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心是師德的靈魂,重鑄師魂,應重拾教師的愛心。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地貫穿于教育的每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每個學生的心靈。教師的愛心體現在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寬容學生,耐心對待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和無私奉獻于學生。
【關鍵詞】愛心 師德 靈魂
愛心是師德的靈魂,筆者認為,重鑄師魂,首先應重拾教師的愛心。為什么呢?
因為愛學生是一切教育、教學的前提。是否熱愛自己的學生實際上決定了我們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羅素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得到發展。”我國的教育家夏沔尊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對學生的愛可以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動力。我們喜歡某個學生,希望他們進步,這些學生真的就進步了,相反,我們厭惡某個學生,對他失去了信心,這個學生后來就真的退步了。蘇霍姆林斯基也這樣說過,對孩子的熱愛與關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起一種美好的東西,使他成為一個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無情的環境中長大,他就會變成對善和美都無動于衷的人。因此,一個教師應當以自己滿腔的愛去關心自己的每個學生。
什么是愛呢?
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地貫穿于教育的每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每個學生的心靈。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良好興趣和愛好,要把學生當作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不容別人忽視自己的人加以尊重,加以理解和愛護。教育者應從“心靈”上蹲下身來,平視學生,和學生對話。而實際生活并不如此,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師生見面的時候,是老師先問好的時候多呢?還是學生先問好的時候多呢?答案應該是后者吧。
愛學生就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
人們常說愛自己的孩子的是人,愛別人的孩子的是神,但筆者認為:愛優生的是人,愛后進生的是神。如不相信,請看日常教育活動中的抱怨:張三天天不交作業;李四每天遲到;王五每節課講話,老師叫他站起來,他卻一動不動,老師說東,他偏向西。“他讓我的威信完全喪失了!”“為什么他就一點也不改變呢?”“我為他付出這么多,他為什么就不知道感激呢?”“我沒有辦法了。”“讓我愛學生,難,一看見某某人,我氣就不打一處來。”“一走進某班的教室,我就心煩。”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成績好的多輔導,成績差的少輔導或不輔導,并美其名曰“抓踩線生”,實際上是為了學校的發展而犧牲后進生的利益。優生和后進生繳費可是一樣的呀。有這些思想、言行的老師會平等地對待學生嗎?多半不會。為此,平等地對待學生最重要的是平等地對待后進生。教師要想辦法喚起后進生的自尊心和做人的樂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