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的說法是中國古代堪輿或者風水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庸在《鹿鼎記》里就說到了一個關于龍脈的傳說,事實上,龍脈之說并不是沒有根據。據說,萬歷皇帝發現東北地區有帝王氣,就派人到東北去湮滅龍氣,斬斷龍脈,但是卻漏下了一條在啟運山的龍脈,也就是努爾哈赤發跡的地方。
一、何為龍脈
古人之所以相信龍脈之說,是因為古人建都、立家,通常會擇地,地則有地氣,有形狀,也就《陰陽二宅全書》說:地脈之行至起伏曰龍。《地理大成》說:龍者何,山之脈也。
這就是,龍脈的含義由來,也就是山的形狀,包括起伏、走向和變化。但是并不是一座山就可以稱之為龍脈,一定是外形上外形上連綿起伏,并且其中有生氣貫通、有始有終、有根有源、有支有派的山脈,才可以稱之為龍脈。
雖然山脈是看起來是靜止不動,但是山的走勢與人的脈搏是是緊密相關的,綿延不絕的山勢就是氣運的流轉,山氣則是隨著水流蜿蜒曲折,山氣壯而堅實,就說明脈氣剛強,在此處建城,則可以獲得上天的庇佑。
世間萬物皆有分類,龍脈也不例外。
從秦代開始地脈說到了宋代風水學說發展到了極致,所以后世將龍脈的學說系統化。
二.三大干龍
我國的龍脈發端于龍脈的祖廷——昆侖山。
昆侖山被認為是天下的祖山,宇宙間最高大的山,氣勢雄偉壯觀,是龍脈的發源之地。
昆侖山上載天上五氣,并且陰陽在此交會,又具備五形,所以由此發端出五支山脈,其中三支向東南進入中國,也就是三大干龍說法的由來,也就是中龍、北龍和南龍。
中龍發端于昆侖山,一路順著黃河從西往東,經過甘肅、陜西、山西、河南以及山東而入黃海,這是關乎全天下的大龍,主宰著天下的命運。
但是中龍因為隋煬帝修建的大運河遭到了破壞,所以從唐代開始,北方的運氣一直不好。從安史之亂開始,然后就是唐代北方的藩鎮割據,然后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入主中原。這些都是中龍遭受破壞所帶來的后果。
北龍則是從西北經過陜西、內蒙、河北入海。北龍的走勢沒遭到破壞,北干龍起源于昆侖山,在入海的時候,將龍氣聚集在了天壽山,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北京城是正在北龍的龍眼之上,而故宮作為北京城的核心,正坐落在龍眼之上,是北龍的龍氣之源,可以上達天庭。
所以,民間才有劉伯溫在北京建都的說法,就是看中了北京城源源不絕的龍氣。
這也是中原政權在堯舜之后,第一次回到了冀州,這也是中龍受到破壞之后,明王朝第一次將陰陽二宅修建在龍脈之上,其中陽宅的故宮,陰宅就在天壽山,也就是現在明代十三陵。
南龍則是從福建浙江廣東入海,但是究竟如何走向,連劉伯溫也沒有搞清楚。他說:“
中國地脈俱從昆侖來,北龍、中龍人皆知之,惟南龍一支從峨嵋并江而東,竟不知其結局處。”
三、三龍聚集
在明代,三龍第一次統一在明王朝政權之下。
在明代,除了北龍的故宮和十三陵之外,中龍則留在了鳳陽, 也就是明代的祖陵所在,后來到了明代嘉靖年間,中龍余脈又擴展到了嘉靖皇帝的生父葬地—顯陵。
特別是北京成為天下的核心,山川五岳都成為北京王氣的附屬。所以,在明代君臣的心目中,只有明朝才第一次將三條真龍匯聚在一起。
崇禎十四年(1641),禮部侍郎蔣德璟奉命勘察明代鳳陽皇陵之后,
“中國有三大干龍,中干旺氣在中都,結為鳳、泗祖陵,南干旺氣在南京,結為鐘山孝陵,北干旺氣在北京,結為天壽山諸陵。這三大干本朝獨會其全,真是帝王萬世靈長之福”。
但是,崇禎皇帝恐怕不會忘記,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十五,明末農民起義軍一舉攻克鳳陽,焚燒明祖陵,崇禎皇帝連連下罪己詔。這次勘察,也不過是給風雨飄揚中的明王朝尋找一絲存在的信心罷了。
李自成攻克鳳陽,首先想到就是焚燒明祖陵,也可以說龍脈學說在明代社會已經形成共識。
清朝也有龍脈,就是長白山,是北龍的余脈,但是清人卻沒加以解釋,畢竟三龍學說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是,在新賓縣當地還是流傳著萬歷皇帝被人斬斷后金的龍脈的說法,據說連著斬斷了99條,就留下了一條,也就是讓努爾哈赤得以成為發跡,最終入主中原。
四、余論
風水學說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中國古代大到城市建設、小到墓地選擇,都與風水分不開關系。盡管,風水思想披上了神秘與迷信的色彩,但是,隨著風水理論的系統化,風水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一部分,深入人心。
在風水當中,龍脈學說最為核心和復雜,最初的龍脈學說只是將發源地定為昆侖山,到了后代,龍脈學說越來越復雜, 終于在明朝成為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我們看來,龍脈學說自然也有他的合理的之處,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是須要加以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