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菊花的別稱
1.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2.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3.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4.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5.叢菊兩開他日淚, 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6.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陶淵明《和郭主簿》)
7.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白居易《詠菊》)
菊花在秋天九月份開放,是代表秋季的花卉,故稱“秋菊”。菊花以野生黃色的品類最常見,所以又名“黃花”。菊花一般是一簇簇種植生長的,所以又叫“叢菊”。菊花花形清雅,散發清香,所以又稱“芳菊”。因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愛菊成癖,且寫了許多詠菊花的詩句,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菊花由此獲得了“陶菊”“東籬菊”“花中隱士”的封號。在古詩詞中,以“菊”“菊花”使用的頻率最高。
二、菊花的意蘊
1.贊美堅貞高潔的品格
菊花具有凌寒傲霜的內質,它戰西風而不怯,經嚴霜而愈妍。所以詩人托菊言志,贊美堅貞高潔品格。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第一、二句詩人寫愛菊。住宅周圍遍植菊花(秋叢即叢叢的秋菊),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詩人專心致志繞籬觀菊,以至于夕陽落山也不知不覺。“遍繞”“日斜”兩個細節活現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景。三、四句點明愛菊的原因:百花先謝而菊花后凋,歷盡風霜而堅貞不屈。詩人抒寫自己的愛菊之情,贊美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
2.表達閑適恬靜的隱逸情懷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既抒發了歸隱生活的悠閑恬靜的欣悅,又蘊含著詩人對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見”字居心于有意無意之間的一瞥,反射出詩人超脫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閑心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水乳交融,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從寫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將情融于景中。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
3.抒發感時傷世的情感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第一、二句說自己身逢戰亂登高無酒的凄情落寞,暗含對時局動蕩,佳節不幸的不平不滿。三、四句寫詩人憐花思鄉,憂國憂民。長安故園戰火紛飛,硝煙彌漫,在血雨腥風之下,于斷垣殘壁之間,叢叢菊花寂寞開放,凋零破敗。觸目驚心的秋菊特寫,顯然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思鄉之情,而寄托著詩人對飽經戰亂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全詩借菊花,感傷時世。抒發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
【鞏固訓練】
1.簡要分析下列詩句中秋菊意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2)秋菊有佳色,裛(yì,沾濕)露掇其英。(陶淵明《飲酒(其四)》)
(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2.閱讀下面這首詠菊唐詩,回答后面問題。
詠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1)全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突出菊花的“耐寒”特點的?
(2)詩人借描寫菊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1)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無限的欣喜。
(2)在百花凋謝的秋日,惟獨菊花不畏嚴霜,粲然獨放;詩人把沾帶露水的花瓣選摘下來。傾心贊美菊花“芳熏百草,色艷群英”,又借菊花表現出自己不隨波逐流的堅貞高潔品格。
(3)詩人說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自然流露了對這個恬靜秀美的村莊和淳樸誠摯的故人的依戀。
2.(1)運用了反襯手法(襯托)手法,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
(2)“東籬菊”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人借贊賞菊花凌寒的品格,以此自況言志,表達堅貞傲岸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