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林副主任醫師從事中醫臨床40年,現為甘肅省第二、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對內科和婦科的診治頗具匠心,特色顯明。筆者有幸隨師學習,現就李師辨證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經驗介紹如下。
1 辨證與方法
1.1 血熱氣虛證驗案
王某,16歲,學生,1998年2月12日初診。半年前月經初潮,近3個月經期延長至12天左右,量多如沖3~5天,而后淋漓不斷8~10天,曾予中西藥治療未見效。初診:行經淋漓不凈已半月,血色淡、質簿,腹不痛,面色少華,頭暈心悸,少氣懶言,肢重倦怠,日晡潮熱,心煩多夢,食欲不振,舌紅少苔,脈細弱。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76g/L。證系:陰虛血熱,血熱妄行;心脾氣虛,不能統攝所致。治宜滋陰清熱,補脾養心,引血歸經。方用自擬功血飲1號方:生地黃12g、地骨皮12g、玄參10g、麥冬10g、阿膠10g、太子參15g、白術10g、黃芪20g、茯苓10g、酸棗仁12g、遠志10g、旱蓮草15g、紫珠草25g、益母草15g、荊芥穗15g,4劑,水煎分服。二診:經血漸少,色淺,潮熱已減,精神轉振,食欲見增,舌淡苔薄白,脈細。以原方續服5劑。三診:藥后淋漓已止,氣色轉佳,諸癥平復,原方去玄參、遠志,加山茱萸、龜板,隔日1劑服至下次經行。四診:經前治療于4月8日月經來潮,血量正常,血色鮮紅,余癥已明顯好轉,復查血紅蛋白116g/L。原方去酸棗仁、紫珠草、荊芥穗,經期服4劑,經凈后早服人參歸脾丸,晚服知柏地黃丸,以此治療2個周期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1.2 瘀血內滯證驗案
吳某,36歲,已婚,農民,2003年5月18日初診。既往月經史15 628~30,生育3胎,結扎術后6年。現3個月月經不規則,有時20天一行,10余天凈,伴有腹痛,量多有塊,自4月29日未到行經期即下血至今未凈,經婦科常規和B超盆腔檢查未見異常。現癥:精神抑郁、身痛酸楚、胸脅脹痛、納食不馨;經色紫黯、夾有瘀塊、淋漓不止、有時量多下注、小腹作痛拒按、瘀塊排出后則疼痛減輕;舌質黯紅、苔薄白、脈沉澀弦。此乃沖任受損,瘀血內滯,血結血室,血不歸經。治宜活血止痛,祛瘀生新,引血歸經。方用自擬功血飲2號方:當歸10g、赤芍15g、川芎10g、熟地黃12g、桃仁10g、紅花15g、臺烏10g、益母草20g、五靈脂10g、蒲黃15g、炮姜炭8g、大黃炭8g。4劑,水煎分服。二診:瘀塊排出較多,腹痛顯減,下血減少,余癥好轉,舌淡黯苔白,脈沉弦,原方續服3劑。三診:腹痛和流血已止,余癥已平,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遂予歸脾湯加減以健脾養血,調和沖任。連服5劑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1.3 脾腎兩虛證驗案
趙某,48歲,已婚,干部,2004年4月26日初診,既往月經史134~630,生育2胎,人流術2次,近半年多月經不定期,或20天或2月一至,出血量多,淋漓不斷10余天,血色淡紅,質稀,婦科檢查和B超提示子宮及附件正常。接診時,患者此次陰道出血淋瀝不斷已有半月,面色蒼浮、神倦納少、頭暈耳鳴、形寒肢冷、腰酸肢軟、小腹作脹、大便不實,舌體胖、苔薄白、脈沉細。證屬腎虛封藏不固,沖任失守;脾虛失攝,血不歸經。治宜補脾益腎,佐以止血。方用功血飲3號方: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黃精15g、熟地黃12g、仙茅10g、淫羊藿30g、山茱萸10g、女貞子15g、鹿角霜12g、烏賊骨20g、紫珠草30g、益母草20g。4劑,水煎分服。二診:出血已明顯減少,余癥改善,予原方續服5劑而愈,遂予桂附地黃丸、歸脾湯、二仙湯等方加減以善其后。停藥4周后,月經來潮,4天凈,隨訪3個月,月經正常。
2 體會
現代醫學把功能性子宮出血(或稱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為功血,以子宮出血為突出癥狀,經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炎癥、腫瘤或病理性妊娠等病變,認為是由卵巢功能失調所致,分無排卵型功血和有排卵型功血,前者系卵巢功能發生障礙,好發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后者系黃體功能失調,多見于育齡期婦女。 功血屬中醫“崩漏”范疇,既是婦科常見病,又是疑難重癥。《景岳全書·婦人規》云:“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指出崩漏又屬月經病范疇。崩漏也稱“崩中漏下”,《醫宗金鑒》:“婦人經行之后,淋瀝不止,名曰經漏。經血忽大下不止,名為經崩。”李師認為崩漏是同一疾病的病程中不同證候表現,病情有緩急之分,兩者可互為因果,也可互相轉化。在診斷上,李師指出崩漏是概括現代醫學所指的多種婦科疾病引起的陰道流血,而不單指功血,應重視西醫婦科檢查,結合辨病方法為辨證創造條件,方能法不偏立,藥無妄施,不貽誤病情。
李師認為功血病理機制主要是沖任虛損,不能制約經血,使經血非時而下致崩漏。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述:“崩中者,臟腑損傷,沖脈、任脈血氣俱虛故也;漏下者,由勞損氣血,沖任之脈損故也……”在治法上李師引證《女科經論》謂:“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復其舊。”塞流、澄源、復舊三法為歷代醫家沿用治療崩漏、并為所公認的寶貴經驗。李師指出這三法在臨床運用時要互相聯系,不要刻板絕然分開,在審證求因、選方遣藥時靈活掌握。
根據李師的臨床經驗,把宮血分為血熱氣虛、瘀血內滯和脾腎兩虛三個證候類別,分別擬功血飲1、2、3號方施治。按照功血病機特點和臨床癥候的不同,辨證施治,藥證合拍,收效顯著。李師總結認為止血、調整周期和固本是治療功血的三個步驟,并指出:①急則治其標時,以塞流之法止血為主,但需防止過早或單純使用收斂固澀止血之品,尤其炭類藥物,致使邪留于內,淋瀝不凈加重。②要認識功血與血瘀的關系,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功血中的血瘀證,祛瘀才能生新、引血歸經,達到止血目的。藥理證實活血化瘀藥物有提高子宮肌壁張力、促進子宮收縮和內膜脫落、縮短出凝血時間、改善微循環等多方面作用,從而減少局部出血,在辨證時應參照運用此法。③對無排卵型功血,在血止后要注意調整周期,恢復卵巢功能,培固沖任,以使月事正常。在辨證論治中,李師強調要考慮少、壯、老不同年齡的生理特點,青春期功血可由“腎精未實,腎氣未充”所致,育齡期功血是由肝脾失調影響腎的功能失調,更年期功血為“腎精不足,腎氣衰備”引起,因此治療上也有側重不同。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與繼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