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街!”……鼓聲急促,隨著叫賣大王吆喝聲響亮,成市于明朝正統年間,已有570多年歷史的前門鮮魚口街,歷經六年的整體復建,于2011年5月8日重新開街迎客。
六百年前門的繁盛之地
“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提起這句俗語,老北京人可不陌生。鮮魚口街西起前門大街,與大柵欄隔街相時;東至前門東路,與西興隆街相接,是一條占地1.3公頃,全長225米的東西向商街。漫步鮮魚口,街巷兩旁多為二三層的民國風格小樓,街巷走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布局。
鮮魚口始建于明代,隨著高梁河舊道及漕運而逐步發展起來。明正統年間,修城壕,為了不讓北京夏季的雨水四溢,故于正陽橋東南低洼處開通壕口,以泄其水,形成了三里河。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正陽門外東片有三里河一道。”因為有了水,就有了魚,也有了漁民在此打魚。漁民打到魚后經常拿到鮮魚口內小橋西側售賣,漸成集市,人稱鮮魚巷。清代三里河的水道干涸,其上搭建店鋪和房屋,始稱鮮魚口。1965年,小橋等三條胡同并入,統稱鮮魚口街,向東延伸至現在的位置。鮮魚口地區的胡同肌理,歷經了明清到現在近600年的歷史而沒有改變過。
600年的歷史積淀,鑄就了前門地區深厚的文化根基,2004年被市政府公布為25片歷史文化重點保護區之一。225米的老京味
2005年,鮮魚口街整體拆遷修繕。現在的鮮魚口街,東至前門東路與西興隆街相接,西至前門大街,全長225米,兩側總建筑面積約5.6萬m2,全部為小體量、小開間的歷史風貌店鋪,適合餐飲小吃店、百貨零售店、茶樓、手工作坊等入駐。
開街當天,京城叫賣大王臧鴻祖孫三代人的叫賣聲,傳遍了整條鮮魚口大街。
逍遙扇在手,藍袍加身,紅黃色馬褂格外鮮亮,臧鴻一副悠然之態。
鮮魚口!鮮魚口……臧鴻一張口,聲音傳出數百米,雖已80歲高齡,但老先生中氣十足,嗓音洪亮;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