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章疊句是指文學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語句重復出現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因此又叫重章疊唱。采用重章疊唱的復沓形式來抒情達意,是《詩經》在藝術表達上一個顯著特點。在保持濃厚民歌特色的《國風》和接近《國風》的《小雅》中,普遍使用了這種重章疊唱的表達形式。
一、重章疊句的形式
1.通篇重疊,各章對應地只換幾個字。如《魏風·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全篇三章(即段),各章在結構和語言上幾乎完全相同。每章(段)中的“坎坎伐檀兮”“不稼不穡”“不狩不獵”“彼君子兮”四句是重復的,其余句子都是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
2.隔章重疊,重首重尾。如《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廣》全篇三章,前一章獨立,后二章疊詠。三章結尾的句子都是“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完全相同地重復。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開頭句都是“翹翹錯薪”(雜樹叢生長得高)。
3.章首或章尾重疊,如《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全篇三章,前一章獨立,后二章疊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首句都是“參差荇菜”,而且兩章采用了疊詠格式。第三章內的句了也采用重章疊句格式。
二、重章疊句的作用
重章疊句,回旋反復便于記憶和詠唱,是民歌特色之一,可以增加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地抒發情懷。
1.渲染氣氛,深化意境。
《蒹葭》表現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向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詩人著意渲染一種追求向往而渺茫難即的意緒。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空靈縹緲、清新神秘的意境。每章中的蒹葭、秋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渲染了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重章疊句的結構使瞻望難及的無限悵惘之情表現得更為強烈。
2.強化感情,深化主題。
疊句就是意義相同的句子前后呼應地重疊。它常用于表現人物的一種回環往復的強烈感情,給人以“百轉千回”、“繞梁三日”的感受。《伐檀》是一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全詩采用反復重沓的形式,按照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每一章詩都由三層意思構成:第一層寫伐檀造車的艱苦勞動;第二層從伐木造車想到還要替剝削者種莊稼和打獵,忍不住提出了嚴厲責問;第三層進一步揭露剝削者不勞而獲的寄生本質。由于這三章詩在結構上采用重章疊句手法,每一章形疊意近,從而強烈地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抒發了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鞏固訓練】
1.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車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1)《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1分)
(2)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采集野菜的勞動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2分)
(3)前人讀這首詩說:“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蹦阕x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景象?請概括描述。(4分)
參考答案:
(1)賦
(2)通過動詞變換表現出來的(考查重章疊句,如《秦風·蒹葭》“白露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3)示例1:婦女們在田野上邊采摘野菜邊唱歌,一派歡快的勞動景象。
示例2:婦女們聚集在山間,三個一群,兩個一對。她們個個笑容如靨,歡快地唱著民歌,彎下腰摘取野菜。
示例3: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間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方玉潤《詩經原始》)
示例4:揣摩那是一個夏天,芣苢都結子了,滿山谷是采芣苢的婦女,滿山谷響著歌聲。(聞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