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病源于寒,脾寒生痰,腎寒出汗,肝寒疼痛,心寒長斑,肺寒咳嗽。這五個內臟器官對我們的健康影響很大,而寒邪最怕陽氣,所以三伏期補陽是最好的時機,今天給大家分享五味藥,幫你逼出五臟寒氣。
從我們中醫角度來講,腎為水之源,腎陽有行氣固津的作用。同時津液與汗液同源,當體內陽氣不足時,無法固體津液,就會出現出汗較多,而且汗液發涼,腰膝酸軟、四肢怕冷,或者是陽虛引起的眼袋大或下肢浮腫等情況,這時要想調理這種情況,需要以溫補腎陽為主,可以參考金匱腎氣丸。
俗話說:心主血脈,其化在面。當我們體內心陽不足時,就會出現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久而久之可能會凝滯成瘀,這時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后背發涼或者出冷汗等情況,長期下去就會出現淤血,體現在臉上就是斑塊。這時要想調理這種情況就要補足心陽,可以參考參附強心丸。
脾為生痰之源。當脾陽不足時,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就會異常,這時水濕就會集聚形成痰。如果你平時早起后總感覺有痰但咳不出來,可能還伴有手腳冰涼,平時稍微吃一點生冷的食物就出現肚子疼拉,肚子胃痛等情況。這多半是脾胃虛寒所引起的,這時調理這種情況就要補氣散寒,健脾和中,可以參考黃芪建中丸。
中醫認為,肝主全身筋脈。當肝陽不足時,就會引起肝寒,導致筋筋疼痛,還可能會出現手腳抽筋麻木,畏寒怕冷,小腹以及雙肋胸部疼痛等情況。天氣變冷或者心情煩躁的時候可能會加重。這時要想調理這種情況就要疏肝散寒,可以參考天臺烏藥散。
你是不是一遇到冷空氣,或穿得少就容易感冒咳嗽,并伴有白痰但痰比較稀,同時又比較怕冷,這多半是寒邪入肺所引起的。這時要想調理這種情況就要以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為主,可以參考通宣理肺丸。
好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五臟寒以及如何驅寒的內容,具體用藥用量還需要因人而異,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