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4代,17王(一說13代、16王,主要是存在太康失政的問題),400多年,后為商朝所滅。
經過長期的準備和籌謀,少康成功復國,當上了夏朝的君主,使國家步入了正常的運行軌道,史稱“少康中興”。但似乎夏王室缺少勤政愛民的基因,少康之后,夏朝可圈可點的君主并不多,反倒是花邊新聞不少。轉眼過了幾代,經過后代君主們堅持不懈的折騰,夏朝終于氣數將盡。
夏朝延續了400多年,到夏桀姒履癸統治時,已是危機四伏。他寵信王后妺喜,重用嬖臣,殘殺忠臣關龍逄,并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
此時的夏朝國君是著名的暴君桀,整日荒淫無道、不理政事,致使人民怨聲載道,諸侯時有反叛。而商族首領湯則趁機發展壯大,吞并了一批小國,逐漸威脅到了夏朝的統治。桀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專門移駕有仍國,并把各路諸侯召集來開會,本意是驅使東方諸部落去牽制殷人,抓些壯丁去對付那幫亂臣賊子,同時也借機敲筆竹杠,讓各國多多給朝廷進貢。
懾于夏王朝的武力,許多諸侯國不得不前去赴會,但心里卻各打各的小算盤。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有仍之會的會議風向完全不在桀的掌控之中。會上,有緡國的國君居然跳出來發難,指責桀的倒行逆施,劈頭蓋臉將桀一頓臭罵,然后揚長而去。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見此情景,各路諸侯嘴上雖然不敢說什么,可一個個心里頭卻鼓掌叫好,暗豎大拇哥。
夏桀向來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哪受過如此羞辱。見此情景,桀氣得鼻子都要冒煙了,早已把會議的議程拋到了九霄云外,即令屬下出兵討伐有緡國。這會開的,正事沒干成,反倒激化了朝廷和地方諸侯的矛盾。
有仍國曾是夏朝中興的福地,夏桀選擇此處開會,除了地理優勢外,恐怕也是想圖個好彩頭。可這一次,夏朝再也沒有了好運氣。自取其辱后,夏朝的江湖地位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很多古籍認為有仍之會是夏朝覆滅的重要誘因。
《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通鑒外紀》記載:“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把自己比作太陽,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民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易喪,予偕女皆亡(太陽啊你什么時候要滅亡,我們愿意跟你一起滅亡)”。
在夏朝逐漸衰落的過程中,在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漸強盛起來。商湯繼位后,將部族統治中心遷到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南),并積極籌措攻夏立國的計劃。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興兵伐夏,在戰前他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儀式,《尚書·序》記載:湯“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誓師后商湯選良車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聯合各方國軍隊,采取戰略大迂回,繞道至夏都以西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在鳴條展開決戰。
決戰中商湯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后歸依于屬國三朡(今山東省定陶縣東一帶)。商湯乘勝攻滅了三朡,夏桀率少數殘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省偃師市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