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期修訂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新的管理規定將于2017年9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管理規定切合我國新的發展形勢與社會狀況,在有關學生權利與義務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調整與補充,尤其是針對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條款出現在學生管理規定中,而且對學生創新創業制度支持力度非常大。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在第二章“學生的權利與義務”中,明文規定“獲得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是學生的權利,并在“學籍管理”(第三章)中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支持作出了具體表述,內容大致包括4各方面:1)更加靈活的學習制度,多種方式的學習,明確學分積累認可制度、跨校輔修專業或修讀課程、建立開放式網絡課程等。2)健全休學創業彈性學制,新生可申請保留入學資格;3)休學創業學生,可單獨規定最長學習年限,并簡化休學批準程序;4)建立創新創業檔案、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參加創新創業等活動,可折算學分,計入學業成績。
通過內容梳理可知,除了第一項涉及學習制度的常規性做法之外,后三條有關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制度設計,不僅是開我國已有大學生學籍管理制度之先河,而且給高校人才培養過程帶來極大的挑戰。
從國際上創新創業教育的通行做法來看,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只是人才培養過程的一個方面,創新創業教育也是滲透在其教育過程之中進行的,具體的措施大致包括通過建設創業型大學,形成創業文化、培養創業精神;鼓勵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在學科、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形成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系統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能力;加深產學研結合,以激發新創企業的形成。
如何發揮高校及高等教育服務于創新創業的作用,歐洲經驗值得我國借鑒。歐洲的大學素有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的傳統,為了促使歐洲高等教育機構服務于經濟發展,提升知識經濟背景下歐洲的國際競爭力,歐盟經由“里斯本戰略”,由教育、研究和創新三大知識領域構建“知識三角”生態系統,并具體采取了建設創業型大學、建立歐洲創新與技術學院等措施,大力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創新創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奠定了組織與制度基礎。與此同時,歐洲通過競爭性績效撥款機制,切實推行“高等教育現代化議程”,該議程主要包括建立互動的學習環境以及夯實知識轉化設施、采取各種激勵措施促進校企合作、加強高校知識轉化以及創辦新創企業與衍生企業的能力等。
由歐洲經驗可知,其一,就概念的理解而言,創業指的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與知識轉化直接相關的、與創新緊密相連的創業,因而也稱之為創新創業。這種創新創業,對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應地,對學生的學力與知識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就創新創業活動的實施來看,高等教育機構的創新創業活動是納入國家(區域)整個創新大系統內通盤進行考慮的,通過整體的組織設計、制度建設有序推進,這就保證了高?!a業界——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責任分擔的平衡性,同時也降低了學生貿然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風險。其三,也是至關重要的,“知識三角”構建將教育、研究與創新緊密結合在一起,創新創業并非與教育的割裂,或脫離教育另起爐灶。相反,從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統的功能角度看,研究與創新共同支持教育質量的提高與教育水平的提升,這有利于培養高質量的創新創業人才。
就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實際來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晚、發展快。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大學生創業賽事已經成為常規化,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正走向正規化,高校創業教育質量也日益引起關注。譬如,2015年,教育部遴選出首批50家“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2016年,教育部評選出了全國高校創新創業50強。另一方面,從總體態勢來看,相對于對“雙一流”建設的投入,高校對創業教育及實踐基地的建設投入不過是“九牛一毛”;相對于全國幾千所高校而言,創新創業高校50強不過是“滄海一粟”。尤其需要給予關注的是,迄今為止,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未入高等教育主流,而且也未能很好地融入教育過程之中。即使已經實施的創新創業教育,其質量與效果如何并能得到評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盲目推行休學創業,后果是難以預計的?!皬椥詫W制”與“休學制度”是為大學生創業打開了方便之門,還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值得慎思。
總之,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教育目標之一,而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仍在于人本身,指向的是人的全面發展。也正因為如此,國外的“彈性學制”也好、“休學制度”也罷,其著眼點是學生的發展,體現的是對學生的關懷。而將“彈性學制”與“休學制度”直接與創新創業掛鉤,還需要做學理層面的深入分析與論證。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實踐事關人之成才之大事,應慎之又慎。急功近利的短視的做法,無疑是“拔苗助長”。以科學的理論指導教育實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是對學生負責的做法。
(
(作者:高桂娟,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教研室副教授。郵箱:gjgao@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