市| 湾仔区| 浦东新区| 石棉县| 象州县| 绥宁县| 定边县| 新竹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溪县| 那曲县| 永泰县| 龙口市| 临泽县| 外汇| 运城市| 凤城市| 中宁县| 霍城县| 津南区| 科技| 平南县| 龙江县|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