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鯨背后,日本必定有更大的企圖,否則,不可能付出“與世界為敵”的代價。
正解局出品
最近,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日本政府基本決定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以重啟商業捕鯨。
日本捕鯨,早已為國際社會所詬病。此次,日本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重啟商業捕鯨?
一意孤行的背后,隱藏著什么野心?
人類捕鯨,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在刀耕火種的年代,鯨油用來照明,鯨肉用來食用。
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早已不需要依靠捕鯨。反觀鯨魚,因為海洋環境的惡化和獵捕泛濫,瀕臨滅絕。
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停止了商業捕鯨。
僅有日本等極個別國家和地區一直我行我素,日本更是利用“允許捕鯨用于科學研究”這一漏洞,每年在南極海域以科研名義捕殺數百頭鯨魚。
為了捕鯨,日本在國際上可謂是顏面盡失、名譽掃地。
捕鯨手段血腥,引人反感。不同于普通的捕魚,捕鯨場面十分血腥。捕鯨船先是追蹤鯨魚,然后精準投射爆炸魚叉。魚叉刺中鯨魚,尖端會像炸彈一樣爆炸,最后將鯨魚拖到船上分割。血流一片,與現代文明倡導的理念相違背。
(捕鯨現場)
捕鯨影響了日本與其他國家的關系。英國和澳大利亞政府都曾公開反對日本捕鯨計劃。阿根廷、巴西、智利等9個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拉美成員國,也曾集體反對日本在南極海域的鯨類保護區以科研名義獵捕鯨魚。
2010年5月,澳大利亞政府甚至將日本政府告上了國際法院,指責其以科學研究為名捕殺鯨魚,只是掩飾捕鯨的商業目的。
日本捕鯨,也是在肆意踐踏國際公約。2014年3月,海牙國際法庭裁定日本違反國際公約,敦促其停止捕鯨行為。
僅過了一個月,日本四艘所謂“科研捕鯨船”又出發前往西北太平洋捕獵小須鯨,絲毫沒把裁定當回事。
(環保組織抗議日本捕鯨)
這次日本計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看來是要徹底“翻臉”,逆歷史潮流,走到國際社會的對立面。
日本為何要執意捕鯨,哪怕與世界為敵?
科研之名,顯然不成立。
科學早已證明,研究鯨魚根本不需要以捕殺的方式進行。
從1986年到2010年,世界科研捕鯨總量為14583頭,日本一國就捕走了13274頭,占了91%。
(日本科研船捕鯨)
日本的科研成果寥寥無幾,大量鯨肉卻作為食品出現在日本市場上。顯然不正常。
文化與傳統,是常用的遮羞布。
日本聲稱,捕鯨是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卻是,日本現在采用的挪威式漁船搭載的捕鯨炮方法,與傳統的捕鯨方式大不相同。所謂的捕鯨文化,早已名存實亡。
(日本人捕鯨)
食用鯨肉的傳統一說,也站不住腳。
2006年,日本研究中心受綠色和平組織委托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5%的日本人很少或者根本不吃鯨魚肉。2002年至2012年,日本未食用而滯銷的冷藏鯨魚肉,已經翻了一番,達到4600噸。
(日本售賣的鯨肉)
經濟因素呢?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日本生產鯨肉2849噸、鯨皮類1051噸,批發總額合計約3200萬美元,不足2億人民幣。與日本33萬億元的經濟體量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
還有一種說法,捕鯨業涉及大約10萬日本人的生計。但要知道,日本每年要向捕鯨業提供高達數十億日元的補助金。這筆錢如果用在捕鯨人身上,足以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可見,無論是文化、傳統還是經濟因素,都不足以解釋日本為什么要捕鯨。
二戰后,日本國民70%的動物性蛋白來源,來自鯨肉。可以說,戰后一代的日本孩子,是吃著鯨肉長大的。
日本國民對捕鯨富有感情,無可厚非。
但從理性的角度分析,日本的捕鯨行為,自相矛盾,讓人費解。
日本四面環海、以海為生,素以環保意識強著稱于世,為何唯獨不放過鯨魚?
日本關心自身國際形象,重視國際公關和公共外交行動,為何在捕鯨一事上一意孤行?
更重要的一點是,日本的捕鯨,并非完全自發,是在日本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才延續的。
捕鯨產業總產值不過2億人民幣,日本的補貼就高達數億人民幣。如果沒有補貼,捕鯨早已入不敷出,支撐不下去。
日本還經常派遣軍艦,保護捕鯨船不受反捕鯨組織的抗議。如果沒有軍艦護航,捕鯨行為也難以為繼。
(反捕鯨船遭到日本艦艇的水炮攻擊)
此外,日本政府還經常向民眾宣傳,不能只吃外國牛肉而忘了本國的“食鯨文化”。
可見,日本捕鯨,看似是商業行為,實則是國家行動。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捕鯨背后,日本必定有更大的企圖,否則,不可能付出“與世界為敵”的代價。
企圖一:捕鯨與其他海洋資源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日本想以捕鯨為籌碼,保障自己的漁業政策,爭奪乃至控制海洋資源。
企圖二:日本捕鯨船遭到環保組織抗議阻撓,恰恰為日本軍艦提供了出海支援的借口,日本海軍能夠借以擴大活動范圍。
企圖三:雖然日本貴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卻沒有取得相應的政治地位和話語權。日本想拿捕鯨一事借題發揮,刷存在感。
日本島國,多山多自然災害。整個國家行事善于居安思危,精于未雨綢繆。
日本在捕鯨上一意孤行,種種跡象表明,動機并不簡單。
雖然背后的野心尚不清楚,但其動向、其意圖,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