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故居位于東城區西堂子胡同25號。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名稱為西堂子胡同25-37號四合院。
有資料介紹,左宗棠故居是其一部分(即25-27號);胡同口的介紹牌介紹25-37號為清代大學士英和宅,后歸左宗棠。民國時,畫家、清宗室溥雪齋曾購得此宅居住。
這一片四合院,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商業區中,在高聳的五星酒店映襯下,稍不注意就錯過了。其中,25號門向東,29號-35號門向南(自東向西)。似未看見27號,39號已不存。
西堂子胡同25號
左宗棠故居(圖片來源:東城區第一圖書館東華流韻網站)
西堂子胡同29號
西堂子胡同31號
西堂子胡同33號
西堂子胡同35號
左宗棠故居(圖片來源:網絡)
西堂子胡同
西堂子胡同介紹牌
左宗棠家鄉湖南岳陽市政府網站資料: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左家塅(今湘陰縣金龍鄉)人。他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祖父是國子監生,父親是秀才,靠教書維持生計。左宗棠出生的時候,家境艱難,全家過著以糠餅充饑的日子。盡管如此,他3歲開始,隨祖父和父親學習儒家經傳,14歲那年第一次應童子試,獲得了全縣第二名的好成績。但因母親病重需要照料,未能參加“院試”;不久,其父病逝,家境更為窮困。19歲時,到城南書院讀書,受教于名儒賀熙齡,賀家藏書很多,見他聰明好學,常將書借給他閱讀。每次左宗棠來借書,賀老必“親自梯樓取書,數數登降,不以為煩”,還經常同他討論讀書的問題。道光十二年(1832年),20歲的左宗棠參加本省鄉試,與哥哥同榜中舉。這是他在科舉道路上獲得的唯一一次功名。此后,他曾三次到北京參加會試,均遭失敗,這對他打擊很大,于是他遂絕意棄詞章,為有用之學,將精力花到經世致用方面。通過悉心鉆研地學,尤其是對西北、西域史地著作的學習,加深了他對社稷安危的關切和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形成了比較遠大的政治眼光。
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擔任醴陵淥江學院主講。這一年,兩江總督陶澍回湖南安化,路過醴陵,看了他代知縣寫的贈陶澍的對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聯中巧妙地嵌入了道光帝欽賜陶澍“印心石屋”之事,稱贊不已,約他長談至深夜。后來又主動提出與他結兒女親家的事,這對左宗棠來說,確是攀高親,求富貴的好機會,但他婉言謝絕了,其人品令陶澍器重。此后,兩人交往篤深。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歿后,左宗棠受賀熙齡的重托,擔負起教育陶子的責任。他在陶家教書8年,博觀縱覽,更加重視時務,尋找挽救清王朝衰敗的途徑。
咸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奉詔以四品京堂從曾國藩治軍。他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即左系湘軍,自己成為擁兵帶隊、手握實權的將領,以至與曾國藩等并駕齊驅,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成為同治年間朝廷的“中興名臣”。
經略新疆,是左宗棠一生中的重頭戲。同治年間,浩罕國①將領阿古柏入侵新疆,竊據天山南北,僭立“哲德沙爾國”。沙俄趁火打劫,于同治十年(1871年)強占伊犁,并向準噶爾盆地滲透。當時,清政府正面臨東南沿海防務吃緊,李鴻章等主張放棄新疆,全力加強海防,“塞防”、“海防”之爭掀起,清廷舉棋不定。左宗棠慷慨陳詞,堅決主張打擊沙俄氣焰:“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兩者并重,不可偏廢。”他的見解、膽識和魄力,得到了朝廷的肯賞。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遂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出兵平叛。次年3月,他統率清軍三路進疆,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首先拿下烏魯木齊,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北路,然后揮師南下,直搗阿古柏的老巢,僅半年時間即平復北疆大部。光緒三年(1877年),揮師進軍南疆,經達坂城、托克遜、吐魯番三次激戰,阿古柏敗逃,在庫爾勒服毒自殺。次年又光復和田,至此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全疆領土。左宗棠不顧七旬高齡,移營哈密,準備武力收復沙俄侵占的伊犁,卻因腐朽的清政府將他調離新疆而未能如愿。在新疆3年,他率軍共收復失地16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8個湖南省的面積,是我國歷史上收復失地最多的將領。左宗棠多次向清廷陳述在新疆建省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省的具體方案。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批準新疆建省,開創了新疆建設的新時代,進一步密切了新疆與內陸的經濟文化交流。在疆期間,他十分重視屯田開荒,推廣蠶桑事業,便利交通,發展地方經濟。左率軍西進時,針對沿途荒涼,風沙浸地的狀況,規定部隊在路旁種植柳榆,形成了潼關至嘉峪關3700里的通道兩旁柳榆成排的綠色長廊。他既注重修路植樹,也注重嚴格管理。他平定阿古柏后回酒泉,見街道兩旁的樹沒有皮,行將枯死,決心查個究竟。一天,他微服出巡街頭,見一些鄉民將毛驢拴在街道樹上,任驢啃吃樹皮,于是解繩拴驢到鼓樓,擊鼓聚眾,當眾將那頭毛驢宰殺,棄之街頭,宣布:“今后若再有人拴驢于街樹啃食樹皮者,驢和驢主身同此驢。”其僚屬楊昌浚賦詩贊曰:“大將籌邊不憚煩,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左宗棠還是洋務運動的首領之一。他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及設備、人才,振興民族工業,加強國防。在閩浙總督任上,他提出創辦福州船政局的計劃。鎮壓太平天國后,即開始籌辦福州船政局。同治五年(1866年)5月,奏請朝廷批準,任命法國人日意格為福州船政局正監督,法國人德克碑為副監督,“一切事務,均責成該兩員承辦”,并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正當左宗棠雄心勃勃地實施“五年計劃”時,清廷調他任陜甘總督,他“身雖西行,心猶東注”,遙控著船政局。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船政局共建工廠16座,船臺3座,船槽1座,成為洋務派興辦的最大的船舶制造廠,并為中國建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打下了基礎。光緒六年(1880年)他創辦蘭州機器織呢局,利用西北盛產的羊毛生產織呢,與外國輸入的毛織物競爭,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光緒十一年(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州,終年73歲,贈太傅,謚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134卷流傳于世。今距湘陰縣城南30公里的左家塅尚存左太傅祠,在城關八甲亦有左文襄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