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學生發言情況的觀察
二.2班語文課學生發言情況的觀察
本堂課學生發言情況如下:本班共有三十五名學生,共有二十五名學生發言,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七十一,其中有二十一名學生主動發言回答了問題,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六十,四名同學被動發言,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一十一。
課堂提問是和學生進行雙邊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提問,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的調整我們的教學思路或方法。
教者在提問中,能關注大多數孩子,通過對大多數的關注,讓老師對課堂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也避免了一些學生因為沒有提問自己而放松了對學科知識的進一步把握。
建議:
我人為問題的設計和提問應該更多是針對潛能生而不是優生,優生往往學得好,對每一個問題都有獨特的見解,都能對答如流,不用老師費心。要費心的是那些腦子來得慢的、學習行為習慣不太好的、不喜歡動腦的、注意力易分散的學生。如果我們的注意力全都放到了優生身上,往往容易忽略這些學生的表現,出現“一葉障目”的狀態。老師最好在備課的同時就根據平時觀察、檢查的情況和本堂課觀察的情況確定要提問的人選,包括一定要提問的和后備的。有上述現象的學生是一定要提問的,而且要先提,后備的就是機動名額,可以是本科的“權威”同學。也可以是課堂上臨時決定要提問的。要讓一部分同學在暴露問題的同時獲得進步,讓另一部分同學在提問回答卡殼的時候“救駕”!
五.1班語文課學生發言情況的觀察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教者在課堂教學中,應把學生當學習的主體,讓課堂流淌著生命與活力。我通過深入本課堂觀察和課堂后的調查,有如下幾點看法:
一、本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表現力強、注意力集中、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比較高。在課堂上能積極表現,踴躍發言的同學有35人,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七十一。這應得益于教者能有效地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對知識的渴求和認知沖突,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狀態。
二、課后調查了29名沒被點名回答問題和沒有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調查中得知有11名學生害怕出錯,從其原因中可以看出他們的思想顧慮,擔心自己說錯了,引得同學的嘲笑,所以老師在教學中針對這種現象有必要繼續在班里幫助這部分孩子樹立信心,并且教育其他學生正確對待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表現。
三、全班學生49人,舉過手的有35人,但被老師提問的只有20人,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一。這個發言的廣度明顯不夠,教師應當關注全體,不偏袒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最多的有6次,回答四次問題以上的有六人。),給所有學生時間和權利,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并讓他們放開說,讓更多的學生有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其表現的欲望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