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憲偉,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校長,中國職教學會副會長,全國中職校長聯席會議主席。所獲主要榮譽稱號:1985年上海市優秀教師和上海市勞模;1986年全國教育系統勞模;1988年上海市首屆園丁獎一等獎;1990年上海市工業系統教育精英;1998年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2004年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勞模級);2005年中國職教學會首屆百名杰出院校長;2013年上海市教育功臣。
記 者:鄔校長您好。您從事職業教育32年,任副校長、校長職務的時間也有24年。可以說您幾乎親歷了改革開發后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全程,而且您的辦學實踐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那么您的職教理念該怎么概括呢?
鄔憲偉:20世紀90年代初,我寫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外圓內方”的辦學指導思想。2012年教育部在杭州召開職業院校管理工作會議,我的大會發言仍然講這個觀點。我幾乎用了半輩子來實踐我的理念。從上世紀末的職業教育面向新世紀服務, 到目前職業教育為國家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服務的背景,實踐證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外圓內方”指導思想的含義是:外圓就是無限適應。第一要適應社會的需求,符合社會的需要。這是無限適應,永遠沒有底的,需要我們不斷地追求。第二要適應學生的需要,我們要不斷改變自己的辦學來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這就是圓的概念,要把它做圓。所謂內方,指的是學校內部要方,方方正正、規規矩矩,就是學校的管理和辦學要規規矩矩,要有規則。我們培養的人要能夠有質量,就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結構。學校管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要規范起來,遵循規律辦事,不能隨心所欲。
記 者:貴校原來是化工學校,現在成為信息技術學校,您是怎樣以“外圓”的理念來實現學校的轉型的?
鄔憲偉:我們學校為適應社會需要經歷過艱難的轉型。學校最早是化工部的中專學校,依托這個行業,當時是一個特色學校。后來學校給了上海市,叫上海化工學校,屬于上海化工局領導,還是有化工特色。但是隨著上海的產業轉型升級,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行業基本都轉移了出去,化工行業從14 萬多職工一下子跌到現在只有3萬多人。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上海市做了一個5年人才規劃,結果5 年才需要我們59個學生。這意味著我們學校快關門了。在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之下,職業教育要比較快速地相應轉型。如果我們還是以化工定位專業方向,就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怎么轉型呢?我們緊盯著上海,看用什么才能夠支撐上海的一產、二產、三產的發展。當時市委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我們收集數據,看到了上海的信息技術產業年增長36%,遠遠高于GDP平均漲幅。這就意味著就業崗位的拉動很大一塊增量在信息技術上。我們決定,以信息技術作為我們辦學的核心技術,以此來調整專業布局、轉型發展。在當時轉型的時候,應該說還沒有形成我們信息化辦學真正的特色,只是核心做了一個轉移,從化工技術轉向了信息技術,但在專業方向上是符合上海經濟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如果不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是沒有生存空間的。
這個轉型得益于什么?得益于我們90年代初開始,學校就設立了一個市場部。其職能有3個方面,第一負責調研本校全部專業所覆蓋的市場,它的就業情況和潛在的需求,有預警機制;第二負責學生的就業推薦;第三由就業來拉動招生,就是有需求才招生,沒有需求就不招生,就少招生。我認為對校長來說有3 點是很重要的:首先要知天下事。我們成立市場部,是知天下事的一個措施,將經濟社會的相關信息收集過來。其次是個人要善于學習,具有學習力,自我提升,具有信息收集、分類梳理以及分析能力。其三是有總攬全局的能力,站得高看得遠,及時決斷和實施。
記 者:那么您在辦學中是怎樣踐行“外圓內方”的理念以及體現辦學特色的?
鄔憲偉:為什么要外圓內方?就是為了實現特色辦學。我們的辦學特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服務信息化發展,應用信息化辦學。服務信息化發展是什么意思?我們不是只服務信息技術產業,而是服務在上海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過程,所產生的相應部門的新的用工需求。比如講化工生產崗位現在要求的是總控工,總控工就是信息化以后產生的,因為整個化工生產需求的操作工越來越少,以前是每個裝置要有一個操作工或者有若干個操作工,現在所有的裝置連起來,形成一個裝置的群集成車間,只有一個總控室。在總控室里面,全部通過計算機來控制。總控工是產業升級后的新崗位。還有,過去買日常用品是到商店,后來到超市,而現在越來越采用網購了,這就是業態的變化,什么東西導致著業態的變化?就是信息化。所以信息化發展帶來了電子商務,這也是我的學生學習的東西。就是隨著業態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調整,用信息化發展出來的這些新興產業,需要我們去服務。
信息化是廣義信息化,已經滲入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社會上各部門類似這樣的新崗位越來越多,我們就給社會培養這樣的人才。所以我們辦學第一句話叫服務信息化發展。但是我們辦學是有特定要求的,就是緊緊圍繞信息技術這個主題,要辦出一流的專業、特色的專業。我給學校各系部主任提了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你的專業在上海同類專業中,要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如果排名第三就必須整改,排名第三以后的專業就撤銷了。什么道理呢? 因為無謂的重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沒有投資和發展價值,別人已經在服務了,服務的比你好,還不如讓他去發展。所以特色就是你非常特別的地方,不能跟人家雷同,雷同了以后沒有意義。這叫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在適應學生發展方面,我們有一個很硬的措施。就是學生入學后先不分專業,他的專業要在入學后經過學校測試,根據他的興趣和特長來分專業。此外還建立系部間的競爭機制,就是以后學生要進哪個系部、學什么專業,各個系部都要以自己的質量以及前景來吸引學生報名,促進各個系部優化辦學;還有每一個系部都要對新生宣傳他們辦學有多么的好,有什么特色。招生是學校的事,但學生進哪個系部是各個系部的事。我們辦學的第二句話叫做應用信息化辦學。辦學的任何一個方面都運用信息化手段。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我們全校實行VERP 系統一卡通,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管得到。從專業發展的角度來講,我們每個專業都在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包括虛擬的、仿真的手段,還有各種各樣的網絡課堂等等,盡可能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所以什么叫“外圓內方”辦學?什么叫特色辦學?首先是要瞄準社會需要、行業企業需要,還有學生的需要;其次是要規范辦學,規范管理,爭創一流。只有這樣才能出特色,才能做大做強。
記 者:我了解到您關于職業教育吸引力有一個公式表述,請介紹一下。
鄔憲偉:我覺得要想做出特色,一定要有吸引力。沒有吸引力的特色就是不為社會認可的特色,是沒有生命力的。我是學理工科出身的,喜歡用公式來說明不同事物間的內在聯系。我借用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來說明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問題。我將牛頓的公式代入職業教育含義:F=GMm/r2 (F 是吸引力;G 是常量;M 是辦學質量;m 是社會規范用人質量;r是學校與企業的距離)。從這個公式來看,學校質量(M)與以就業準入為標志的社會規范用人質量(m)是正向關系,也就是學校質量越好、社會用人越規范,職教吸引力越大;而學校和企業的距離(r2)是反比平方關系,就是說校企合作越好,職教吸引力以平方值增加。這個公式本身就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從這個公式一看就知道為什么要校企合作,因為分母越小,學校跟企業之間的距離越小,就能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而且吸引力是平方數提高即成倍提高。所以當辦學者覺得學校質量提高有難度、滿足社會規范用人質量標準有難度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拉近跟企業的距離,把校企合作放在首位,就這么簡單。
記 者:貴校為期兩年的示范校建設已經結束了,回顧這兩年工作,您有什么體會呢?
鄔憲偉:從示范校建設的角度來講,我總的體會是:隊伍要提升,育人要合作,學習要驅動。隊伍要提升,指的是教師隊伍在兩年示范校建設、兩年實戰鍛煉過程中,要按照國家的要求,按照外圓內方的理念,學會一套方法,形成辦學能力。我們在建設期共有6個大項目,分解成59個子項目,這59個子項目做下來,絕大部分老師都涉及到了。對這些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大家知道了怎么才能真正提高質量。目前,我們的示范校建設成果已有488項。育人要合作,指的是按照特定辦學目標,廣泛開展合作。包括校企合作,而且是與一流企業的合作;包括學校與政府的合作,也包括學校和社會其他機構的合作;還包括與學生的合作。學習要驅動,指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學年的體驗式實訓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興趣就是學習的動力。興趣不能代替學生成才,要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責任。所以一開始是興趣驅動,然后要轉化為責任驅動,這在人的培養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轉化為責任,就是讓學生知道,在社會上立足,不僅僅靠自己的興趣,還要滿足社會的需要,這叫責任。學生產生了責任感,對他的一生都管用。所以我們樹人,就是要樹起有責任感的人,這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
本文摘編自趙 偉(《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主編,編審),《以“外圓內方”理念 開展一流職業教育特色辦學——訪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原文刊載于《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2013年第31期,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