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個社會整體,然而家庭不外乎是由父母和孩子組成,每個部分都有屬于自己的邊界,父母應當把握好尺度,避免越界。
周末打掃衛生時,在孩子的房間發現了一本日記本,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翻看了孩子的日記。
日記中寫道:“我一點也不喜歡爸爸媽媽,他們常常翻翻動我的房間,查看我的小秘密,有時候我想做一些事情,父母都不愿意,每次不經過我的同意就幫我做決定,我像是一個被父母操縱的玩偶。”
看到這里才突然意識到,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事實上正在侵占孩子的正常生活,生活中作為父母,我們總是說一不二的,為孩子做決定,本以為這是在保護孩子,但卻忽視了孩子的意見,侵犯了孩子的成長空間。
在大多數父母的心目中,愛孩子就是保護孩子,為孩子做決定,這是父母的本能反應,但殊不知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父母的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成長缺少了邊界意識,不少孩子,因此也會變得貪得無厭。
在《相處的藝術》中邊界意識被描述為人與人之間的,源于人類內心的自我界限,邊界意識不同于身體上的邊界,沒有確定的輪廓,然而正是邊界意識讓人們在內心深處擁有舒適的空間。
其實邊界意識在心理學上通常指自我界限,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要清楚明了的知曉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權力與責任。
通常情況下孩子的調皮搗蛋大多是缺少邊界意識所導致,童年時期與青少年時期正是孩子邊界意識形成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父母應當讓孩子明白自我與他人的不同,建立清晰的界限感。
當然在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的過程中,父母不應當采取強硬的手段控制孩子,相反父母需要耐心細致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歷程,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包容,在成長階段,只要孩子的行為被父母寬容以待孩子才能夠建立良好的邊界意識。
父母應當遵守規則
多數情況下孩子心生叛逆,缺少邊界感,大都是由于父母缺少規則意識所導致,因此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父母應當堅持原則,不動搖底線,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遵守行為邊界。
培養孩子建立責任感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以此來培養孩子責任感的確立,其實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家庭責任,既可以幫助父母減輕負擔,又可以幫助孩子確立明確的邊界意識,讓孩子更富有獨立性與責任心。
掌握文明用語,培養孩子的集體性
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當注意使用文明用語,通過文明的用語傳遞深層次內涵,讓孩子改變不良的說話態度與急躁的做事習慣。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必然有一天需要獨自面對社會,而缺乏邊界意識的孩子很容易在社會中被孤立,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類似情形,父母應當從小培養孩子建立集體感,主動幫助他人,學會換位思考。
不能以貌取人
不少孩子認為一桌干凈的人就是好人,可以相交,反之就是壞人,而這樣的觀念使不少有新人有了可乘之機,對孩子的安全造成威脅。
因此,在培養孩子邊界感的同時,父母應當讓孩子學會以行為分辨是非,而非樣貌。
生活中正是由于父母忽視了對孩子邊界意識的教育,從而導致孩子出現過激行為,其實即便對于未成年兒童,父母也應當樹立規則意識,讓孩子明白行為的邊界。
為孩子明確行為邊界
生活中邊界感通常沒有具體的輪廓,僅僅是一種心理上的舒適界限,為了讓孩子擁有明確的邊界意識,父母不妨尋找行為的邊界。
在生活中既為孩子確立獨自生活的空間,讓孩子擁有一定的選擇權,能夠學會獨立獨自解決問題,同時也讓孩子了解,哪些行為可以做而哪些行為不能做。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父母教育孩子應當深入根源而非停留表面,用實際行動幫助孩子感受行為邊際,當孩子的行為不尊重他人時,父母應當讓孩子主動道歉。
因為孩子行使權利的過程早已侵犯了他人的邊界,父母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懲罰,讓孩子明白責任感,學會主動承擔責任,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夠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邊界,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利用生活培養孩子的邊界感
父母的行為和引導對孩子邊界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實父母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也是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例如在父母接打電話時,孩子不可以打擾父母,在進門前孩子應當敲門得到父母的允許,在公眾場合孩子不可以大聲喧嘩,當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則,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
其實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應當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無論是在家庭生活中,抑或是在公眾場所,父母都應當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邊界感。
當然父母應當對生活細節有著清晰的認知和堅定的態度,只有這樣父母才能夠擁有邊界清楚的孩子。
為孩子建立清楚的邊界意識是父母畢生的任務所在,在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的過程中,父母不僅會教會孩子如何獨立思考,同時也會教會孩子如何真誠對待自己的朋友。
生活中我們所見到的問題兒童大多是由于缺少邊界意識,一旦孩子擁有了邊界意識,孩子就更容易收獲良好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