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癌細胞異常增殖的原因之前,我們先要對腎系統的功能有所了解,首先是要揭開元氣之謎。
人的運行狀態和壽命都與元氣有關,而元氣的作用與酵素密切相關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中所藏的元精是有定數的,是生下來就定了的。腎中的精氣即是元精轉化而來的元氣,這是人體生化的來源,是生命的根本,對人體的生殖功能和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起著溫煦、激發和推動作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與運輸,以及水液代謝等都有促進作用。
將中西醫理論結合分析,可判斷人體元氣的作用與酵素的功能密切相關。酵素即俗稱的酶,是一種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質。酵素是專一高效的生物催化劑,具有驚人的催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糖和淀粉在300oC以上的高溫中才能燃燒,而在酵素的參與下,淀粉在37oC的人體溫度就能分解為水、二氧化碳和熱量。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需要酵素的參與。
酵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催化劑,人體幾乎所有的代謝和轉化活動都須有酵素的參與。體內酵素的媒介不夠(酵素量不足或活性不夠)時,藥品、營養、氣功、運動的效果無法發揮(【P68】,P64-65)。
目前已發現的人體內的酵素種類多達3000多種,這些酵素分為消化酵素和代謝酵素兩大類。消化酵素也就是消化酶,包括碳水化合物分解酶、蛋白質分解酶、脂肪分解酶、核糖核酸酶等1000多種(【P68】,P29),這類酵素不足會引起身體對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足,造成脂肪性腹瀉、營養不良、內分泌紊亂等疾病,不能被分解吸收的營養物質還會在結腸里腐敗形成毒素,刺激腸道內壞菌的生長,引起腸道菌群的失調和廣泛的消化不良。
代謝酵素是人體各項生命活動和功能運轉所需要的酶,人體的思考、呼吸、運動、心跳、解毒、排泄、機體免疫等各種生命活動都需要代謝酵素的參與。科學研究證實,酵素與人的新陳代謝關系密切,可以說酵素是生命的原動力,人體的酵素含量決定了人的健康和生命,沒有酵素就沒有生命。
那么,元氣與酵素之間具體是如何關聯呢?從現有證據推測主要是有兩種方式,一是為消化酵素的生產提供能量;二是為代謝酵素的激活提供能量。
人體內源性的消化酵素是由消化器官分泌的,而為之提供能量的,是中醫所謂的命門之火。中醫所稱的命門,在人體后背兩腎之間針對肚臍眼的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中醫認為,命門是先天之氣蘊藏所在。
中醫將脾胃比喻成鍋,命門之火就像鍋下的柴火。命門之火不足,必致中焦脾胃虛寒,進而影響運化,導致全身的陽氣不足。命門之火直接影響脾胃系統的功能,間接影響則是全身性的,比如上焦可能因溫化不足而津液凝聚,出現胸痹、胸脘痞滿、逆氣上沖心胸;中焦可能因溫通不足而氣機阻滯,出現嘔吐、泄瀉、腹痛;下焦可能因陽虛出現便血、崩漏等出血癥;小孩子還可能出現經常流口水的癥狀。顯然,將元氣的儲藏之所設在命門是很科學的,可直接影響人體消化酵素的分泌。
人體的代謝酵素是由各個細胞生產的,而激素可以影響代謝酵素的生產和活性。人體的激素分為含氮激素和類固醇激素兩大類,其中類固醇激素由腎上腺皮質和性腺分泌,包括皮質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
資料顯示,類固醇激素可以直接進入細胞內,經過兩個步驟影響基因表達,增加新的酶和功能蛋白質而發揮作用(【67】,P369)。
有證據表明,代謝酵素的激活需要能量,而激素可以使無活性的酵素獲得能量而激活。例如,在Mg2+存在的情況下,被含氮激素激活的腺苷酸環化酶可使細胞的能量物質ATP轉化為cAMP,而cAMP可使無活性的蛋白激酶激活,催化細胞內多種蛋白質發生磷酸化反應,從而調節細胞的各種生理生化反應(【67】,P368)。將中西醫理論結合,可知激素的分泌與腎系統有關,而腎系統的運作需要消耗元氣。所以,“元氣”可通過激素分泌影響代謝酵素的功能。
目前,上述推測尚屬筆者個人觀點,有待進一步驗證。
凡是活著的、能腐敗的物質,都含有酵素,天然的食品比如肉、蛋、奶、魚、大米、蔬菜、水果、發酵食品等都含有豐富的酶,而沒有生命的味精、食鹽里就沒有酵素。酵素一般在45oC以上就會不可逆的失活,超過54oC以上酵素就會完全被破壞(【P68】,P51)。
失去活性的酵素會完全失去催化作用,故而煮熟的食物是不會有活性酵素的,高溫煮過的種子也不會萌芽。在低溫下,酵素的活性減弱,溫度升高到25oC~37oC時活性會回升并發揮到最好的狀態。
植物的皮和種子是酵素活性最豐富的部位,而微生物產生的酵素也可以幫助分解消化。通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可以把大分子的蛋白質等原料營養素分解、轉化為核酸、氨基酸等更易被人體吸收的小分子精微營養物質。在上世紀新中國那個缺衣少糧的特殊時代,有人發明了把青飼料發酵后喂豬的方法,結果發現豬特別愛吃,而且吃后增肥快,肉味鮮美。
值得注意的是,氧含量大于5%時主要是好氧的有害菌參與發酵,氧含量低于5%時主要是厭氧的益生菌參與發酵,檢測表明前種情形制作出來的酵素100%含有黃曲霉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P68】,P56)。
元氣來自于先天之本元精,人的一生中酵素和元精皆有定數和定額
有西醫學者認為,人類或動物一生中能制造出來的酵素總量早就規定好了,每個人的量都大致相同,當酵素定額用盡時,生命就會慢慢死亡。美國有位愛德華博士提出“酶決定壽命論”,引起醫學界廣泛關注。其主要觀點是“上天賦予每個人不同制造酶額度的能量,當我們身上的有效酶能量經消化而越來越少時,我們就變得體弱多病,當體內的酶用盡時,也就是生命終結的時候”(【P68】,25)。這與中醫認為元氣由先天之本決定而有定數,元氣耗盡生命就會死亡的觀點高度一致。由此可判斷,酵素的定額也就是元精的定數。
研究表明,大多數酵素的半衰期只有幾小時,充其量不過幾天,人體的酵素含量從出生到7歲時最多,7歲到25歲間還能夠維持正常,以后就開始遞減,年紀越大遞減的速度越快。有研究顯示,年輕人唾液中的酵素強度比69歲以上的老者高出30倍(【P68】,43)。
酵素有總量定額、元精有先天定數,意味著過度消耗酵素的行為必會縮短壽命,比如暴飲暴食和過度的運動。
有科學家曾用老鼠做試驗,只是讓老鼠的消化系統每周休息兩天,結果老鼠的壽命延長了1倍,健康狀況也大大改善(【P68】,43)。澳大利亞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少吃20%就能讓壽命延長20%(【72】,P31)。日本關東大學的一項臨床調查研究發現,30%~40%的老年癡呆癥患者,其病因或與年輕時食量偏多有關(【72】,P34)。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通常日本人每頓飯都會生吃新鮮蔬菜,每頓飯的食量約是中國人的一半。
中醫認為,適度運動可以養氣,過度運動則會傷氣,中醫所謂的適度運動,是以出微汗為度,這種運動可以使血液、體液的循環加快,有利于身體的排毒,同時提升代謝酵素的活性,使身體的陽氣和新陳代謝水平提升;而過度的運動,尤其是大汗淋漓的過度運動則會耗傷元氣,實踐證明確實如此。
發明“增氧健身法”的法國健美專家稱,運動超過“收益遞減”的極限后,人體免疫系統將受損,并喪失抵抗多種傳染病和非傳染病的能力。一項研究發現,賽跑運動員每星期訓練強度超過100公里者比低于32公里者的患病可能性增加1倍。某保險公司對6000名已故運動員的資料作統計發現,運動員的平均壽命只有50歲【71】。現代醫學所謂的內分泌、大腦和免疫系統都與中醫理論的腎系統相關,這意味著過量、過度的運動的確會損傷腎系統和元氣。
醋蛋液的神奇效果與酵素有關,酵素療法值得關注,但也有局限性。
了解了酵素的功能,對醋蛋液的神奇功效就不難理解了。醋蛋液是中國民間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療法,一般用9度的純米醋浸泡新鮮的雞蛋制成,在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血栓和中風后遺癥、肺結核、骨結核、關節炎、氣管炎、慢性肝炎、胃潰瘍和慢性胃病、胃下垂、結腸炎老年消化不良、便秘等多種疾病均有不同尋常的療效。
有人服用醋蛋液半個月就治好了多年的腹瀉,有70多歲的老人患高血壓、冠心病多年治療無效,不能參加活動,服了8個醋蛋后血壓完全正常,頭不暈了,能打太極拳練太極劍。有古稀老人服醋蛋一個月后治好了醫院治不好的腦血栓引起的指尖麻感。有老人患老血栓全身癱瘓,口不能言,吃喝拉屎全靠人服侍,服用3個醋蛋后開始好轉,口能說話,右手能拿東西,服用七八個醋蛋后已能下床活動(【11】,P170-172)。
一些專業醫生無法理解醋蛋液治病的原理,就粗暴地解釋為心理作用,這不是科學的態度。考慮到酵素的作用,將雞蛋生吃和煮熟吃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醋蛋液中的醋不僅溶解了鈣質,還起到了殺菌的作用,避免了熱加工對雞蛋酵素的破壞;雞蛋蛋白質的氨基酸可被人體吸收的比例高達98%以上,加上大量活性的酵素和溶解的鈣質,醋蛋液的營養價值和酵素活性遠非煮熟的雞蛋可比,對病理情況下大腦和機體修復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所以,醋和蛋這兩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品做成醋蛋液后的神奇療效絕非心理作用。
醋蛋液中的醋還有藥引子的作用,把醋蛋液中易被人體吸收的豐富營養物質如氨基酸、脂肪酸、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快速輸入到肝系統加工處理,肝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酵素含量最多的器官,肝中蛋白總量的2/3是酶蛋白,迄今已發現肝中有數百種酶。據稱肝臟有1000多項生理功能(【72】,P11),如果人體攝入過量的脂肪、蛋白質和酒精,肝臟就要很費力地去分解這些食物及其毒素,而沒有辦法完成其他的生理功能。
所以,在重大疾病的治療中,一般會囑咐病人在治療期間清淡飲食,中醫對重病患者有時會推薦久熬的粥油,這主要是為了減輕消化系統尤其是肝臟的消化負擔,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機體修復。清淡飲食的缺點是難以滿足機體修復所需要的大量高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類、脂溶性維生素等,而醋蛋液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既降低了消化系統的負擔,又滿足了機體修復對高營養的緊迫需求,可謂化解了清淡飲食和高營養的矛盾。
酵素不僅有助消化,還能夠廣泛用于全身各種疾病的治療。一位名叫格森的德國醫生,在1910年用喝蘋果汁的辦法治好了自己的偏頭疼,后來用蘋果和胡蘿卜等混合果汁幫助許多癌癥病人成功康復。格森醫生發現,配合補充營養和改變生活方式,果蔬汁可以幫助治療許多退化疾病,包括各種腫瘤、動脈粥樣硬化、慢性疲勞綜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胃病、肝病、骨質疏松、關節炎、紅斑狼瘡等。酵素療法20世紀60年代變得成熟,被稱為“酵素療法之父”的馬克斯·沃夫是著名的醫學博士,曾用酵素療法治愈了許多名人顯貴的疾病。
酵素療法本質上是一種自愈療法,是借助人體自身的酵素治病,并在內源酵素不足時設法利用外源酵素。
臨床上各種酶制劑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例如,在血栓性靜脈炎、肺梗賽、心肌梗塞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病的治療中,可應用鏈激酶、纖激酶、尿激酶等溶解血塊,達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P68】,P164)。然而,從非消化道進入人體的外源性酶制劑會有明顯的副作用。
以尿激酶為例,它本由人體腎臟生成,有溶血栓和防止血栓生成的作用,中醫用童子尿清淤血就有尿激酶的作用,此時從消化道進入是沒有副作用的。而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入尿激酶,就有可能引發出血癥的副作用,所以要監測凝血時間,觀察有無牙齦出血、大便出血等出血癥狀。
從中醫的角度看,酵素療法主要是對人體元氣的用途進行結構性調整,通過減少消化酵素的耗用而增加可用的代謝酵素,使人體有更多精力進行疾病抗爭和機體修復。這在元氣較為充足,基礎代謝率較高的情況下是有效的;而如果人的基礎代謝水平已經很低,元氣嚴重不足,這種結構性調整就很難有什么效果。癌癥病人通常較普遍地存在元氣不足,以及身體過用造成的元氣損傷,這意味著酵素療法對癌癥治療的局限性相對更大一些。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他上大學一年級時已經是個素食主義者,有段時間甚至只吃蘋果,2003年10月他48歲時確診患了胰腺癌,隨后有9個月他拒絕手術,而采取針灸、膳食補充和喝果汁的方法,2004年7月檢查發現腫瘤已經長大并且可能已經擴散,隨后他作了腫瘤切除手術,7年之后的2011年10月58歲的喬布斯去世。
在喬布斯醫案中,嚴格的素食使先天之精得不到后天之精的供養,瘋狂的工作又導致元氣大傷,這種情況下采用針灸、喝果汁的治療是不大可能有明顯效果的。當然,采用生機飲食后自愈的癌癥也時有報道,這通常不單純是酵素的作用,除了體質因素外,還往往因為改變了過度消耗身體的工作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酵素療法主張生食,一般要求養成至少50%的生食習慣,假如沒有辦法生食蔬菜和肉類就需要吃大量水果,甚至要求每天至少吃5種(【P68】,P51-52)。有的人更是以果蔬汁為主食,這種飲食固然保證了酵素的充足,卻可能在緩解了營養過剩之后,造成氣血能量的不足,形成中醫所謂的陰寒體質。
對于常運動、陽火足的人來說,吃水果可以平衡陰陽;而對于運動少、身體陰寒之人,就不宜吃過多的水果了。明代大國醫李中梓有個醫案,某貴婦人喜吃各地的鮮果,經常以涼果為飯,認為水果能美容養顏,結果身體越吃越差,手腳冰涼、胃口不開,甚至人到中年就出現了小便不禁的毛病。李中梓診其脈發現六脈沉遲,為里寒之象,認為是飲食生冷導致陰寒盛,同時運動少導致陽火不足。李中梓建議該貴婦人不宜吃過多水果,并開了六君子湯加益智仁、肉桂送服八味腎氣丸。兩劑藥后該貴婦人的小便失禁好了,十余劑后脈象恢復正常,人也從萎靡疲倦的狀態變得精神了(【69】,P86-88)。
以服用蔬果汁為主的酵素療法,也要考慮地域環境因素。中醫對水果有寒涼、溫熱、性平之分,這讓人覺得很神奇。那么中醫究竟是依據什么進行這樣的劃分的?其實道理很簡單,世間萬物都必須與所處環境相適應,否則就會生病或被環境所淘汰。所以,生長在水田的水稻具有排濕的本領,生長在旱田里的小麥具有保濕的本領,生長在熱帶南方的水果多偏于寒涼,生長在北方寒帶的水果多偏于溫熱,否則皆無法在各自環境里生存。
從中藥的藥理可以清楚地看出這個規律,如涼利之藥生濕地,而雪蓮、附子這些大辛大熱的藥則產自高寒地區。總體而言適應環境的本領是生物的本能,不僅從整體功能上要有,微觀到每個細胞也要有,即每個細胞的基因表達上都要體現出對環境的適應力,那些基因表達上不能進行適應性調整的細胞,就會生病或被淘汰。所以,任何生物在一個地區長期生活之后,基因表達上就會體現出對環境的適應性。由此可見,要知道水果的寒熱屬性,看看這個水果產地的環境就大體可知,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南方的荔枝、龍眼、柑橘也是溫熱的,因為大環境里還有小環境,不同的物種還有自身的特點,所以要進行驗證。吃水果宜遵循的三原則“當地、當季、盛產”中的“盛產”原則,很大程度就是為了確保所吃水果與當地的大環境相合。
人作為天地間的一種生物,每個人的基因表達設置也是遵循上述規律的,不僅與父母的體質和出生時的環境有關,還與后天所處的環境和飲食習慣有關。一個長期生活在南方濕熱環境的人,身體疏泄水熱的功能是偏強的,也會習慣以稻米為主食,這樣的人到了北方干燥炎熱的沙漠中,如果不習慣面食而繼續吃米飯,就容易出汗過多而出現陰虛、脫水癥狀;而那些長期生活在北方寒冷干燥環境的人,如果到了南方濕熱的環境而堅持吃面食,就會出現水土不服,易患“腳軟病”和各種濕熱病。
據《廣東通志·列傳》記載,當年晉朝南遷的士族有很多水土不服得了腳軟之疾,“染者無不斃路”。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帶領大軍到南方平叛,習慣北方干燥環境的士兵們到了南方濕熱的山林,紛紛水土不服,許多士兵也得了嚴重的腳氣,腿腳腫脹抽筋、拘攣痹痛,路都走不了,嚴重者甚至病死。馬援受當地人指點用當地的薏苡仁煲湯喝,患病的士兵喝了薏苡仁湯很快恢復了健康。
所以,“水土不服”是人體基因表達設置與環境不相適應的結果,而要迅速地適應新環境,就要盡可能地改變飲食習慣,采用當地的飲食。由此可見,“水土不服”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其實很不簡單,它竟然觸及到基因表達設置。有人或許很難理解,基因表達這么高大尚的東西,難道竟然會受飲食的影響?事實的確如此,而且靈敏到一頓飯都可以產生影響。
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一項研究指出,吃早餐明顯改善了與體重減輕相關的特定時鐘基因表達,在不吃早餐的測試日,與體重減輕相關的時鐘基因被抑制了,僅四個小時就改變了基因表達【59】。
一頓飯就能改變基因表達的確有點匪夷所思,然而細想之下不無道理,它賦予人迅速適應新環境的可能,而這種適應力是由脾胃的適應力決定的。有水平和經驗的傳統中醫診治疾病時,常會關注患者生活環境的變化,許多莫名其妙的水土不服癥因此找到了病根和簡單的治療方法。
理解了上述機理就會知道,一個南方人到了寒冷的北方,如果采取以蔬果汁為主的生機飲食,時間長了身體的氣血能量難免會出現不足。倘若這個人本就是元氣不足的癌癥患者,就難免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此外,生食尤其生食肉類有較大的寄生蟲風險,比如生魚片中的肝吸蟲、蝦蟹中的肺吸蟲、豬肉中的絳蟲、牛羊肉中的弓形蟲等,也是需要關注的。
(未完待續)
聲明:本文中插入的圖片均來自于網絡中公開的百度圖片或以其為基礎加工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