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數字不會撒謊,“屯田制”是不是曹操的獨門秘技?

三解按:這是一個“可以聽”的系列專輯,覺得文字麻煩,可以掃描二維碼。

上期節目,我們談到了官渡之戰發生時,曹操已經失去了小半個兗州,尤其是東郡老根據地丟失,鄄城、離狐等據點處于包圍之中,而造就這種形勢的,并不是袁紹的主力大軍南下掃蕩,而是早在戰前,袁紹借助政治和人才儲備的優勢,一步步蠶食了曹操勢力。

直白地說,袁紹搞得是陽謀,和平演變,只有雙方不翻臉,曹操的地盤早晚都得姓袁。

當然,這是宏觀的大勢,正如郭嘉的“十勝十敗”也好,荀彧的“四勝四敗”也罷,歸根結底都是給曹操和手下的團隊“灌雞湯”,主要作用是緩解焦慮情緒,達到“戰略上藐視敵人”的效果。

而要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終究要聚焦到“軍”和“財”這兩方面

考慮到亂世中金錢如糞土,珠玉似泥沙,快餓死時,給口吃的,千金不換,哪怕是袁術這樣做過“天子”的人物,最后時刻也被一口吃的喝的憋屈死了。

見《吳書》:

術既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眾絕糧,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里。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坐櫺床上,嘆息良久,乃大咤曰:'袁術至于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斗馀而死。

說的是袁術去廬江投奔雷薄遭拒絕,駐兵三天,手下人就沒飯吃了,只能北撤,在離壽春八十里的江亭,袁術問廚房,只剩下三十斛的麥屑,《說文》里解釋,“面,麥屑末也”,反過來說,麥屑就是面粉,只是磨得不細致,算是摻著麥麩的白面,在東漢末年也不算什么高貴食材。

至于袁術想喝的蜜漿,得把蜜和漿分開,蜜在當時分蜂蜜和石蜜,石蜜就是結塊的蔗糖,在當時是稀罕物,當然,蜂蜜也不是普通人受用得起的,都是調味的甜食。

而漿呢,其實是一種簡單發酵的酸味兒飲料,配上蜜的甜味,酸酸甜甜當然解暑,可偏偏沒有蜜,袁紹坐在櫺床上嘆息半天,當然不是靈堂上擺張床,而是一種帶著欄桿的木床,他可不唏噓么,所以,“大咤”,也就是痛惜地怒吼,袁術怎么混成這模樣!死了。

話雖如此,袁術本人還有三十斛麥屑在手,東漢一斛約合17.55千克,也就是526.5千克的粗面粉,總還是有糧食吃的,可《魏書》中記錄的士兵伙食,卻是:

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

桑椹是桑樹果實,蒲蠃是河蚌蛤蜊,軍人尚且如此,百姓只能人相食了。

正因為這番慘相,歷史上對于曹操的屯田之策作用拔得極高,見《魏書》記載:

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王沈《魏書》是魏、晉官修史書,說的是,建安元年曹操就招募民眾在許縣附近屯田,收獲糧谷百萬斛,于是在州郡按照慣例設置“田官”,各自積累糧草。征戰四方,得以沒有遠途運糧的勞苦,得以剪滅各家勢力,平定天下。

也就是說,將屯田作為曹操克平天下的關鍵原因,在曹魏本朝已經開始宣傳和渲染了。

但是問題來了,建安元年初興屯田的曹操集團,有沒有廣泛地建立屯田體制,以至于在耕戰上領先群雄?

《三國志·任峻傳》中說:

是時歲饑旱,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於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任峻與棗祗做的是一個事兒,地點都在許下,方式一樣,募民耕作,當年收獲是百萬斛,然后,在郡國“列置田官”,《魏書》略有不同,寫作“例置”,成果都是數年間,倉廩滿溢。

兩處記載有限區別,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列置”或“例置”的“田官”,到底暗藏什么玄機?

一個“例”字,恰恰說明了,“屯田制”并非曹操首創,也不是他的獨門絕技,而“列”字則強調了普遍性,而從史料記載的情況來看,這兩個字竟然都不算錯。

就屯田制本身而言,早在漢武帝的時代就已經在邊郡廣置屯田,并設十一個農都尉來管理,又有屯田都尉、護田校尉、倉佐等職位輔助,形成了一整套的邊境屯田區的管理體制,此后,在西域、隴西、玄菟等地,西漢、東漢政權多有屯田,哪怕是內郡,在東漢一代,也持續設置著屯田。

早在1957年陳連慶先生就撰文《東漢的屯田制》(《東北師范大學科學集刊》1957年03期)指出:

大約東漢屯田就經歷了三盛三衰的階段,但東漢一朝無時不有屯田,它對于當時的人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東西。

可以說,不僅不陌生,甚至是解決“降人”、“兵糧”的常態,見《后漢書·傅燮傳》:

燮善恤人,叛羌懷其恩化,并來降附,乃廣開屯田,列置四十余營。

傅燮在平定黃巾之亂后,出為漢陽太守,與叛亂的羌人接壤,這才招降納叛,廣開屯田,“列置”四十多個屯田營,正巧,這里也有“列置”二字,連和曹操屯田的用詞都一模一樣,而這個時間,早在漢靈帝中平三年二月至中平四年四月之間,中平三年是公元186年,比曹操建制屯田的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整整早了10年。

還有一家比曹操就早了1年的,正是他與袁紹的宿敵公孫瓚,《后漢書·公孫瓚傳》里記載:

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

這是興平二年時,公孫瓚在鮑丘水大敗,退保易京樓與麹義對峙一年,靠的就是屯田,按照他的說法是:

我昔驅畔胡于塞表,埽黃巾于孟津,當此之時,謂天下指麾可定。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兇年。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櫓千里,積谷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公孫瓚的這段話,充分展示了他的心路歷程,當年在塞北驅胡馬,孟津平黃巾時,覺得平定天下和玩兒一樣,幾年過去了,發現,亂世才剛開始,之前那戰爭才哪兒到哪兒啊,終于明白不是自己能主導的了,所以,干脆休兵種地,扛過災荒。

兵法中說“百樓不攻”,要義是回避頻繁地攻堅戰、消耗戰,現在我就要打造這么個烏龜殼,千里之地,遍布堡壘,儲備三百萬斛糧食,靠這個,坐看天下局勢的變化。

從意氣風發到屯田積谷,是進步還是墮落?

公孫瓚作為爭霸天下諸侯的一員,幾乎是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雞湯秘訣貫徹到了極致,但他的命運并沒有改觀,甚至還不如當年跟隨劉虞,蕩決四州時的聲威赫赫,反而變成了自守之賊,最終被袁紹甕中捉鱉。

這其實就給了我們一個提示,那就是“屯田”與否,并不能決定諸侯爭雄的勝敗。

那么自然曹操與袁紹的勝負之分,也并不與“屯田”與否有關,現實是,擁有被推崇備至的屯田絕招的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遭遇見《三國志·武帝紀》:

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翻譯過來就是,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幾個月后,雖然戰勝斬殺了對方的將領,卻兵少糧盡,士兵疲勞饑餓,所以,曹操對運糧者說,你們回去十五天后,為你們攻破袁紹,再不辛苦你們了。

注意曹軍的狀態,眾少、糧盡,這在《三國志·荀彧傳》中也有旁證,原文說:

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

從時間上看,曹操給荀彧寫信應該在前,對運兵承諾十五日破袁軍應在后,緊隨其后的,則是許攸來奔,見《曹瞞傳》中記錄曹操對許攸交底,說:

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柰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

許攸問曹操,袁軍很強大,你現在有多少糧食啊?曹操說,一年,許攸說,不靠譜,再說,曹操說,半年,許攸說,你不想打敗袁氏嗎,騙我干嘛?曹操這才說,之前是開玩笑呢,其實就有一個月的糧食,咋辦?

許攸說,你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食耗盡,這絕對是危急時刻了。

那么問題來了,這里許攸說,“今有幾糧乎?”這句問話,指的是官渡軍前,還是整個曹軍的倉儲?

從曹操的回答“可支一歲”、“可支半歲”來看,絕不可能是軍前,(徐楊杰:《居延漢簡廩名簿所記口糧的標準和性質》《江漢論壇》,1993年第2期)當代學者徐楊杰先生基于居延漢簡等出土簡牘資料,研究指出:

日食粟一斗,是漢代一個青壯年的食量。

秦漢時期說粟和米的區別,不是今天的小米和大米,而是脫殼精加工為米,未加工為粟,當時,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而漢制規定,一斗粟,可以舂成米六升,而按照徐楊杰先生的研究,秦漢史料中一旦口糧少于五升,則伴隨著“面有菜色”之類的饑餓形容。

官渡之戰中,曹軍固然缺糧,也沒窘迫到這個地步,則以一天吃一斗粟的原糧來算,并不過分,那么,一個士兵一年的軍糧就要36.5石糧食,這里的石是容積單位,即33333毫升,換算下,這就是約1.22立方米的容積,史書上說,曹操“兵不滿萬”,而取個整數,1萬兵就是12200立方米的糧食。

這是什么概念呢?

隋朝回洛倉1個倉窖容積約為400立方米,可儲糧約27.5萬千克,1萬曹軍1年的軍糧需要這樣的倉窖30.5個容納,大約重量為8387.5噸,而曹軍總數何止1萬?這么多的糧食能堆在官渡軍營嗎?

當然不可能,所以,許攸和曹操的問答,談的是整個曹操集團的存糧,而曹操最后的答案也揭示了曹軍即將山窮水盡的事實。

按照常理來說,棗祗建議興辦屯田,僅許下屯田一處,已經大收百萬斛,而州郡列置田官,從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收獲季就有4次,怎么可能只剩1月之糧?難道不是曹操在誆騙許攸嗎?

其實,別說我們這么想,古人也這么想,見《晉書·食貨志》:

魏武于是乃募良民屯田許下,又于州郡列置田官,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

前面都是漢末史料,突然加進去一個“歲有數千萬斛”,拿來作為軍糧,看似互為因果,其實,《晉書》由唐人編纂,距離漢末已經過去400多年,也和我們一樣,屬于沒有直接證據的腦補。

現實是,建安三年曹操平定呂布之后,曾經任命袁渙為沛南部都尉,《三國志·袁煥傳》就提到:

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悅。

類似的記載還有《三國志·國淵傳》:

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

前者是在豫州沛國,新開屯田,百姓逃亡,原因就是曹操的屯田要遷徙民眾、集中居住,袁渙建議不要強迫,自然很難大規模施行,而后者則是說曹操想廣泛開展屯田,派國淵負責,他的政策就是因地制宜,明確制度,五年間倉儲充裕。

不過,兩者的時間略有參差,袁渙為沛南部都尉是建安三年,曹操征關中在建安十六年,任國淵為留府長史,前溯五年均為司空掾職位,即建安十一年,國淵才從遼東返回故土青州樂安,被曹操征辟,恰與建安十年,平定青州袁譚時間吻合。

由此可知,曹操真正廣置屯田,已經是在平定兗州、豫州、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司隸等八州之地以后,他的創業之初,仍然要對“民不樂、多逃亡”的現實作出妥協。

退一萬步說,如果《晉書·食貨志》說的是官渡之戰前曹營的屯田盛況,只有兗、豫、徐、司隸四州之地,就有數千萬斛存糧,那八州之地,豈不是得有上億斛的收獲了?

問題是,《晉書·食貨志》中收錄了魏末鄧艾屯田的細賬,他說:

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余斛于淮北,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10萬兵、5年的食糧,也就3000萬斛,曹操建安五年要有幾千萬斛糧食,和許攸說的一年、半年、一個月,可不就是逗著玩么?

現實正如袁渙面對的情況,“例置田官”沒有難度,“廣置屯田”卻不現實,曹操在建安四年、五年能夠利用的根據地,其實只有許下屯田一處罷了。

這個實底兒,曹操自己沒說,他兒子曹丕卻在詔書中透了個干凈,見《魏書》記載:

詔曰:“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昔漢祖以秦中為國本,光武恃河內為王基,今朕復於此登壇受禪,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大義是潁川郡是曹操起兵的根據地,官渡之戰中,各地全都叛降或是觀望,唯有潁川郡跟隨曹操,青壯年參軍,老弱運輸糧草,過去劉邦以關中、劉秀以河內為根基,現在我在潁川受禪讓,這是老天以此郡輔助、成就大魏朝。

說的直白點,只此一郡未叛,無論是感謝荀彧,還是感謝漢獻帝,官渡之戰是靠潁川的支持挺過來的,也就是說,許下屯田的歲收百萬斛,就是曹操的物資倚仗。

或許有人會說了,哪怕就許下屯田一處,收獲季4次,到建安五年時,曹操也應該有400萬斛存糧,怎么就不足一月了呢?

道理很簡單,存不住。

在《晉書·宣帝紀》里收錄了司馬懿擔任曹操軍司馬時的勸諫:

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余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這個時間點是建安二十四年,次年曹操就去世了,司馬懿所說的天下不耕者,也就是官吏、士兵等不耕種的人,有20多萬人,應該讓他們“且耕且守”,也就是軍人也應開展“軍屯”。

那么,在這之前,曹操集團的常備軍隊并不耕種,而是靠著軍糧供應吃飯,按照鄧艾的算法,400萬斛收獲,其實是1萬兵吃6年,或是6萬兵吃1年的積蓄,曹操自建安元年至建安五年間,攻楊奉、討張繡、滅呂布、敗袁術、平劉備,進攻河內、黎陽,基本上馬不停蹄,軍人要吃飯,運糧的民夫也要吃飯,消耗的當然是屯田的存糧。

插一句題外話,東漢的計量單位石分大石、小石,小石為大石的60%,即20000毫升,鄧艾所說的1個士兵1年60斛,斛即小石,之前說日食粟一斗,全年36.5石的石則是大石,33333毫升,兩種算法的容積是一樣的。

正是這種計量單位的變化,間接導致了漢代史書中4.5石之類的個位數畝產,突然間躍升到了魏晉之際的十余、甚至數十斛。

當然,以通用的單位計算,則1個士兵1年60斛糧食,官渡之戰結束前,曹軍兵不滿萬,有1月之糧,也就是只剩下5萬斛糧草,還不計入轉運、護糧兵馬的花費,無怪乎官渡戰勝之后,曹操屠殺7萬袁軍降卒,又四處找飯吃,見《三國志·荀彧傳》:

六年,太祖就谷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

勝利者反而要“就谷”,也就是到有糧的地方吃飯,還面臨“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的窘境,甚至動了南下進攻劉表的念頭,這就純粹是為了搶掠了,盡管被荀彧勸住,挨餓總是受不了的,只能靠著夏侯淵搜刮各處,見《三國志·諸夏侯曹傳》:

紹破,使督兗、豫、徐州軍糧;時軍食少,淵傳饋相繼,軍以復振。

從夏侯淵后來與于禁平昌豨叛亂,又鎮壓樂安、濟南黃巾叛亂的情況來看,他的主要籌糧地,應該在曹操的東部地盤,即兗州、徐州、青州范圍內,最有可能給予支持的,當然不會是困守孤城的兗州督軍程昱和叛降劉備的豫州諸郡,只能是泰山諸將臧霸、孫觀、昌豨等人。

不過無論如何,在官渡之戰中,連近在咫尺的兗州都沒法給曹操運糧,就別提其他地方了,所以,還得看官渡和烏巢。

在對峙的最后時刻,曹操事先已經寫信給荀彧,討論撤退到許縣的問題,理由就是糧少。當時,整個曹操集團的糧食儲備已經消耗殆盡,退回許縣,至少可以減少運輸的消耗,拉長袁紹的補給線,盡量延后自家敗亡的時間,根本不是什么誘敵深入。

而荀彧給他的回信有倆版本,《三國志·武帝紀》中的版本很雞湯,也很馬屁:

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

在《三國志》和《后漢書》的《荀彧傳》中則更具體一點,甚至還有一些催促,原話是:

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馬屁版本就不解釋了,基本上都是十勝十敗論式的片兒湯話,后一個版本里的催促,是在這里:

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注意,這是荀彧第二次說“勢”,前文是“先退者勢屈也”,言下之意是不能退,結合上下文,他的真實意思并不是說袁紹再耗下去會“有變”,而是說,曹操用十分之一的兵力,已經死頂著袁紹半年了,現在退卻,只會讓天下人看到你的底牌其實虛弱無比,那時候才大勢已去呢,現在正是拼命的時候,別想東想西了!

也唯有如此,才能解釋,為什么曹操向賈詡的問計是這么個句式,見《三國志·賈詡傳》: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圍擊紹三十馀里營,破之。紹軍大潰。

賈詡說的其實和荀彧說的沒有區別,就是繼續相持下去沒意義,你已經打了半年了,哪怕是內線作戰,消耗戰你也贏不了,趕緊拼命就得了。

而賈詡說這話的時機,《三國志·荀攸傳》、《武帝紀》的說法是一致的,就是許攸來投之后,要不要拼死一搏:

眾皆疑。唯攸與賈詡勸太祖。

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

可見,曹操是分別問了荀攸和賈詡,而他帳下最知名的郭嘉,在這個重大抉擇中毫無存在感,史書只有四個字:

從破袁紹。

道理很簡單,曹操這時候是真的舉棋不定,六神無主,難以下決心,郭嘉這么個“捧哏”,自然無從揣摩、順應,只能聽真正的謀主荀攸、賈詡的決斷了。

那么,曹操為什么在內線作戰,又兵少屯田的情況下,還耗不過袁紹呢?

要知道,毛玠曾經對曹操說過:

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這段文言文很淺顯,里面直接指出,袁紹、劉表都沒有樹機建本,而曹操還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又可以種田積谷,霸王之業可成啊。

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漢末爭雄的邏輯,但它真的靠譜嗎?

還是用數字來說話吧。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這個事件,在《三國志·徐晃傳》、《荀攸傳》也有旁證:

又與史渙擊袁紹運車於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 

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軍食方盡,攸言於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荀銳而輕敵,擊可破也。'太祖曰:'誰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

整合在一起解釋,就是袁紹有運糧車數千乘,由大將韓旬,也稱韓猛押送,曹操派徐晃、史渙在故市截擊,打跑了韓旬,又一把火燒掉了所有運車,以及糧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曹瞞傳》中記錄許攸說法是:

今袁氏輜重有萬馀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也就是說,袁氏的輜重車總共有10000多乘,就在故市、烏巢停留,現在襲擊它,一把火少點,三天內,袁氏就要完蛋。

那么,史渙、徐晃襲擊故市運車的事件,是不是與曹操襲擊烏巢同時呢?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曹瞞傳》出自江東,極有可能是將故市與烏巢兩次燒糧混為一談了,烏巢的運車數,就是1萬余乘,那么,也就意味著,袁紹在前線的運車,至少有13000乘,當然,先是故市一路的數千乘在前,即3000乘以內。

“居延漢簡和《九章算術》中都有記載,漢制一乘牛車可載糧食25石,超載可到30石,就意味著,3000乘車單次可運輸糧食75000石,超載極限是90000石,那么,后續烏巢的1萬余乘則可運輸糧食25萬石,超載極限是30萬石。

1個士兵1個月可吃3.04石糧食,不考慮超載極限,則故市來的糧車,可以供24671人吃1個月;烏巢的糧車,則可供82236人吃1個月。

注意,史書中提到,曹操官渡戰勝后,僅屠殺袁軍士卒,就達到了7萬人,加上戰場殺傷,8萬人是合理的,也就是說,如果兩次袁軍輜重都沒被燒,恰好,可以供養10萬之眾1個月,而故市受挫之后,烏巢的糧車運力,也可以供應8萬人吃1個月,當然,這里沒有考慮運兵的花費,也是計入到總兵力之中了。

也就是說,盡管袁紹的運車運力也與曹操一樣,只能保證1趟1個月左右的軍糧供應,但袁紹的后方明顯仍有余力

哪怕在戰敗之后,冀州郡縣多叛,袁紹父子也沒有“就食”、“缺糧”的記載,可見,曹操就算有一堆屯田制一樣的制度性高招,在官渡之戰中,也沒占上風。

真正的勝負手,根本不在這兒。

那么,問題來了,“屯田制”為什么被拔得那么高呢?

答案到底是什么,請聽下回分解。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史上曹操到底是奸雄還是梟雄?
曹操的根據地經營,荀彧郭嘉的頂級戰略
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勝的原因是許攸獻計嗎?荀彧:這么認為你就錯了
第三卷 糧戰全文|原文|翻譯
是誰向曹操獻計用“霹靂車”對付袁紹的望敵樓?——官渡之戰(11)正面交鋒
論曹操的戰略思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州市| 霞浦县| 卢湾区| 德江县| 安顺市| 青铜峡市| 景东| 东台市| 巧家县| 开化县| 安龙县| 无棣县| 滦平县| 屏山县| 沽源县| 栾川县| 山阳县| 通州市| 稻城县| 徐水县| 宿松县| 遂川县| 益阳市| 开远市| 房产| 江山市| 凌云县| 浪卡子县| 马尔康县| 新晃| 肃宁县| 农安县| 安阳市| 浦城县| 五莲县| 武宣县| 合山市| 泗水县| 金山区| 客服| 门头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