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地理、氣候、風俗、語言、文化等等等等,陜北、關中、陜南完全都不同。其他的省份雖然也有各種差別,比如蘇北和蘇南,但遠沒有像陜西差別這么大。關中方言被認為是陜西方言,陜北陜南人不買賬。黃土高坡被看作是陜西形象,關中陜南人表示不可理解。而陜南最弱勢,說自己是小江南,卻壓根沒人認可,一直被各種代表。這三地為何會被劃到一起
“陜西的陜北、關中、陜南差異如此之大,為何硬生生被合為一個省?”——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中國一省,土地面積和人口常常抵得過海外一國,面積通常逾10萬平方公里(即兩個半荷蘭),人口通常數以千萬計,甚至近億;要求這樣大一塊土地、這么多人口方言、風俗、地理、氣候完全一樣,顯然是不合理的。
其次,由于陜北歷史上千百年間一直被視為關中屏障,行政區劃上(不管是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還是后來的郡縣)也長期被視為一體的大區,而且,陜北貧瘠,無法單獨設省,周邊地區也沒有比關中更合適的承載地區,所以,關中、陜北劃入一省,天然合理。
第三,陜西省內關中、陜北、陜南(漢中)三大塊中,真正差別大的存在與陜南(漢中)與關中、陜北之間,因為中國大陸地理南北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關中、陜北在秦嶺—淮河線以北,屬于北方;陜南(漢中)在秦嶺—淮河線以南,屬于南方。從方言、風俗來看,陜南(漢中)與關中和陜北的差別也非常大,而是更接近四川盆地。為什么要跨越地理南北分界線和秦嶺崇山峻嶺、無視方言風俗差異將陜南(漢中)劃入陜西省,源于劃分國內政區的“區域制衡”原則。
在《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一書和其它多篇論文中,我提出并詳細論述了“區域制衡”原則,這一思路實際上是中國數千年探索實踐總結出來的,簡而言之:
一國要想長久保持統一,其國內行政區劃分應充分考慮區域制衡原則,即任何一個一級行政區(省、州、邦)企圖分離叛亂時,中央政府都能從毗鄰地區方便地扼住其咽喉而實施鎮壓;任何一個一級行政區分離后都會在經濟上蒙受重創,難以獨存。正如制定法律的基本思路不能是假設人人都是自律的圣人,而必須著眼于使其不能、不敢作惡;一個大國行政區劃設置也必須著眼于使任何一個地區都不能、不敢尋求分裂。
從上述原則出發,審視漢中行政歸屬:如果將漢中和四川盆地劃入同一省份,一旦四川當權者與北方的中央政權分離而割據或對抗,就可以輕易堵塞艱險難行的蜀道,阻擊來自北方的中央政府軍隊。將漢中劃入陜西省之后,一旦四川發生叛亂,已經掌握了漢中的中央政府平叛軍隊進軍成都平原平叛就會輕易許多。同時,這樣的格局又會有效威懾、遏制掌握四川當權者潛在的叛亂割據意圖。正因為如此,自從漢中劃入陜西省后,再未發生過四川地方政府主動叛亂的事情,更未形成割據四川數十年的割據政權。
所以,這一行政區劃安排顯示了中國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