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發布通知,根據評估結果,不合格的4個博士學位點、4個碩士學位點、42個專業學位點被撤銷。被撤銷的學位授權點,5年之內不得重新申請。
被亮“紅牌”高校
5年內不得重新申請招生
這則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通知里,共亮出了50張“紅牌”,即被評估后認為“不合格”的學位授權點,其中不乏985、211學校的一些專業。
其中,博士學位授權學科評估“不合格”的是東北大學的統計學、同濟大學的法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公共管理以及華南理工大學的法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中評估“不合格”的有首都師范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黑龍江科技大學的數學、聊城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以及西安財經學院的管理科學與工程。被亮“紅牌”即評估“不合格”的高校學位點,即刻撤銷學位授權,且5年之內不得重新申請,今年招生工作結束后不得再招生,在學的研究生按原渠道培養、授予學位。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認為,此次處罰力度大,源于高校改革“以質量為核心”的理念。為什么產生這么大影響?就是過去沒有一次亮出這么多“紅牌”,撤銷學位點,而且其中有很好的學校,這樣警示作用更大。特別是現在高等教育規模到如此大的程度,質量問題只會越抓越嚴。過去研究生以上學位畢竟數量少,學校還是比較珍惜和重視的。現在數量大了,不排除一些學校爭取學位點的時候特別積極,爭到后可能就忽視了建設、師資、人才培養等。現在對博士生論文的抽查比例也在提高,這些都說明,對質量的監控作用在增強。
專家表示,教育部撤銷學位點是一種很嚴肅的處罰手段,意思是“你不認真了”——當時拿到這個學位點,但現在你不認真建設了。這種處罰,對學校的聲譽會產生影響。
沒畢業學位點就被拿掉
學校內部“炸了鍋”
通知的發布像一顆“重磅炸彈”,引爆的不僅僅是各媒體平臺,高校內部更是“炸了鍋”,特別是名列其中的高校。突如其來的評估結果,讓許多高校都蒙了,紛紛表示并不了解評估“不合格”的原因,也沒有評估結果申訴渠道。針對這個問題,國務院學位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專項評估結果及處理意見下達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盡快向有關學位授予單位反饋學科評議組和教指委的評估意見。
高校更擔心的是因此產生的負面影響。在本次被撤銷學位授權點的單位中,不乏許多985、211名校。同濟大學也是被要求撤銷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單位之一,該校法學院副院長宋曉亭表示,對學生來說,接下來學校已經談好的合作培養計劃可能無法進行,而學生還未畢業學位授權點就被拿掉了,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無法估計。
讓中國高校及師生在短時間內接受突如其來的評估結果并不容易。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生評估中心副主任、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王戰軍教授認為,建立長期有效、動態調整的淘汰和退出機制很有必要,成熟的研究生教育系統應該建立學科的動態調整和退出機制,這對整個研究生教育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各個高校應主動適應國家提高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形勢,不應以傳統的思想和舊的觀念來考慮問題。學校要主動參與動態調整,提高培養質量。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已經主動調整學科結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而非等著被評估、被撤銷,這是最積極的辦法。高校教師也應該主動去適應這些變化,把提高質量放在首位。
中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2015年,中國研究生教育招生已達64.5萬人,在學研究生為191.1萬人,畢業生人數也創歷史最高值(55.2萬人)。近年來,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一系列文件,包括深化改革、定期評估、論文抽查等,還有前面提到的碩博學位點撤銷,都是為了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建立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研究生應有“質保期”
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起始于1978年恢復招收培養研究生和1981年正式建立學位制度。
目前,我國已逐步建立具有鮮明特征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與其他國家都不同。首先,中國研究生教育有比較完整且嚴格的管理系統,這個管理系統從最頂端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到地方學位委員會、培養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區別于全世界任何國家。其次,保障體系還包括嚴格的研究生培養準入制度,哪個機構哪個學科能不能培養研究生,有嚴格的準入機制。再次,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措施,這個措施就包括之前提到的這些年國家相繼出臺的各種文件、政策,都是研究生質量保障措施。而且,各個研究生培養單位也有針對本單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具體保障辦法。”王戰軍教授介紹說。
在王戰軍教授看來,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學校的作用尤其突出。作為研究生培養單位,學校是質量保障的主體,每個大學都有一系列具體到各個培養環節的嚴格規定,從過程上保證質量。而第二個區別是導師的作用。在國外高校,從研究生的錄取、面試到培養、評價,導師的選擇空間和主動權都比較大。他說:“在培養過程中,導師也有權去淘汰學生,區別于我們對淘汰的理解,這里所說的淘汰實際上是一種導向性分流,比如說資格評估沒有通過,導師會跟研究生溝通,可能會告訴他‘你不太適合讀博士’,或者‘你不太適合讀這個專業,是否可以轉專業’。在這整個過程中,研究生也會適當考慮導師的意見,最終實現分流。這在整體上看還是淘汰,能保證畢業的研究生質量相對較高。”
基于這些國外高校建立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經驗,王戰軍教授認為,中國高校在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時,應加強高校的主體意識,同時提升導師在保障質量方面的意識,發揮導師的作用。
相關鏈接
年度監測
學術質量提升之道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簡稱格大)始建于1451年,是全球最為古老的十所大學之一、全球百強大學,歷年全球排名最高為第51名。
作為一所久負盛名的全日制綜合性古典大學,“年度監測”是格大學術質量提升框架中質量保障和改進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借此檢驗學校課程與專業培養是否符合師生預期。
格大的“年度監測”對四方面因素進行監測和報告。第一,分析學生數量、學生成績、來自于學生和教職員工以及內外學術機構的反饋、已確定的其他成績指標的數據。第二,突出優秀創新的教學實踐,用于教職員工間的工作經驗分享和改進。第三,針對培養質量的改進,反思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并制定未來教學的規劃,以及回應學校教學規定的相關要求。第四,每年都會完成一份培養質量的年度監測報告,在學校之后各階段的培養質量及標準的保障和改進過程中,該報告將發揮重要的參考價值。
為幫助學校維持適當水平的學術標準,格大還聘請若干校外督察員參與學校內部質量評估,內容包括:學校對有關專業所設置的學位授予標準是否合適;學生成績標準是否適當,以及與其他院校相近專業的學生成績標準的可比性;評分、考試和學位授予的過程是否適當。校外督察員均為獨立的學術專家,來自其他學院或相關領域,需就學校指定專業的情況提出公正的咨詢意見,直接向校級領導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