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成長的各類問題,家教周刊聯合成都春泥夏花教育開設心理專欄,為各位家長提供專業的心理分析與方法指導。
在家庭教育咨詢工作中,常常有家長這樣發問:“老師,我家孩子只要我不督促他做作業,他可以一直看電視、玩游戲,甚至有時候一定要逼我發火,才慢吞吞地回到房間寫作業。就好像這個書是為了我讀的一樣,這到底是為什么?”
相信還有很多這樣的家長,承受著孩子各種學習問題所帶來的壓力和煩惱。
小海是個10歲的男孩,上小學四年級。小海媽媽初次帶他來找我們的時候,萬般焦慮。因為小海幾乎每天遲到,媽媽都記不清被老師請去多少次了。和小海單獨溝通后,我們了解到,小海內心是這樣想的:“反正遲到了又不關我的事,是媽媽沒有早一點叫我起床,是媽媽收拾書包動作太慢了。我本來就不喜歡上學,是爸爸媽媽非要我去的。”原來,在小海看來,上學是為父母而上,所有跟上學有關的事情,自然應該由父母去做。
后來,我們了解到,小海父母常常替孩子做一些本該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比如幫孩子穿衣服、系鞋帶、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等,甚至為了節約時間,將早飯喂到孩子嘴邊。每次遲到后,媽媽都去跟老師道歉,為孩子開脫。導致小海在父母的“幫助”下,永遠不知道什么叫做“遲到”,以及他要為“遲到”承擔什么后果。父母跟孩子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哪些是父母的事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這個家庭里混淆不清。
在這個案例里,小海沒有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因為他習慣了父母替他收拾殘局,解決麻煩,承擔后果。
心理學上認為,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沒有責任感。界限可以讓孩子分清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別人的,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孩子不是天生受規范的,他們需要從外在的關系和服從紀律當中,將界限內化為己有。
為了在家庭教育中逐漸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給家長們兩點建議:
第一,父母要有界限感,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不越界,不大包大攬,心理上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充分信任和欣賞孩子。在行為的界限內,允許孩子自由、大膽地探索,把握屬于他自己的人生。關于學習,明確告訴孩子,學習是他的事,所以,他得自己負責整理書包,按時去學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而爸爸媽媽的事是去工作。
第二,尊重現實,為錯誤實實在在付出代價,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如果孩子依然不急不忙,就讓他自己去面對遲到帶來的后果,父母可以陪伴,但不要為其分擔,更不要在老師那里為孩子開脫。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行為導致他必須面對現實的結果,比如痛苦、損失時間、金錢以及喜愛的東西時,他才會有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