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互聯網 網絡道德 大學德育教育
論文摘要:就網絡社會道德的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點,提出了大學德育教育的針對性措施;包括:弘揚民族文化,建立專門網站,形成專業的網絡德育工作隊伍等。
以全球性的、開放性的、全方位的因特網為基礎的“網絡社會”,正在動搖傳統社會道德的基礎。就這一全新的電子空間而言,過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網絡道德規約便顯得不足或過時了。在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嘗試制定比較系統的維護電子空間秩序、對人們的行為加以約束的新道德規范體系,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網絡社會道德的特點
網絡社會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其特殊性決定了網絡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現實社會生活中道德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1.1自主性
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絡社會的道德取向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特點與趨勢。人們必須確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千,自發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做網絡的主人。網絡社會,必將是人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權利、責任與義務意識逐步覺醒的社會,一個主體的意志與品格得到更充分錘煉的社會,一個真正的道德主體地位得以確立的社會,一個人們自主自愿進行活動和管理的社會。如果說傳統社會的道德主要是一種依賴性道德,那么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應樹立一種自主性的新道德。
1.2開放性
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絡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經常性的沖突、碰撞和融合的特點與趨勢。因特網的全球化,把不同國家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頻繁而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們,通過學習、交往、教育和閱讀等各種方式,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從而更寬容、更通情達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種文化沖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銳化。落后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并存,他們之間的沖突、碰撞與融合也就表面化、現實化了。
1.3多元性
與傳統社會的道德相比,網絡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特點與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只要不違背網絡社會的主導道德,人們并不需要為加人因特網而改變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在網絡社會中,人們的需要和個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滿足。自主自愿形成的網絡社會,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終將建立起一個各國家、各地區(民族、種族)的具有不同信仰、習俗和個性的人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互相促進的多元道德并存的社會。
2大學德育的對策
網絡社會的存在,給當今大學生的生活帶來多方位展示的空間。大學的德育工作應借鑒和吸收網絡文化的積極因素,搶占網絡思想陣地,在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以應對網絡多元文化的挑戰。
2.1弘揚民族文化,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自律教育
針對網絡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沖擊,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對網絡保持高度的關注,做到了解、知情、監控。學校網絡中心要明確管理規范,建章立制,依靠技術手段切實加強對因特網的控制力和對各種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過濾政治誹謗和色情暴力等反動、有害信息的軟件和監控系統,構建網絡防線,保護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加強“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勢,積極主動利用互聯網這一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穿透力強的裁體,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網上傳播,針對一些熱點問題提出正確的觀點,進行正面的引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