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是《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里作者的話,這句話是后人看明史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各種歷史文獻資料都沒有這句話。
首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令人熱血沸騰,但是一個成熟的政治體系是理性的。不可能讓天子去做大將該做的事,另外一句君王死社稷就是更扯淡了,國家元首死了那還有復興的希望,看看法國總統戴高樂流亡英國依然領導反法同盟抗擊德國。君王作為國家元首是所有軍民反抗的精神領袖,君王死社稷這是非常輕率的行為。
天子守國門,首先是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距離當時的瓦剌和韃靼相對很近,但是也談不上天子守國門。當時的遼東是明朝的國土,掌握在明朝手里。另外北京一直都是元朝的首都,并未并未遭到大破壞。另外,經過朱元璋、藍玉、朱棣的出擊,當時的韃靼和瓦剌都是名存實亡,對明朝構不成威脅。朱棣遷都是為了鞏固皇權,并非是要天子守國門,北京市朱棣的老家,這里有他的軍隊 、文武體系、各種關系都在,經營了很多年,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南京方面雖然打下來了,但是做為首都,南京雖然風水好,但是畢竟不是自己的老巢。更何況南京有很多人還記著建文帝,他們的根都在南京。朱棣遷都,把忠于建文帝的人連根拔起,帶到北京,南京做為了陪都。避免了這些鬧事情的可能性,朱棣在南京保留了一套文武體系,和北京的一模一樣,相當于備份。
至于君王死社稷,恐怕只有一個崇禎了。崇禎本來可以遷都到南京,學一學朱棣,把京城這些已經結黨的王公貴族東林黨大臣連根拔起,到南京鞏固自己的權力,又避開了起義軍的鋒芒。可是,崇禎猶豫了,沒有這么做。到后來吊死煤山的時候,崇禎手里仍然有一大把好牌,只要他去南京,作為國家領袖,南京有一整套文武大臣讓他使用。崇禎到南京,只要他不死,下面就不會分裂,爭誰是小明王。但是這貨直接就上吊死了,感覺很壯烈,這樣的意氣用事卻害了整個國家百姓。
當年明月用草根視角解讀明史,沒有錯。但是真的要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可惜,朱棣沒有信,崇禎卻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