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的統一體,又稱個性。人格一詞來自拉丁文 persona(面具)。戲劇中演員所戴的特殊面具表現了劇中人物的角色和身分。把面具指義為人格,實際上說明人既有表現于外給人印象的特點,也有某些外部未必顯露的東西,這些穩定而又異于他人的特質模式,使人的行為帶有一定的傾向,表現了一個由里及表的、包括身與心在內的、真實的個人──人格。較為綜合的界說可稱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自我,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給人以特色的身心組織。這種界說強調了人格的4個方面:全體的人、持久的自我、有特色的個人和社會化的客體。
人格(
英語:Personality),又譯為
性格,指
人類心理特征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
結構組織。并在不同時間、地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
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西方語言中“人格”一詞(例如
法文的personnalité、
屬性
整體性:人格是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征。它常體現在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這個行為便可帶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征。
穩定性:人格是由多種性格特征所組成的,其結構是相對穩定的。人格的這種穩定性是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上的。但這種穩定性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變的,如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格可反映出不同的方面。也可以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而導致人格的這種性質發生相應的變化。
個體性:人格的組合結構是多樣的,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方面的差異性,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征可以是相同的,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還是不同的。
動機性和適應性: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它也是構成人的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它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這種驅動力對人的生活具有適應性
自然性與社會性:人格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他們也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是,人格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的。 延伸
氣質:氣質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經結構和機能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以行為的能量和時間方面的特點為表現。有學者認為,氣質是人格形成的基礎,是人格發展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它只給人們的言行涂上某種色彩,但不能決定為人處世的方向,任何一種氣質類型的人既可以成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會的人,也可以成為道德敗壞、有害于社會的人。
性格,是指人的一貫的和穩定的心理特征、思維和行為方式。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是相同的,但其實他們是有區別的。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采取的言行上。所謂態度,是個體對社會、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心理傾向。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會功能。人格更是體現了一個人的特點和與眾不同。萬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組合成了著一個個性格迥異的個體。
心理學家阿爾波特(G.Alport)曾列舉出不同的定義。 ⑴“人格是
個體行為的全部品質”(吳偉士,1947) ;
⑵“人格是交互結合的
行為系統的動力組織,它在他人和文化產品的環境中由學習歷程而發展起來”(卡默龍,1947) ;
⑶“人格是個人經由社會化所獲得的整體”(拉皮勒,1949) ;
⑷“人格是從一個人所有行為中抽象出來的理論解釋”(麥
克萊蘭德,1951) ;
⑸“人格是個體由
遺傳和
環境所決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總和(艾森克,1955) ;
⑹“人格是一個人不同于他人的所有的心理歷程”(卡爾恩,1955) ;
⑺“人格是人的特質的獨特模式”(吉爾福德,1959) ;
⑻“人格是個體在其發育的特別狀況下所獲得的獨特行為裝備”(倫丁,1961) ;
⑼“人格是一種傾向,可借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情境中的所作所為,它是與個體的外顯和內隱行為相聯系在一起的”(卡特爾,1965)
⑽“人格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萊爾德,1968)
⑾“特質是簡單的行為模式或行為傾向,人格就是特質的模式”(
雅尼斯,1969) ;
⑿“人格是由觀察個人行為而獲得其假設的系統”(鮑曼,1972) ;
⒀“人格是特征的一種
組織,它存在于自己而區別于他人”(林德舍,1975) ;
⒁“人格是基本和穩定的心理結構和過程,它們組織著人的經驗,并形成人的行為和對環境的反應”
拉扎魯斯,1979) ;⒂“人格是
個人心理特征的統一,這些特征決定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它們與別人的行為有穩定的差異”(來德爾,1980)。
[1] 人格是人在
社會化過程中,由遺傳特性與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穩定的、帶有個人傾向性的身心組織系統。
[1] 特性
概括為4 個特性:
①人格為一種內在的
結構與組織;
②
個別差異,人格就是人的特色;
③個人特征持久、統一的穩定性;
④人格是在社會化過程個體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
[1] 簡介
人格是
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的統一體,又稱
個性。人格一詞來自
拉丁文 persona(面具)。戲劇中演員所戴的特殊面具表現了劇中人物的角色和身分。把面具指義為人格,實際上說明人既有表現于外給人印象的特點,也有某些外部未必顯露的東西,這些穩定而又異于他人的特質模式,使人的行為帶有一定的傾向,表現了一個由里及表的、包括身與心在內的、真實的個人──人格。較為綜合的界說可稱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自我,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給人以特色的身心
組織。這種界說強調了人格的4個方面:全體的人、持久的自我、有特色的個人和
社會化的客體。
特征
在
心理學中,人格是探討個體與個體差異的領域。人格的英文personality來源于古
希臘語persona。persona最初指演員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員本人,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其中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人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即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就像舞臺上根據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二是指一個人由于某種原因不愿展現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實自我,這是人格的內在特征。
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
在心理學中,還經常運用“個性”一詞表達人格的概念。中國的《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中就有人格即個性的提法。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種本質特征。
1.獨特性一個人的人格是在
遺傳、
環境、
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但是,人格的獨特性并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毫無相同之處。在人格形成與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人格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特質,既包括每個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個民族、階級和集團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點。人格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2.穩定性人格具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性難移”,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當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并不意味著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也有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人格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3.統合性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統合性是
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各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出現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憤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現。
研究簡史
人格特點的最早記載見諸文學與傳記素描,隨后又出現了對人格心理現象的解釋和分類。在中國先秦時期,
孔子曾多次論述人的個別差異,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認為差異來自環境和
教養,但也承認素質是基礎。后來又有荀子性惡和
孟子性善的爭論。在中國古醫籍中也有人從體質出發把人分為“陰陽二十五人”(《內經·靈樞》)。三國時的劉劭在《人物志》中對“材能”和“情性”作了詳盡的分析,并提出鑒定的方法及影響效度的7種可能原因(“七繆”)。
古希臘
希波克拉底及隨后的C.加倫關于 4種分型的說法是西方最早的
氣質分類。但M.T.西賽羅提出的一些概念則與后來及現今的人格心理研究相似性最大。他認為人格就是給人的印象、人在生活中的角色、適合其工作的那些個人品質的總和以及人的優越和尊嚴。公元 6世紀A.M.S.波愛修視人格為真實而有理性的個人本性。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則重視人格為個性的最高尊嚴。到19世紀初和近代則出現C.G.
榮格及C.
羅杰斯等的觀點,前者認為人格是當社會習俗和慣例向一個人提出要求,他對這種要求作出反應時所具備的外殼;后者強調真實的“自我”、經驗的主體。
然而,人格的現代理論和今后的研究趨向都受到心理科學發展史的重要影響,這主要有4個方面:①歐洲臨床醫學促進了人格結構與類型的科學探討,另外關于催眠與神經癥的早期研究的思想傾向也孕育了
精神分析及有關的人格體系;②心理測量學的興起使眾多人格特點的數量化在一定限度內成為可能;③行為主義出現后,人格發展的學習觀點得以確立,人們開始承認在研究人格的某些問題時采用嚴格客觀方法是必要的,也使人考慮研究動物所獲得的材料對人格某些方面有參考意義;④完形學說給人的啟發,使人認為人格的研究有可能在時空結構形式中進行,并把人格看成為一個動力整體。此外,當代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如跨文化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
人際關系和
自我以及計算機技術等的不斷發展都給人格研究開辟了新的課題。
內容與應用
人格的心理學研究內容與心理學家對人格的看法有直接的關系。G.
奧爾波特強調研究人的內部作用、行為動力、人格變化、變量單元及自我意識。在他之后又曾有多種見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個體行為的全部品質;由個人所有行為而獲得的理論解釋;可借以預測人在一定情境中將做什么的一種傾向;人對其環境特殊適應的行為模式。
中國心理學家
潘菽等在
《教育心理學》(1980)一書中論及人格問題時認為,心理的個別差異即個性差異是指人們之間在穩定的心理特點上的差異,如
性格、
興趣或能力等。這些差異表現在有無某一特點及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個性品質反映一個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它在實踐中形成,也表現在實踐活動中。個性品質有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往往也具有階級性。這一論述對人格作了完備的概括,指出了人格涉及的內容、人格研究的重點、人格的發展和人格的社會性。
人們在人格研究的內容和范圍上各不相同,但卻有共同的特點(區別于心理過程的研究):①重視人的差異,而不是人的共同處;②強調把人看作整合的全體,而不是他的許多部分的功能;③注意重點是穩定的特點,而不是決定當時行為的外部刺激情境。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格的應用問題,這包括兩個方面:①評估與預測;②改進生活中的心理特點。具體的工作包括尋找決定個別差異和人的行為的復雜條件,心理差異的性質和意義,環境和社會經驗的作用,焦慮、攻擊、挫折的心理學研究,順應行為的機制,潛能的發揮和限度,
健全人格的標準和決定因素等。
類型 有生理類型和心理類型兩類。
生理類型分類如古希臘體液的氣質分類、中國古代陰陽25人分類、E.克雷奇默的體型分類等。
心理類型分類如榮格把人分為外傾和內傾兩類;E.施普蘭格爾把人格分為理論、經濟、藝術、社會、政治、宗教6型。這些是根據人的思想、情感、感覺、意志等特點來劃分的。
人們常常由于強調個別差異而把人分屬為簡單類別,如歸入2型、3型或4型之中。例如,某人不是內傾者就是外傾者,不屬矮胖型就屬虛弱型或健壯型等。這種歸類稱為種系類型,它們是分立的、非連續的、不能標度的。實際上這種歸屬并不合適,它只表現質的不同,而無量的差異。理想的內傾和外傾人數分配是雙峰曲線,但實際的人數分配是中間型最多,極端的內傾者和外傾者都是極少數。以特質為變量(人格維度)描述人格時并不采用單一的行為特點,而是用多種人格特質來表現人的差異。每個人都有某一特質,但各人所具有的程度不同。在特質的維度上,根據量的不同,每個人都占一定的位置,而全體樣本的分配則呈常態曲線,這種歸類稱為連續類型。
理論
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論有以下幾種:
特質理論 一種很自然的看法是把人格當作許多個別特點的組合。對一個人的
描述如能確實代表此人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特點,而且它也預示在另外的場合下他將會怎樣表現。這種行為的一致性和傾向性可概括為某人的人格結構,即特質,它是人格最基本的測量單元,也是行為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
特質在刺激反應的功能變化上甚為重要,許多刺激可因某些特質的存在而在功能上等值起來,而且反應也有了一致性,即個體對不同種類的刺激以相同方式進行回答。
R.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方法將眾多的人格特質分為
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是人的外顯特質,它可解釋外表行為,代表行為的屬性和功能。根源特質共有16種人格因素,是構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是深層的、代表行為屬性和功能的決定因素。16種人格因素是各自獨立的,普遍地存在于各年齡和社會環境不同的人身上,每個人的不同行為都由這16種因素在各人身上的不同組合所決定。
中國
心理學家林傳鼎在1939年曾對中國古代從唐宋至
清朝的34位歷史人物進行了心理特質的分析。他采用的歷史評估和心理測量法與當時奧爾波特的研究方法極為相似,并改制了奧爾波特心志圖包括特質太少、形式不完善的地方。林傳鼎分析了10種類別下的50個特質,包括好奇、斗爭、體格、情緒、獨斷、男女性、暗示性、適應性、志氣大小等,結論是歷史人物生活興趣廣大,各種主要活動都能顧全。
特質理論直接從人的行為特點出發探討人格問題,從而有可能將研究對象的各種變量置于實驗、測驗的分析之中,擺脫了心理學中長期以來對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講解的困境。但是在特定的研究領域里,常常由于分析材料的方式和所采用的因素分析的具體技術的差別,而使發現的人格因素有所不同,至今分歧已經十分明顯。特質理論只對人格的結構進行描述,而未能對人格的動態作出具體的說明,這也是不足之處。
精神分析人格理論 創始人S.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只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淺層的經驗部分;無意識是深層的、更重要的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主導和決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動力組織,其
能量的來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欲的發展階段也就是人格的發展階段。任何階段的發展阻止或停滯都會對個體的人格產生持續的后效。
人格結構有 3個組成部分:“本我”與生俱來,以“快樂原則”行事,屬于無意識狀態,但在幻想、夢、失誤、精神病癥狀等情況中可以知其運動的真象。本我是人格的原始系統,人格其他部分由它分化而來。“自我”是人格的指揮部分,它決定本我的各種要求是否允許其滿足。因此,自我是本我與外界之間的中界者,是本我與超我的調停者,它按照“現實原則”行事。“超我”是進行糾察的人格部分,代表良心或道德規范。兒童在與父母接觸中,通過攝取機制將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會道德變成自己的東西。
弗洛伊德通過對
神經癥和心理動機的研究創立了人格的動力學說,對后來的人格研究有較大影響。他提出的內心沖突的作用及兒時經驗對人的影響受到后人的重視,并對促進現在許多心理治療技術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他過分強調人格的本能和生物方面,這就首先受到他的學生和其他新精神分析論者的批評和修正。后者強調社會及文化因素的決定性影響,被稱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歷史學派”。但他們指的是人的文化教養和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而不是人的生產關系。精神分析片面夸大無意識作用,說它支配著人的全部活動和整個社會,認為人格形成是按宿命論的心理性發展階段進行的,把人格結構看成由原始欲望派生而來。這些都未能得到充分證實。
人格學習理論 認為學習是人格形成的決定因素。目前社會學習的作用在人格形成上尤其受到重視。個人和環境彼此影響,每個人的人格特點是個人和情境變量持續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學習經驗的差異就是個別差異的原因。
A.
學習理論沒能解釋各種習得行為是怎樣整合的,對形成連續一致的人格沒有給出一個清楚的概念。學習理論過分強調情境因素對行為的重要性,忽略了個人差異,也否定了人格的相對穩定性。
現象學人格理論 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重視個人的過去以解釋人格,特質理論強調現今的行為趨向和特點。現象學觀點則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的當前和未來,常被稱為健全人格或成長心理學。這種理論由某些心理學觀點結合而成,如羅杰斯強調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馬斯洛的人的自我實現觀點等。雖然他們各有自己的特點,但都圍繞一個一般性主題,即主觀經驗。他們都強調個人是如何知覺和解釋事物的,都重視個體對世界的獨有的觀點。
現象學觀點致力于解決健全人格的實質問題,企圖提出心理發展和完善的措施。盡管他們所主張的方面不盡相同,但都看到潛在于人的東西比人現在所具有的更多、更好。人不是外界刺激、生物本能和社會沖突的犧牲品。這些力量對人來說不是必然的。人的動機是向上的,自我具有發展、豐碩、成全的趨向。對人來說擺脫情緒性障礙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精神病和神經癥還不能視為正常人格。
這一理論不否認人的主觀方面,并對人抱樂觀態度,這些都是可取的。但是他們提出的許多概念(如自我實現)則難以證實,過分夸大主觀經驗,把它說成為第一性的則違背了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實際。一個人理解和解釋事件的方式對了解人格是重要的,但對人格的科學研究還必須考察許多外界因素和條件,它們對這個人自我觀念的形成、潛在性的實現都有極大影響。一味強調人格完善依賴于動機的滿足和實現趨向,就會抹煞人格實現和發展中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
分類
人格有生理類型和心理類型兩類。生理類型分類如古希臘體液的氣質分類、中國古代陰陽25人分類、E.克雷奇默的體型分類等。心理類型分類如榮格把人分為外傾和內傾兩類;E.施普蘭格爾把人格分為理論、經濟、藝術、社會、政治、宗教6型。這些是根據人的思想、情感、感覺、意志等特點來劃分的。
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論分類
①特質理論把人格當作許多個別特點的組合。認為對一個人的描述如能確實代表此人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特點,它也預示在另外的場合下他將會怎樣表現。這種行為的一致性和傾向性可概括為某人的人格結構,即特質,它是人格最基本的測量單元,也是行為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②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創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只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淺層的經驗部分;無意識是深層的、更重要的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主導和決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動力組織,其能量的來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欲的發展階段也就是人格的發展階段。任何階段的發展阻止或停滯都會對個體的人格產生持續的后效。弗洛伊德過分強調人格的本能和生物方面,受到其他新精神分析論者的批評和修正。他們強調社會及文化因素的決定性影響,被稱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歷史學派”。③現象學人格理論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的當前和未來。如C.羅杰斯強調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馬斯洛的人的自我實現觀點等。他們都強調個人是如何
知覺和解釋事物的,都重視個體對世界的獨有的觀點。
[2] 測量
人格
測量是我們理解人格結構、人格差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時從教育實踐來看也是教師認識學生、了解學生以及了解、反省自身的一種手段和方法。
自陳法通常以被試填寫問卷,通過被試對問卷題目的回答來判斷其人格特征。目前世界上普遍認可和影響最廣的人格自陳測驗主要有: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簡稱MMPI)、卡特爾16人格因素問卷(簡稱
16PF)、艾森克人格間卷(簡稱EPQ)。
[1] 投射法是以一些意義模棱兩可的圖形或墨跡為刺激,讓被試自由地對刺激進行反應,測量者根據這些反應來分析被試的人格特征。目前在國際上影響最廣的兩種投射側驗是:
羅夏克墨跡測驗(簡稱RIT)和
主題統覺測驗(簡稱TAT)。
[1] 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即NEO人格量表,是建立在
大五人格理論的基礎之上,由美國心理學家科斯塔Costa和麥克雷McCrae在1987年編制成,后來經過兩次修訂;該測驗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學家張建新教授修訂;該測驗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學家張建新教授修訂;屬于人格理論中特質流派的人格測試工具。它很少用于職業規劃,主要用于人力資管理,原因下面會提到。
自人們使用語言以來,就一直用它來描述人格。早期的特質人格理論家高爾頓?奧爾波特,就列舉了英語中可以用來描述人的四千多個形容詞,但他無法從這些詞中提煉出關鍵的人格特質。后來心理學家卡特爾,因之前有緣與數學家斯皮爾曼共事,掌握了當時先進的統計方法——因素分析,將其用于人格研究,從人類的行為表現中,抽取出16種根源特質,即卡特爾16人格特質。
隨著統計技術的進步和計算機在數據處理中的應用,研究者們在對人格進行因素分析時,有了驚人的并且相當一致的發現。一些不同的研究群體從許多不同的人格資料中不斷地發現關于五個人格維度的證據。這五個因素在大量不同方法的研究中都是那么突出,以致研究者們稱之為“大五”,它們就是:外向性、宜人性、
盡責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
外向性:它一端是極端外向,另一端是極端內向。外向者愛交際,表現得精力充沛、樂觀、友好和自信;內向者的這些表現則不突出,但這并不等于說他們就是自我中心的和缺乏精力的,他們偏向于含蓄、自主與穩健。
宜人性:得高分的人樂于助人、可靠、富有同情;而得分低的人多抱敵意,為人多疑。前者注重合作而不是競爭;后者喜歡為了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爭斗。
盡責性:指我們如何自律、控制自已。處于維度高端的人做事有計劃,有條理,并能持之以恒;居于低端的人馬虎大意,容易見異思遷,不可靠。
情緒穩定性:得高分者比得低分者更容易因為日常生活的壓力而感到心煩意亂。得低分者多表現自我調適良好,不易于出現極端反應。
開放性:指對經驗持開放、探求態度,而不僅僅是一種人際意義上的開放。得分高者不墨守成規、獨立思考;得分低者多數比較傳統,喜歡熟悉的事物多過喜歡新事物。
大五人格的構建基礎,包涵了有關品格的詞匯或行為表現,由大五人格量表測試出來的結果就有好壞之分。從它的各個因素的描述也很明顯地看出來。
假設要你和另一個人合作,你有兩個候選人可以選擇,一個是好交際、對人友好、工作認真、情緒穩定、人又聰明的A先生,另一個是性格內向、對人不友好、缺乏責任感、情緒反復無常、人變愚鈍的B先生,你會選擇哪一個人呢?答案不言而喻。事實上,很多企業主認為盡責性高的人是優秀的雇員,更傾向于錄用這一類的求職者。
與所有特質人格理論一樣,大五人格也不查明人類的行為機制;它更多地描述人格和預測行為,而不能解釋人們為什么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不清楚事物的來由,要預測它的走向是比較難得,即使進行了預測,準確性也偏低。不理解自己為什么是這樣的人格,我們也很難在職業中有效地揚長避短。
基于以上的原因,大五人格量表很少用于職業生涯規劃管理。
在測試中,大五人格量表要探測到人的品格層面,這是心理上更深層領域,既難測量,又容易受到測試者偽裝和反應傾向的影響。如果測試者能清晰地認識自己,誠實地在測試中作答,那么,可以將測試結果作為人格的量化結果,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