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100塊錢還能買到古幣,
不少朋友大概會輕蔑一笑。
以現今的行情,
且不說動輒幾十萬的珍品,那些綱目錢、小名版,隨隨便便也得好幾千。
就是一些原來無人問的唐宋小版,明清小錢,
恐也要到了好幾百。
殊不知,曾經的100塊,可是巨款,
亦不知,現在的100塊,仍有可為。
(南唐·唐國通寶)
從前 100塊,可是巨款。
上世紀80年代,
收藏市場剛剛復蘇。
最開始,人們并不能認識錢幣的價值,成噸論斤的古幣,也只當廢銅爛鐵算錢。
這也就有了當年楊成麒、馬定祥他們的搶救古幣,
也就有了老一輩藏家所說的“鐵錢8分錢一斤”。
在品一往期留言里,最早的讀者購買記錄,
是在80年代末,大觀折十5塊,萬歷天啟5角。
到了90年代,順治4塊,乾道嘉5角。
本世紀初,北周五銖25,乾隆大樣6塊,康熙羅漢10塊,雍正3塊,開元50一斤...
(以上數據有地方價差,均出自讀者購買記錄)
在這里,
我們也要考慮不同時期的物價和收入水平,
80年代末,普通工人的收入不足百元,本世紀初,人們的收入也才大幾百塊而已...
所以在那時,100塊無疑是筆巨款,
只是即便是在物資收入匱乏的80年代末,當時一個月的工資尚能買上10個大觀折十,
現在呢?
(北周五銖)
曾經 100塊,很是經用。
我泉齡尚淺,08年才開始接觸古錢。
那時候兜里多只有5塊,10塊,只有過年時,才能揣上百元大鈔(壓歲錢)。
那時候,康熙5塊,順治10塊,羅漢和雍正,也至多不超過20。
貴一點的,反而是清以前的歷代,
2塊一個隨便挑的宋錢(宋屌),10塊一個的永樂、天啟工戶,15塊一個的淳熙,30一個的裕民,50才能搞定的大順。
10年前后,
100塊或能買上七八個康熙背字,或能買上一對宣德通寶,或能買上幾十個北宋年號。
15年左右,
彼時讀大學,雖說財務自由,但也多只買幾十元的小錢。
100塊,網上能買一對周元光背,市場上能買到宣統大樣,
大泉五十,蜀五銖,乾元折十,圣宋(宣和)美制,嘉靖通寶,順治通寶這些,都還不過百。
總之,在我的印象中,
曾經的100塊是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也可以買上一堆的品種。
即便在前兩年,我也曾有過100塊搞定3個天啟外加5枚崇禎工戶的記錄。
(北宋·版別)
現在 100塊,也能買錢。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100塊,啥也買不了。
確實,一個七級的徽宗小版都要三五百,一個好品的萬歷現在也得三位數。
買小版,買美品,自然不夠用,
但是降低要求,降低品種,100塊,仍有可為。
最常見的五銖、半兩(漢)、開元、太平、崇禎、乾隆,道光,
不要求版別,不追求極美,
正常的渠道,罐裝也好,黃亮也罷,
100塊都能管夠管多。
稍少一些的乾元(小平)、唐國(篆書)、宋元、正隆、洪武、康熙,
不要求版別,不追求極美,
正常的渠道,罐裝也好,黃亮也罷,
花100買一兩個,也足夠。
如果渠道夠廣,關系夠硬,
100塊還能搏一搏小秦半、大泉五十、徽宗冷門版、南宋紀年、永樂通寶、宣統小樣...
至于品相如何,
那就各憑本事了。
毋庸置疑,
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情的上漲,100塊的可選面,只會越來越小。
那些從前的名譽品,曾經的小精品,
自然也越來越遠。
(南宋)
以后 100塊,可還管用?
今年一個跑地皮的朋友跟我說,
“100塊現在也就收倆乾隆”。
雖有些聳人聽聞,但也很能說明問題,
一線的成本越來越高,市場的價格,以后也只會越來越貴。
這兩年,隨著錢幣出圈,直播興起,
幾元行情已經銷聲匿跡,而幾十元的品種,也是越來越少。
除了五銖、開元、宋屌、乾嘉道這些最基礎品種,
基本上有些品相的、有些綱目性的錢,都已然突破了百元大關。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
在外部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沒有大的變動情況下,未來幾年的錢幣價格,還會水漲船高。
屆時100塊,怕是什么正經的錢幣也買不了了...
只是現實中的錢幣收藏大軍,
并不都是我們想象中的家財萬貫、一擲千金的土豪大佬,也不都是能夠緊跟潮流、以藏養藏的泉商小販,甚至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的工薪和學生,
100塊對于他們來說,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小錢。
(清·嘉慶通寶)
我們從不同時期100塊錢的購買力中,
看到了錢幣價格的飛速上漲,也看到了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
但很顯然,前者跑贏了后者。
我們既欣慰于錢幣市場的興盛,古錢避險的職能,
也對錢幣價格的可持續收藏,錢幣群體的可持續發展,有了些許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