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皇地祇,全稱“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尊為“萬物之主后土皇地帝祇”、“后土掌劫天尊”,居瓊闕下蕊珠雌一宮九華玉闕,統轄三十六土皇,俗稱“后土娘娘”。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
后土即地母娘娘,也稱地姥娘娘、地母元君、虛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天地動靜,陰陽互根。天欲化物,陰陽交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陰陽孕化,氣運成塵,塵有玄道,精微聚合,漸始初生,生生之類,人立其中。女媧為鳳,玄始天尊,補天造人,確立婚姻。后土神的產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大約在唐朝(公元618年)以后,民間乃稱為后土娘娘。宋代以后,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山川之秀,道觀并設后土殿。民間建后土娘娘祠,每年農歷十月十八日是后土娘娘圣誕日,隆重祭祀之。她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
后土皇地祇與三十六土皇
《禮記·郊特牲》載:大地承載萬物,上天垂示景象,從大地取材,從上天取法,因此尊崇天而親近地的。所以教化民眾善良回報。古代人們生活有賴于地,故“親于地”,并加以“美報、獻祭”。
《重刊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有:天地未分,混而為一,二儀初判,陰陽定位,故清氣騰而為陽天,濁氣降而為陰地。為陽天者,五太相傳,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參差玄象。為陰地者,五黃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誥封“后土皇地祇”,其年駕幸華陰親祀之。今揚州玄妙觀,后土祠也。殿前瓊花一株,香色柯葉絕異,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地封曰:“承天郊法厚德光天法后土皇地祇”。
在道教宮觀很少有供奉三十六土皇神像或立圣位的殿堂,但道教啟建大型齋醮道場時,多供奉三十六天帝和三十六土皇的圣位。隋唐以來,凡是動土、上梁、安宅、鎮宅、鋪路、建橋時,常要舉行答報土皇的科儀。按照古禮,工程竣工后,要舉行謝土的宗教活動,以祈求家宅平安、路橋暢通。五方謝土結束后,在中央設壇舉行土皇正朝。可見,后土皇地祇信仰的普遍性。
何謂“地母”?
《說文》云:“地,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列也。從土,也聲。”段注:“坤道成女,玄牝之門,為天地根,故其字從也。”而“母”字,據《廣雅·釋親》說:“母,本也。”《釋名·釋親》則云:“母,冒也,含生己也。”《后漢書·隗囂傳》則直接說:“地為母。”總之,“地”從土從也,析言之,土為單形字,象形。地為復合字,會意。
土重在自然屬性,而地則更多的融入了人文因素。由土與象征女陰之“也”合體為地,實際上蘊涵著人類視土地如女性一樣具有孕育萬物的生殖功能。在古人的這種類推思維模式下,認為生人者稱母,生萬物之母,則稱作“地”。
拜地母娘娘可求什么?
千百年來,民眾為了生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目的,建廟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賜福滅災,給眾生帶來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為歷代民眾極為虔誠的宗教信仰之盛舉。
四御總誥
志心皈命禮。渺渺紫金闕,巍巍碧玉宮。掌紫微七政之權,作皇朝一脈之主。三華毓秀,五緯霓旌。為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大柄。大羅天上,金闕宮中。四御四皇上帝,金容玉相天尊。
后土寶誥
志心皈命禮。九華玉闕,七寶皇房。承天稟命之期,主執陰陽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數蓄于柔順利貞。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瀆是依,山川咸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志心稱念后土掌劫天尊,不可思議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