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大唐西市&景星麟鳳的另一個優勢項目——銅鏡,這一場拍賣,將銅鏡一個項目就分成了三個專場,總共上拍218面銅鏡,涵蓋了中國銅鏡歷史上三大巔峰時期——戰國、兩漢到隋唐的銅鏡精品,其中不乏多件頂尖博物館級別的重器,足可見大唐西市&景星麟鳳在這一項目上的深厚實力了。
人類使用鏡子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代人類最初是從河池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所以,人們用的最早的鏡子,是用器皿盛水照像,這就是“水鏡”。西安半坡村出土出土有這種盛水的陶器,被當時的人們當作“水鏡”使用。《說文》中說:“監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
商 婦好銅鏡
中國的青銅鏡最早出現在大約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內出土兩面銅鏡,照面的一面磨光發亮,背面鑄有葉脈紋,弓形紐,鏡背飾凸玄紋三周。一周素面,二周四出雙平行線分為四區,每區有片樹葉紋相對兩區紋飾相同,外側整齊排列乳釘紋一周。婦好銅鏡是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的銅鏡之一。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4000多年來,工藝水平最為優秀的是戰國、兩漢、隋唐時期的青銅鏡,這些時期的青銅鏡制作把中國青銅范鑄工藝推向頂峰——解決了以往青銅范鑄難以解決的大平面變形問題、熱漲冷縮引起細如發絲的紋飾磨糊問題、澆鑄造成器物的氣泡砂眼問題、高浮雕厚薄懸殊的撕裂問題、以及分鑄再合鑄的問題和銅鏡的映像問題。如此一一解決了這些以往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使中國青銅藝術達到極致。
在中國歷史上,宋徽宗、乾隆皇帝都是銅鏡的收藏大家,到了近代,著名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劉體智也都是收藏銅鏡的名家,而我們在大唐西市&景星麟鳳所見,如果您能夠有幸一次性藏購這三個專場的所有銅鏡,也足以稱得上是銅鏡領域的頂尖藏家了。和其他古代藝術品相比,古代銅鏡市場還存在著明顯被低估的嫌疑,全球拍場上最頂級的銅鏡,都難有超過千萬的,因此,相比較書畫等領域,在銅鏡領域,您要成為“全球頂尖”的門檻,低了很多,這當然也是如今市場的機會所在。
前文我們說到,戰國、兩漢和隋唐是中國歷史上銅鏡工藝的三個巔峰期,大唐西市&景星麟鳳夏季大拍,集中了這三個時期的精品。紋飾細如發絲的戰國鏡、雋秀飄逸的兩漢銅鏡、華貴大氣的隋唐鏡、強調神韻和美學修養的兩宋鏡……以下就讓我們穿越2000多年的歷史,一起去看看各時期的銅鏡工藝。
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成就了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的第一座高峰期。從之前的青銅范鑄體系的不斷演化中,一些工藝技術與藝術設計的應用于銅鏡藝術中,使得此時的銅鏡藝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樣式樣貌。這一時期,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當時楚國為戰國時期最重要的銅鏡產地,因此,在如今所見的很多戰國銅鏡中,我們都能夠體驗到輝煌的楚地文化。
LOT1908
五山鏡
直徑17.8cm;厚0.6cm 重405g? 完美
起拍價:165萬元
山字紋是戰國銅鏡中常見的紋飾,最主要流行于楚地,考古上稱其為“楚式鏡”,是戰國時期比較流行和具有系統化成熟化的銅鏡范式,代表了端莊古樸、典雅浪漫、奇譎瑰麗的楚文化。而我們今天即將看到的,都是山字鏡中極為少見特殊的品種!
山字紋為楚國所獨創的紋樣類型,不僅為浪漫主義楚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戰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思想的體現,對于“山”字紋的起源,目前仍未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楚國《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以“山”紋入鏡,一方面是戰國時期山岳崇拜(山神崇拜)思想的直觀體現,另一方面,大約也含有強烈的吉祥祈福寓意。《禮記.祭法》所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殷商時期對于山岳的祭祀活動較為頻繁,殷人已經把山神當成了求雨,止雨,祈年的對象。
從構圖角度看,學術界普遍認為山字鏡紋飾是從東周青銅器上的勾連雷紋移植而來。戰國時期,貴族生活的日漸奢靡,追求自由享樂,青銅器作為禮器漸漸式微,而銅鏡作為日常器具,擺脫了青銅藝術“禮樂”及祭祀神靈的羈絆,成為了青銅鑄造藝術的完美載體,但“山”字紋,作為雷紋的一種簡化狀態,依然保留著紋飾本身的文化屬性,即表達出古代先民對于自然的敬畏,和驅災避禍的美好祝愿。
山字鏡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鏡之分,其中以四山鏡最為常見,三山、六山鏡最為少見,五山鏡也相對罕見,而像這件制作精致,品相又堪稱完美的五山鏡,可謂是市場上極難見到的珍品,很多以青銅器收藏見長的公立博物館,也未必能夠拿出同等級別的五山鏡來。
LOT1907
方形四山鏡
直徑11cm;厚0.5cm 重275g?精美罕見
起拍價:110萬元
前文說到,戰國時期的山字鏡,絕大多數都是四山鏡,三山、五山和六山的都罕見,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四山鏡,但這件在四山鏡中,則是極為罕見的。戰國山字鏡,絕大多數都是圓鏡,而這一件則是方鏡!
圓象天而方如地,這是古代文化中對于自然的形象認知,銅鏡象征日月光輝,所以當時絕大多數的銅鏡都是圓形的,方形銅鏡同樣也是楚國的獨創,這件方鏡緣四角飾以規矩“V”紋,并延伸出帶有葉徑的花葉紋飾,這種裝飾方式在方鏡中,又較為特殊。對于這種規矩“V”紋的運用更是體現了戰國時期社會“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其間延伸出來的花葉紋與“山”紋的搭配,或許是象征著郁郁蔥蔥的山林,印證著“天地有山,山中有花葉”的說法,或許也帶有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的農業思想。
這種方鏡有多罕見,著名考古學家高至喜先生主持編纂的《長沙楚墓》中記載的481座墓葬出土了485面楚鏡,其中山字紋鏡100面,未見有一面方形四山鏡;上海博物館原副館長、古代青銅器研究專家陳佩芬先生在《中國青銅鏡發展概述》中提到“四山紋方鏡也是少見”之外,但其著作中也未見有具體著錄,足見這種方形山字鏡的珍罕程度了!
LOT1934
四山四獸鏡
直徑17cm;厚0.6cm,重639g?精美罕見
起拍價:300萬元
前面我們看到的,是戰國山字鏡中十分罕見的五山鏡和方形的四山鏡,而這一件,則是更加難得的四山四獸鏡!主紋為左旋的四個“山”紋分列四方,其間間飾四只祥瑞神獸紋飾,瑞獸均以高浮雕的表現技法體現,這種紋飾可謂極其罕見!
我們看到四獸應為一虎三鹿,或緩步輕移、或曲肢回首,毛發清晰,刻畫精細,擺脫了戰國時期獸紋抽象化,肆意昂然的形態,變得恬靜淡然,自然灑脫。可見戰國時期銅器上的動物紋飾,開始從商周時期抽象化、圖騰化逐漸向具象化、寫實化。
虎紋源于原始氏族時期的虎圖騰崇拜思想,漢代《風俗通·祀典》記述:“上古時有神荼、郁壘兄弟二人……是故縣官常以臘祭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以御兇也。”可見,黃帝時期就有畫虎于門上以御兇護宅保平安的風俗了。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面鏡中虎紋頸部飾有重環紋,或許是表明人們渴望將其馴化為己所用。
鹿紋在戰國裝飾藝術的應用多體現在玉器、瓦當之上,在銅鏡藝術中的應用極為罕見。鹿為古代先民認識較早的可養殖食用及訓化的野生動物之一,從“山”紋的象形角度看,“山”代以山岳,山間飾以三只鹿紋,以示山林物產豐富,用之不竭。十分耐人尋味的是,虎紋與鹿紋的搭配,本該是追逐捕殺的狩獵場景,在此鏡中卻顯得平靜自然,展現出了一種和諧自然的創意思想。。
從工藝角度上將,在原來四山鏡的基礎上飾以高浮雕獸紋,對于鑄造工藝及美學的要求都更加嚴格,對于鑄造工藝方面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前文說到,類似紋飾的銅鏡極其罕見,我們可以查到上海博物館藏有一面,而在品相狀態上還不如本件,可見這件銅鏡的極度難得了。
LOT2076
鏤空十二龍鏡
直徑19.5cm 厚 0.4cm 重735g 精美罕見
起拍價:85萬元
戰國時期,銅鏡藝術的輝煌燦爛的成就與其前朝與當時的鑄造工藝緊密結合,稱得上是古代銅鏡藝術成系統的最卓越的成就的高峰期之一,在這種精湛的技藝與藝術的高妙設計中,鏤空鏡的產生代表了當時銅鏡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
可以看到,這面鏤空龍紋鏡的設計極為巧妙,12條龍在交錯翻涌與對稱密結中構架了一種神秘而具有動感表現的藝術氣息。同時,在紛繁輝麗的紋飾中有凹圓處可見曾鑲嵌的銀(已大部分脫落,殘留的已氧化變色),可見其用高貴。稱得上是代表戰國復合鏡的最高藝術的珍貴實物。
兩漢
前文提到,銅鏡在戰國、兩漢和隋唐達到了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后,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稱得上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西漢文景之治后,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銅鏡的鑄造與使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完全擺脫了戰國鏡的影響,尤其到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后,產生了許多新的銅鏡紋飾和創新品種。而到了兩漢交替之際,篡漢的王莽鑄鏡為炫耀其政績,曾制作了一批華美而精巧的作品,漢代銅鏡的精品,相當一部分都出自于這一時期。
西漢 昭明鏡 海昏侯墓出土
漢代銅鏡做工精良,紋飾優美,內容豐富,正如《古鏡圖錄》中說:“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一面面小小的漢鏡不僅反映漢代的冶煉技術、鑄造工藝,也反映當時人們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繁榮的文化藝術。在漢代,銅鏡既是一種生活用品,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LOT1975
規矩鏡
直徑20.6cm 厚0.6cm 重1151g 完美
起拍價:35萬元
在漢代銅鏡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當屬“規矩鏡”了,“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
其整齊嚴謹的布局、神秘莫測的“LTV”符號、怪誕神奇的禽獸紋飾、祈求吉祥的銘文,令歷代藏家為得一方規矩鏡,不惜擲千金。神秘的TLV 紋飾實為古代六博的棋局,山東費縣曾出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紋。
規矩鏡紋飾是漢鏡中常見的典型的裝飾圖案,西漢中期就已出現,興盛于王莽至東漢早期,東漢末年逐漸消失,為漢代銅鏡中最精美、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
這面規矩神獸銘文鏡,稱得上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作,規矩紋與八乳分割空間,間有神獸紋,其中一羽人騎馬十分特別,一周銘文即有秦篆之婉轉流麗,又有漢篆之嚴整,與鈕座周圍地支篆字風格相應。
LOT1976
神獸紋規矩鏡
直徑18.5cm 厚0.6cm 重764g 完美
起拍價:75萬元
又一件規矩鏡的精品,外周一圈紋飾、同內區規矩紋相應,其間一周神獸飛鳥及羽人的形象尤為精彩,呈現出了漢代銅鏡藝術的美學面貌特征。
LOT1968
仙人重列神獸鏡
直 徑13.8cm, 厚0.5cm,重403.6g 罕見
起拍價: 30萬元
銅鏡藝術至東漢時期,是中國銅鏡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的轉折,它的樣貌改變了自西漢時期的一個以線飾表現形象的韻律美的面貌。銅鏡發展到東漢中葉,其紋飾及銘文出現了左右“軸對稱式”的新布局,打破了以前以鏡鈕為中心作環繞式和上下左右對稱式布局的“心對稱式”布局。同時,東漢銅鏡藝術則出現了高浮雕的工藝表現,所要刻畫的主題更趨向真實與立體效果。
如這面重列仙人神獸鏡,以大圓鈕為中心,主體的區間更集中的刻畫了高浮雕的神獸情節。外周一圈精整大氣的篆書已經參入了漢代隸書的結體構架,頗具時代感,稱得上是銅鏡藝術發展到東漢時期具有典型代表的重要作品之一。
唐
隨著兩漢銅鏡鑄造業的發展,銅鏡迅速走向平民化,成為當時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因而也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唐 平螺鈿背八角鏡 奈良正倉院藏
唐代是我國銅鏡工藝的又一個巔峰,唐代銅鏡在戰國兩漢時期圓形和方形鏡基礎上,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唐人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并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
LOT1925
葵花形雙鸞雙獸鏡
直徑27.1cm 厚 2.0cm 重3800g?精美罕見
起拍價:220萬元
這件正是我們提到的葵花形鏡,是唐代的新器形,在體量上罕見厚重,工藝上的鑄造也代表了當時的高級技術。
主紋飾是高浮雕的工藝及大部分留白空間,雙鸞神獸于空間中顯出明目具現的高浮雕圖案,空間的運用則更顯大氣象,
其他空白出的祥云縹緲,雙鸞神獸于空間中顯出明目具現的高浮雕圖案,加之動態的完美刻畫,氣象皆現。空間的運用則更顯大氣象,邊飾花草葉,美艷動人,極具裝飾效果,其尖八角間的加曲鑄造也是唐代工藝進一步深化裝飾的具有空間性的內涵。
LOT1922
仙人吹簫引鳳鏡
直徑12.7cm 厚 0.4cm 重 535g 精美罕見
起拍價:110萬元
來源:紐約佳士得2013年3月21-22日 Lot1152。
Raymond A. Bidwell (1876-1954)收藏,斯普林菲爾德博物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收藏于1962年。
五岳鏡出現在唐中期,唐朝盛世將銅鏡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五岳圖'也稱'五岳真形圖','抱樸子'記載:'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需備五岳真形圖以配之,則山中魑魅虎蟲,一切妖魅不可近。'此面吹笙引鳳鏡便以五岳真形圖為背景表現的則是一種更真實的具有浪漫情懷的情節,我們可以看到的精工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的方式,整幅畫面洋溢著盛唐氣象。
LOT1972
海獸葡萄鏡
直徑21.3cm;厚1.6cm
重6100g?完美
起拍價:110萬元
唐代作為中國古代銅鏡的第三個高峰,海獸葡萄鏡稱得上是唐鏡的經典,是高浮雕藝術在以銅鏡為載體的具有創造性的杰作,給人一種史無前例的視覺體驗。這種繁縟富麗、花團錦簇的裝飾風格充分體現了盛唐時期的富裕繁榮以及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這面海獸葡萄鏡總共有六海獸二龍,海獸姿態各有極盡精致的刻畫,此種圖案出現在海獸題材的銅鏡中極其少見。
宋
宋遼金時期的銅鏡藝術具有了更具多樣性的發展與畫面圖式。宋代繼承了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的銅鏡,以多角的樣式居多,同時還出現了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鐘形鼎形等多種樣式,在紋飾上,宋代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臺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題材開始變得多元化和風俗化,藝術人文更加開放,而文人的參與也為銅鏡藝術達到了新的境界。
LOT2066
醫圣孫思邈降龍伏虎鏡
直徑18.3cm;厚0.7cm,重921g?完美
起拍價:120萬元
宋代,仙道思想得到發展,而多用于銅鏡紋飾中作為一種畫面呈現,而在工藝上則吸取了以前的精湛技術,在當時的銅鏡工藝技術刻畫人物畫圖的深入與層次的明晰豐富上有了新的突破,人物鏡的題材可見到更細膩的刻畫。這面仙道人物故事鏡便是宋代仙道思想下所見到的罕見題材佳作,堪稱博物館級的佳作。
從整體的構圖上采取了多視點,產生多個場景融合于一體的手法。
在鈕的下方,有三個人物,中間一道人裝束者安閑坐于石上,兩旁道童協伺,刻畫極其寫實,甚至能清晰見到人物臉部的表情和身著的衣紋線條。左邊一臥虎,右邊石臺上有一坐龍,龍虎的刻畫精細入微,上有天兵天將諸人物駕云在半空中,清晰可見身披甲胄,手持兵器,面目五官都刻畫清晰,可見寫實的技法在這面銅鏡紋飾中的極致。
整個畫面的設計使多個空間融合成一體,甚至帶有現代電影蒙太奇般的手法, 產生了一種極具奇幻色彩的視覺畫面。體現了宋代銅鏡的極盡工巧與高超的藝術表現。
LOT1979
仕女自畫像
直徑 22.1cm 厚1.1cm 1091g 完美
起拍價:60萬元
剛才提到,宋代銅鏡藝術更加的多元化和風俗化,如這面貴婦自畫像鏡,形式依然沿用傳統的宋鏡多角樣式,而畫面則呈現了一幅寫實的宋代仕女畫。鏡上有方形鑄字,這也是文人畫發展以來對于畫境延伸的實物見證——'丹青寄風流,群腰伴便閑。看似南口者,花中出彩虹。'
清
清 乾隆 料器仿戰漢銅鏡
到了清代,玻璃鏡子傳入中國,開始漸漸取代了傳統銅鏡的實用功能,這便是當時所說的“西洋鏡”,而乾隆皇帝稱得上是歷代銅鏡的超級收藏愛好者,命人用各種材質來仿制漢唐銅鏡,同時,乾隆將收藏的歷代精品銅鏡編入到了御制《西清古鑒》中,乾隆宮廷中的很多仿古銅鏡,也漸漸失去了原本的使用功能,而成為了重要的宮廷陳設。
清 雍正十二美人圖 (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
LOT1977
九龍戲珠鏡
直徑31cm;厚1cm
重6100g?完美
起拍價:150萬元
龍的形象幾乎貫穿了銅鏡藝術史發展中的各個階段,而龍的形象從最早的圖騰崇拜演化慢慢變成了皇權的形象特征。
這面銅鏡直徑達到31公分,如此碩大的九龍銅鏡在傳世品種實屬罕見,其精湛的高浮雕技藝和規整的裝飾布局,展現出了銅鏡作為乾隆宮廷陳設器的極致工藝。中間以篆書陽文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盤踞中央的龍形上部及左右雙龍捧火珠形象,下部變化為二龍戲珠的動態,九龍的布局和設計極具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