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盾
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傳說當時的夏王朝國君少康,發明了釀酒工藝。
于是,酒這一充滿詩情畫意、充滿傳奇色彩、充滿江湖豪情、充滿邊關悲壯的飲料開始伴隨所有中國人。
或許大家忽略了少康的另一個功績:率領華夏百姓戰勝殘暴的寒浞,實現夏王朝的中興。
對了,大家還賜給少康另外一個名字:杜康。這也是酒祖杜康的來歷。
其實按照考古發現,中國古代酒作為飲料的出現要早于少康所在的夏王朝。
除了少康造酒之外,中國古代還有“猿猴釀酒”、“儀狄造酒”、“酒星造酒”的說法,充分說明中國酒文化具有久遠的歷史。
猿猴釀酒
不過,那時候所謂的酒水還是黃酒。是用以大米、黍米、粟作為原料,用酒曲發酵,釀造而成的低度酒,酒精含量在14%—20%。因此,先秦時期的先人們動輒千杯不醉,恐怕也是和這有關。
這是出土于偃師二里頭的夏代酒具青銅爵杯,造型典雅、制作精湛,足以遙想那時候的人們以酒助興的非凡歲月。
到了商代時期,商王朝歷代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使中華民族的領土更加廣闊,國力強盛,尤其在商代后期商王武丁時期,達到了頂峰。擁有充沛物質資源的大商王朝,酒文化也一定非常發達,從考古發現的那時候的酒器足以證明這些。
出土于商代殷墟的青銅酒器
商代象牙酒杯
然而,商代晚期,一代統治者帝辛因為亡國,被貼上了暴君標簽,一個很重要的罪名就是傳說他建造“酒池肉林”,酒第一次和生活腐化、貪圖享樂聯系在一起。
其實酒由人類發明,它起什么樣的作用決定權在于人本身。
周文王
因為還有傳說,與帝辛同時代的周文王,也非常善于飲酒,可“千杯不醉”!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周文王及子孫創建周王朝。
周王朝建立后,酒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飲料,而是和身份、地位、社會禮儀聯系在一起。周王朝創建了各種各樣的禮儀,酒的禮儀也赫然在列。周公頒布的《酒誥》,明確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列祖列宗,禁止“群飲”、“崇飲”,也就是說只有祭祀才能飲酒,而且決不能喝醉。
雖然周王朝初期曾經以商王朝的覆滅為戒,下令減少用糧釀造酒。
但是倜儻浪漫、喜歡周游天下的周穆王撤銷了該命令。于是,具有濃厚西周特色的酒文化也開始興盛起來,而且出現了行酒令。
酒文化興盛,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各種精美青銅酒具的產生,而且其造詣達到新的高峰。
到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勢微,而各諸侯坐大,各諸侯開始擁有自己的酒文化禮儀。
楚國出土的銅冰鑒,是用來溫酒、冰酒的酒器,堪稱是最為精美、復雜的青銅酒器。
秦王朝的高度統治,實施禁酒令,但是效果不大。
到了漢代,對酒的管制不那么嚴格,一展中華民族的雄壯與氣魄,酒文化盛行。酒的用途廣為擴大,東漢名醫張仲景用酒療病,水平相當高。調和人倫、獻諛神靈和祭祀祖先是漢代基本酒文化功能,以樂為本是漢人酒文化的精神內核。秦漢以后,酒文化中“禮”的色彩也愈來愈濃,酒禮嚴格。而東漢末年,酒文化從以樂為本向以悲為懷的轉變。
三國,雖然比較短暫,但是對酒文化的發展與推進,卻是重要,酒風非常興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禁酒令徹底解除!
流觴曲水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曲水流觴”的習俗,把酒道向前推進了一步。
隋唐,唐朝詩詞的繁榮,對酒文化有著促進作用,出現了輝煌的“酒章文化”,酒與詩詞、酒與音樂、酒與書法、酒與美術、酒與繪畫等,相融相興,沸沸揚揚。唐代是中國酒文化的高度發達時期,唐代酒文化底蘊深厚,多姿多彩,輝煌璀璨。“酒催詩興”是唐朝文化最凝煉最高度的體現,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內化在其詩作里,酒也就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酒文化在唐詩中醞釀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戰風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此時,陶瓷制的酒具逐步取代了青銅質地酒具,成為日常應用最廣泛的飲酒器。而且唐代人們開始使用桌子飲酒,不再“坐床”。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豐富,更接近我們現今的酒文化。酒業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強調名牌的文化個性。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飲之風,有著濃厚的酒文化底蘊,金代有著燒鍋酒文化。而元代出現了燒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
宋代的制瓷業空前繁榮,大量色澤溫潤、絢麗、晶瑩如玉的瓷器成為酒器。
宋代酒器
明代起義烽煙不斷,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處遷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進“酒域文化”的產生。明清以后,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飲品,每逢佳節節令,“專用酒”十分流行,如元旦飲椒柏酒、正月十五飲填倉酒、端午飲菖蒲酒、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清代有“酒品之鄉,京師為最”之說,當時京城的達官貴人們比較崇尚黃酒,中下層百姓則多喜歡價廉味濃的燒酒。
明清兩代可以說是中國歷代行酒道的又一個高峰,飲酒特別講究“陳”之字,以陳作酒之姓,“酒以陳者為上,愈陳愈妙”。此外,酒道推向了一個修身養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門,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魚蟲、詩詞歌賦、戲曲小說、時令風俗無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國的酒文化從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間,從名人雅士的所為普及為里巷市井的愛好。把普通的飲酒提升到講酒品、崇飲器、行酒令、懂飲道的高尚境地。
明清兩代,瓷制的酒器更加精美,而且出現景泰藍酒具。
除了青銅、陶瓷外,還曾經有玉、金、銀、錫、木雕、象牙等材質的酒具。
當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為更為普遍,酒與人的命運更為密切,酒廣泛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貼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豐富和發展。如生日宴、婚慶宴、喪宴等等以及相關的酒俗、酒禮,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中國的白酒文化實則是一種社會文化。與中國人打交道,無論在怎樣的場合,真正的飲酒,即便是形態層面的飲酒,需要表達的也多是精神層面的內容——客從遠方來,無酒不足以表達深情厚意;良辰佳節,無酒不足以顯示歡快愜意;喪葬忌日,無酒不足以致其哀傷腸斷;蹉跎困頓,無酒不足以消除寂寥憂傷;春風得意,無酒不足以抒發豪情壯志。
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中國的酒文化已漸漸演變成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國特有的人情文化、中國商業權利尋租文化以及中國特有的公關飯局文化。
附:中國酒文化基本常識
中國酒的分類
按照制作方法,分為:蒸餾酒(比如:茅臺酒、望驛臺酒、汾酒、瀘州老窯特曲)、釀造酒(比如:紹興加飯酒、青島啤酒、長城干白葡萄酒)、配制酒(比如:竹葉青酒、五加皮酒、北京虎骨酒)
按照用途,分為: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米酒,藥酒等。
其中白酒按照香型,分為:醬香型(以貴州茅臺、貴酒為代表)、濃香型(以四川瀘州老窖為代表)、清香型(以山西汾酒為代表)、米香型(以廣西桂林三花酒、冰峪莊園、西江貢為代表)、鳳香型(以陜西“西鳳酒”為代表)、芝麻香型(以“一品景芝”系列酒為代表)、馥郁香型酒(以酒鬼酒為代表)、藥香型(以貴州董酒為代表)、老白干香型(以河北衡水“衡水老白干”為代表)、豉香型(以關東佛山玉冰燒酒為代表)、特香型(以江西四特酒為代表)、兼香型(湖北白云邊酒等)、其他香型等。
白酒按按所用酒曲和主要工藝,分為大曲酒、小曲酒、麩曲酒、混曲法白酒、勾兌白酒、液態發酵白酒、調香白酒等。
白酒按酒度,分為高度白酒(不超過65度)、降度白酒(54度左右的)、低度白酒(一般指38、39度白酒)
白酒按生產原料,分為糧食白酒、薯干白酒、其他原料白酒
黃酒,按照原料和酒曲,分為糯米黃酒、黍米黃酒、大米黃酒、紅曲黃酒。
按生產方法,分為:攤飯法黃酒、喂飯法黃酒
葡萄酒,分為 白葡萄酒、紅葡萄酒、玫瑰紅酒、香檳起泡酒、氣泡葡萄酒等
酒的別稱:杜康、歡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墮、凍醪、壺觴、壺中物、酌、酤、醑、醍醐、黃封、清酌、昔酒、縹酒、青州從事、平原督郵、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蘗、春、茅柴、香蟻、浮蟻、綠蟻、碧蟻、天祿、椒漿、忘憂物、掃愁帚、釣詩鉤、狂藥、酒兵、般若湯、清圣、濁賢。
喝酒的禮儀:
1、斟酒 2、敬酒 3、干杯 4、回敬 互敬、罰酒
飲酒習俗
傳統節日飲酒、婚姻飲酒、滿月酒、寄名酒、壽酒、上梁酒、進屋酒、開業酒、壯行酒等。
紅樓夢中的酒令
酒令,是酒宴中助興取樂的飲酒游戲,誕生于西周,完備于隋唐,分為雅令(文字令)、俗令(一般是猜拳、骰子、猜枚等)、籌令。
猜拳是最有群眾基礎的一種,令詞很多,如:
一點兒;
哥倆好;
三星照;
四季財;
五魁首;
六六六;
七個巧;
八匹馬;
快喝酒;
全來到。
酒具:杯、壺、樽、角、勺、觥、羽觴、區、厄、舟、缶等
酒與文學
自古以來,酒和詩就交織在一起。無論是《詩經》,還是后世的陶淵明、竹林七賢、李白、李清照等,無不是酒中豪杰,同時將詩酒文化推向高峰。同時,在許多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中,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酒文化。
酒與書畫
酒與書畫同樣具有不解之緣,王羲之、張旭、懷素、吳道子、鄭板橋等書法繪畫藝術大家無不是經美酒激發創作靈感,為后人留下令人贊嘆的藝術精品。
其他
酒旗 酒類經營者的標識,又叫酒簾、酒望。
匾對 酒店招攬客人而題寫、篆刻的酒類詩文名句。
題壁 古代文人墨客在酒店墻壁上題寫的詩句
酒店 經營酒類的場所,又稱為酒樓、酒館、酒肆等,按照經營規模區分。
酒品與人品的劃分
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為雅、清;中等為俗、濁;下等為惡、污。
大致如下:
上上品,謂之酒圣。
上中品,謂之酒仙、酒逸
上下品,謂之酒賢
中上品,謂之酒癡
中中品,謂之就癲
中下品,謂之酒荒
下上品,謂之酒徒
下中品,謂之酒瘋
下下品,謂之酒賊
酒道
中國古代酒道根本要求就是中、 和 二字,
未發,謂之中,即對酒無嗜飲,無所貪酒。
發而皆中節,有酒,可飲,亦能飲,但飲而不過,飲而不貪,飲而似若未飲,絕不及亂。
用敬、歡、宜三字便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