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這道天然屏障也并非滴水不漏,而是留出了幾條南北向的縫隙,在現代化的道路沒有開通之前,這些沿著秦嶺山脈走向延伸的縫隙,成為了溝通南北交通的重要古道。在這些古道上上演著一朝朝、一代代的戰亂、歡笑、悲傷、愛恨情仇……
文郭旺
編輯王珍一
西成高鐵已經修建了好幾年,12月6日,這條高速鐵路即將實現全線開通運營?!耙粭l高鐵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高鐵開通之后,成都至西安的旅行時間將被壓縮到4小時,陜西與四川之間的時間距離將再一次被人類強行拉近。
千百年間,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之間的往來都被秦嶺阻隔,這座被尊為華夏文明龍脈的大山,自顧自地在那里橫槊了億萬年。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那篇千古傳誦的《蜀道難》中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p>
不過,秦嶺這道天然屏障也并非滴水不漏,而是留出了幾條南北向的縫隙,在現代化的道路沒有開通之前,這些沿著秦嶺山脈走向延伸的縫隙,成為了溝通南北交通的重要古道。在這些古道上上演著一朝朝、一代代的戰亂、歡笑、悲傷、愛恨情仇……
秦嶺古道地緣示意圖
褒斜古道——連接古代秦蜀的重要紐帶
古代漢中通往關中和隴西地區的古道有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褒斜道故、陳倉道、祁山道等五條通道。
最東邊的被稱為“子午道”,與現代公路G210線路大致重合,是漢中通往長安的最近道路;緊挨著子午道向西是“儻駱道”,與現代公路G108走向大致相同;儻駱道向西是“褒斜道”,從漢中通往關中平原西端的眉縣;褒斜道以西是“陳倉道”(又稱故道),從漢中、鳳縣經散關通至寶雞;陳倉道再往西,是“祁山道”(又稱隴西道),從略陽、成縣通禮縣、天水。五條古道中只有最后一條經過甘肅境內,前四條古道大部分都在陜西境內。
寶雞所扼守的褒斜古道,是蜀地通往關中和隴西地區的五條通道之一,從漢中通往關中平原西端的太白縣、眉縣。褒斜道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時間最早、沿用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條古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漢中市大鐘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縣斜峪關口),褒谷與斜谷同以太白縣的五里坡(衙嶺山)為發源地,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全程249公里,其中,橫穿太白縣境114公里。古代由長安去漢中,先人斜谷,后人褒谷,因之亦稱“斜谷道”。褒斜道雖狹谷險段多而長,但與其它四道比較,全程較短,較捷近,是五條道路中開辟時間早、使用時間長的重要驛道。只有褒斜道廢阻時才用其它道路。
褒斜棧道始于戰國范睢相秦時。前314(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派張儀、司馬錯伐蜀,大軍即經此道,將原來的谷道開鑿成能了通過大部隊和輜重的棧道。穿插梭羅在秦嶺的高山峻嶺的棧道,猶如電路板上的導線,仿佛冥冥之中,古人以一種巧妙的方式為后人暗示了一種未來科技的圖騰。
李白在《蜀道難》中描述高聳凌云的棧道盛貌,“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當時已是“商旅聯槅,隱隱展展,冠帶交錯,方轅接軫”,蜀漢豐富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長安三輔地區發達的文化流傳蜀漢,褒斜道在發展南北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影視作品《楚漢爭霸》中的項羽和虞姬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楚漢爭霸的前瞻
千百年間,褒斜棧道不但是經濟、文化交流必行之道,當然也不可避免的一直成為南北兵爭軍行的必爭之道。而在這里也發生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等家喻戶曉的重大歷史事件。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諸侯王。《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后,違背楚懷王了“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就向各諸侯分封領地,其中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立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后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在去領地途中令部下燒毀了沿途的棧道。
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其野心是要與項羽一爭天下。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嶺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并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痹了陳倉的守將。
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巧妙的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站穩了腳跟,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而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則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影視劇《三國》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三國大戲在這里上演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韓信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謀400多年后,諸葛亮效韓信之計,再次演繹了一出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傳奇大戲。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蜀漢丞相諸葛向后主劉禪上《出師表》,矢志北伐。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起,在228到234年間,蜀漢以小國之姿,一州之地,向占據全面優勢的曹魏政權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眾多將相謀士紛紛登場,,這就是家喻戶曉的“六伐中原”。
“六伐中原”,是文學作品《三國演義》的說法。正史《三國志》里,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之所以被稱為“六出祁山”,是因為羅貫中把建興八年曹真從子午谷伐蜀一戰也計算在內了,但實際上曹真因連綿大雨導致棧道斷絕而還師,蜀魏雙方并未接觸。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坐鎮蜀漢陪都漢中,揚言有褒斜道取郿(今陜西眉縣),揭開了第一次北伐的序幕。當時趙云、鄧芝作為疑兵,進駐箕谷,吸引魏軍;諸葛亮則親率主力6萬的主力軍隊一路浩浩蕩蕩向西北出發,勢如破竹的攻占了祁山(今甘肅東南部西漢水北岸地區),并在那里安營扎寨。諸葛亮的出其不意,再加上軍隊的戎陣整齊、號令嚴明,蜀軍一路攻城拔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紛紛叛魏歸蜀,北伐于是首戰告捷,蜀軍一舉取得了隴西的廣大地區。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波譎云詭:“收姜維”、“失街亭”、“斬雙王”、“伏張郃”......至此,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北伐遂以失敗告終。首次伐魏敗退時,諸葛亮令趙云“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余里”,以防追擊。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八月,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軍中。蜀軍沿褒斜向漢中退,“所過燒絕閣道”。
千百年間,褒斜棧道,時通時塞,時毀時建,有時,毀于水害,有時毀于南北割據。棧道毀于戰火者,當居多數。在歷史上兵戎不斷,人為焚燒棧道者,難以數計。歷史上官、民出于戰爭及行旅通商的需要,不斷修整,其中有數次大規模的開鑿、維修。最后一次大規模整修,為清代康熙三年(1664)巡撫賈漢復所為。《賈大司馬修棧道記》載:賈漢復要巡視漢南,深感此路多阻,遂發動鳳翔府與漢南巡使共同謀劃?!熬杞鹉脊ぁ?,于九月開工,“修險碥凡五千二百丈有奇,險石路凡二萬三千八十九丈有奇,險土路凡一千七百八十一丈有奇,修橋一百一十八處,計一百五十七丈”。以上工程相當于二百里,占棧道總長近一半。
可令人遺憾的是今天人們已經看不到褒斜棧道上的許多歷經千年的文物古跡了,1969年修建石門水庫,褒斜道石門石刻“石門十三品”搬遷漢中市博物館內陳列保護。1975年,水庫大壩按設計高水位蓄水,棧道石門及將軍鋪、褒姒鋪、《棧道平歌》摩崖等古跡和棧道遺跡都永沉湖底之中。同樣是這條古道,面對清冽幽寒的湖水,我們確實已經很難想象得到,曾經在多年前那個蕭索的秋日,當漢高祖劉邦的虎賁大軍席卷三秦,項羽為之膽戰心驚時,當諸葛亮的三軍劍拔弩張、勢如破竹時,人喧馬嘶、旌旗蔽空的場景了。
“六出祁山”影視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