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林,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6年曾赴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開展合作研究。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目前擔任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的“腦與數學認知實驗室”和腦與數學認知研究方向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創新學習中心中方負責人。
數學的價值毋庸置疑,它不僅能夠增加人的智慧,而且是學習其他理工類學科的必要基礎。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數學的痛罵和抱怨不絕于耳,甚至出現這樣的說法:有一種痛叫“數學痛”。在周新林教授看來,人類的數學思維存在一些奧秘,需要從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去探究。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兒童對數學認知的發展規律,選擇科學有效的學習方式。
數學的學科特點導致孩子
容易產生數學焦慮
少年兒童研究:當前對于數學的抱怨和指責非常多,有的小學甚至要取消一二年級的數學課。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新林:對于那些沒有學好數學的學生來說,數學的確是一種折磨。而對于那些喜歡數學并經常得到老師表揚的孩子來說,感受會完全不同。
其實,當一個問題擺在面前,人們無法解答,又不知道從何處尋找答案時,就會產生挫敗感,負面情緒隨之而來。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產生的這種負面情緒可以稱為數學焦慮。有些材料中提到國內大概有20% ^-30%的學生會產生數學焦慮。
學生是否存在數學焦慮,有時和數學成績的好壞沒有直接關系。成績好的孩子也會焦慮,這和父母、教師的要求以及自我的期待都有關系。數學焦慮比較復雜,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考試焦慮。例如,聽到和數學考試有關的話或者想到類似的情景就會有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等焦慮感特別強的表現。
為什么大家只提數學焦慮而很少談論語文焦慮呢?我個人認為這和數學的學科特點有關。寫作文為什么不會有太大的焦慮呢?因為任何人都能寫出幾句話,老師也不會給零分。數學不一樣,面對一道題你很有可能要么一下子就能寫出論證過程和答案,要么一點兒都不會做。這種“全”和“無”的感覺對比是非常鮮明的。盡管學生學習其他學科也會有焦慮,但是沒有數學這么明顯。可以說,數學帶給人的挫敗感是非常強烈的。(節選自“少年兒童研究”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