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之河(2)
[法] 一行禪師
憤怒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它就如同一團熾焰熊熊燃燒,熾焰當中的我們完全失去了自控能力,所言所行將會讓我們事后懊悔不已。當某人憤怒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地獄受煎熬的樣子,因為地獄就是由憤怒和仇恨構成的。當地獄之火熄滅,我們的大腦會變得冷靜、清醒而理智。拒絕憤怒,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愛和慈悲。
當我們的憤怒被置于正念的燈火之下時,它那破壞性本質霎時間便失卻了一部分淫威。我們可以默念:“吸氣,我知道我在憤怒;呼氣,我知道我就是憤怒?!比绻覀兡軌蛞贿呎{整呼吸,一邊識別并在正念下觀察憤怒,憤怒便不再能壟斷我們的意識。
覺知可以作為我們憤怒的一個伙伴,對憤怒的覺知不是為了壓抑它,也不是為了驅趕它,而僅僅是照看它,這是正念修習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正念不是判斷,它更像一個姐姐,以愛與體貼去照顧和安慰自己的妹妹。我們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就能保持正念并完整地了解自我。
憤怒時,我們往往很難回歸自我。我們會記恨對方,回想他的可恨之處—他的粗野,他的不誠,他的殘暴和惡毒。對我們憤怒的對象,想得越多,聽得越多,看得越多,憤怒的火焰便燃燒得越猛烈。他的無理與可恨或許是真實的,或許是虛構的,又或許是被夸大的,但事實上問題的根本并不是所有這些林林總總,而是憤怒本身,是我們必須回歸自我,首先審視自我內部。憤怒時我們最好不要去聽對方解釋,也不要見面,哪怕認為對方應該對自己的憤怒情緒負責。這就如同一名救火隊員首先要做的是救火,而不是浪費時間去觀尋縱火之人?!拔鼩?,我知道我在生氣;呼氣,我知道我必須盡全力去觀照憤怒?!敝灰獞嵟€在,這樣的自我暗示就能避免我們把憤怒情緒強加于他人,以約束自我的言行。如果我們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觀察憤怒情緒上來,我們就能夠避免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而追悔莫及。
當我們憤怒時,憤怒就是自我,壓抑它或驅趕它就是壓抑和驅趕自我。喜悅時我們就是喜悅,憤怒時我們就是憤怒。當我們心中產生憤怒時,我們能夠意識到它是一種能量,而且我們也能夠為了將之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而接受這種能量的存在。一只堆肥箱,里面的有機物料正在腐爛分解,發出惡臭,但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把這些垃圾轉化為漂亮的花朵。起初我們可能會覺得垃圾和花朵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但當我們深入諦觀后會發現堆肥之中有花朵,花朵之中有堆肥。一朵鮮花分解只需兩個星期,一名優秀的園丁在審視堆肥時能夠看出這種轉化過程,因而不會為此而感到悲哀抑或厭惡。相反,她會珍視這些正在腐爛的物質,不加區別、不分優劣地對待它們。對待憤怒情緒,我們需要的就是園丁這種洞見及不二的視野。我們不必對憤怒情緒感到害怕或是拒斥,憤怒也可以是一種堆肥,是我們體內的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能夠催生出美妙的事物。我們對憤怒的需要,就如同園丁對堆肥的需要。只要我們學會接受憤怒,心中就已然擁有了一些平和與喜悅。漸漸地,我們就能夠將這種情緒徹底轉化為平和、喜悅與理解。
我們總是問:“出了什么問題?”當我們這樣問時,我們便邀請痛苦的種子現身。我們感受痛苦、憤怒和抑郁,同時產生更多這樣的種子。如果我們努力感受我們內心以及身旁健康、喜悅的種子,我們會更快樂。我們應該學著問自己,“什么是我們擁有的”,同時感受擁有的幸福。在這個世界,在我們的身體、情感、認識與意識當中有很多有益的、清新的和療愈的要素,但如果我們自我封閉,自囿于悲傷的牢籠之中,我們將無法感受這一切。
生活充滿奇跡,比如藍天,比如艷陽,比如孩子的雙眼。我們的呼吸也是令人愉快的,每天我都享受自己的呼吸。但如果不是得了哮喘,或者是感冒塞鼻子,很多人就不懂得珍惜呼吸的愉悅。然而我們不必如此,像這樣的快樂元素就在我們的自身內部,在我們的周圍,每分每秒我們都能夠享受它們,因為正確的正念修習方式,就是對這些珍貴的快樂元素的覺知。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平和、喜悅和快樂的種子就被種下了,并變得更加強大。快樂的秘訣就是快樂本身。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都能夠享受這陽光,享受彼此的存在,享受呼吸的奇跡。這樣的快樂不在天涯海角,而在我們的腳下,在我們心中。
如果你種的萵苣長得不好,你不會去責備它,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當萵苣長勢不好時,你就會去查找原因,也許是施肥不足,也許是澆水不夠,又或者是日照時間過長,原因不一而足,但你唯一不會做的事情就是責備。然而,如果同樣的問題出現在我們與朋友、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中,我們卻去責備對方。然而,如果知道如何處理這些關系,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發展這些關系,培養這些關系,就像種植萵苣一樣。責備從沒有任何積極的效果,嘗試說服對方同樣如此,無論這種說服是多么有邏輯,多么有事實基礎,這是我的個人體驗。不要責備,不要講道理,不要擺事實,僅僅理解。如果我們理解,我們讓對方知道我們理解;如果我們能愛,局面就會發生轉變。
有一天,我在巴黎作有關責備無用的演講。演講過后,我獨自一人行禪,當我經過一座建筑物的拐角時無意間聽見一個八歲大的女孩對母親說:“媽媽,記得要給我澆水哦,我是你的萵苣。”一個小女孩能如此透徹地理解我的想法,這讓我很是欣慰。然后我聽到母親回答說:“好的,我的女兒,但我也是你的萵苣哦,所以也不要忘了給我澆水。”母女倆一起修習理解,這是多么美好的場景?。?/span>
理解與愛不是兩種不同的事物,而是一回事。設想你兒子早晨起床后發現時間已經不早了,為了讓自己的妹妹上學前有足夠的時間吃早飯,于是決定把她叫醒。但碰巧她今天心情不好,被哥哥叫醒后不是說,“謝謝你把我叫醒”,反而牢騷滿腹:“干嗎?別管我!”一邊說,她還用腳踢他。這時他很可能就憤怒了,心想:“我好心好意把她叫醒,她竟然還踢我?”接著,哥哥可能就會跑到廚房跟你抱怨訴苦,或者干脆回她一腳。
但后來他想起妹妹整晚都在咳嗽,于是意識到她一定是生病了,妹妹也許是因為感冒才會表現得如此不近人情。那一刻,他理解了,也不生氣了。理解是一種能力,需要我們長久修習,需要我們以慈悲的雙眼去看待蕓蕓眾生。理解即愛,理解超越嗔之苦,心中有理解,不自覺地你就會去愛;當你能夠去愛,自然而然地你就能減輕他人的痛苦。
愛一個人,我們就必須理解對方。如果我們的愛僅僅只是占有的欲望,這就不是愛;如果我們只考慮自己,只考慮自己的需要而無視對方的需要,我們便不能愛。真正的愛,需要我們通過諦觀去發現和理解所愛之人的需要、渴望和痛苦,因為這是真愛的基石。當我們能夠真正地理解所愛之人,愛的力量就如洶涌的潮水噴薄而出不可阻擋。
我們要時常近坐在所愛之人的身旁,握著他(她)的手問:“親愛的,我足夠理解你嗎?又或者,我讓你受苦了嗎?請你告訴我,讓我更好地去愛你。我希望你幸福,但如果因為我的無知而讓你痛苦的話請你告訴我,以便我能夠更好地去愛你,去讓你幸福?!比绻阊赞o懇切,以真正的開放心態去理解對方,對方或許會因此喜極而泣??奁且环N好的征兆,因為這意味著雙方理解的心門都打開了,一切將再次變得可能。
也許一個父親沒有時間,或者沒有勇氣去問孩子這樣的問題,如此他們之間的愛便不能圓滿,如此愛得越多,給對方的傷害或許就會越多。真愛需要理解,所以為了愛我們一定要勇敢。愛有了理解,我們所愛之人就一定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