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四段經文: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一大宗師,此句經文提出了長生久視心法,呵斥了當時流行的肉體長生久視之道。“是謂”是定義,又是貶斥俗諦。“深根固柢”更是對老子的長生久視心法的獨特感悟,區別于俗諦的長生久視之道。
《道德經》以修道證道為本,以修養上德為宗,遵道貴德。老子宣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這是老子的“無身”思想。老子又說:“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說明老子不是追求肉體長生不死的。
此處“長生久視之道”不是指肉體不死,而是凝神抱一、精不外泄的“嗇法”,并由“嗇法”進入“冥服天道”,并由“冥服天道”進入“重積德”,由“重積德”進入永恒的理想國的完整修法。所以說“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嗇、冥服、重積德、不知其極、無不克、有國之母積德六步修法是深根固柢之道,所以是長生久視之道。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已經把長生久視之道(長久)解讀清楚。四句經文合起來,顯然是老子在重新定義“長生久視之道”,是對世人的長生久視之道的糾偏。
世人的長生久視之道是肉體不死,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是“有國之母,可以長久”,二者完全是背道而馳。道是無象之象,不生不滅的,先天地生,象帝之先,有道當然可以長久。后世人錯會經義,以肉體長生為指歸,把老子的深刻思想引向歧途。
《呂氏春秋·重己》說:“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長生久視之道”一句經文成為后世道家的修行道路。魏晉以后,道家被稱為丹道,丹道以煉長生不老仙丹為宗旨,老子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文化精神被扭曲了,甚為可惜。
老子《道德經》是探索人的內在精神的,丹道派把老子的偉大思想引導到肉體長生不死的有限目標上,華人內在精神的發展就被扼殺了。佛教思想借助老子莊子二位大宗師的思想體系在中土傳播,四世紀末的僧肇少年酷愛老莊思想,但最終接受佛教思想,成為華人佛教徒的領袖之一。
僧肇的《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輪》、《涅盤無名論》的問世,受到當時佛教最高代表鳩摩羅什的高度肯定,說明華人的思想深處可以完全理解印度佛教思想的深刻性。
僧肇從老莊思想向佛教思想的轉變,并把老莊思想與佛教思想完美結合起來,從中可以解讀出華人內在精神的轉型。對肉體的長生不死的追求是膚淺的,只有對人的內在精神的追求才是深刻的無限的,才可以代表最深刻的文化精英的精神訴求。
經文爭議。
1,嗇的解讀。王弼作“穡夫”解,并認為是穡夫去除雜草,培育莊稼,務使齊一。去除雜草之法是“去除所以荒病”,治國與此同理。河上公嗇作“貪”解,即貪愛惜用。釋德清解為“有而不用”。其實這是老子的雙關語,“吝嗇”和“穡夫。”愛極生嗇,吝嗇鬼愛錢如命。穡夫冥服天時。嗇是一種修行方法,即嗇法。修行人既要向像吝嗇鬼一般珍惜精氣,又要像穡夫一般冥服天時。修行人不老實就不會成就,要學會穡夫的老實。
2,早服是修行專業術語,是心的冥服,不是被說服。勞健認為是“早從事”,也有解“早準備”,不確。
3,重積德指積陽德和陰德,不是不斷累積德。后文老子即提到“其鬼不祟”,這是原始信仰。前后文意義上有呼應關系。老子深知華人的原始信仰,《道德經》中多處提到原始信仰,說明老子并沒有把道的信仰與原始信仰對立起來,而是有所結合。
4,長生久視。老子經文不是提出后世道家的肉體長生久視之道,而是呵斥。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是冥服、重積德、有國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