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農地規模、專業化水平、機械化水平3個方面比較了中國、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狀況, 探討了中國農業規模化經營滯后的原因, 并提出相應對策。
2012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關注“三農”問題, 強調在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的同時, 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是中國農業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國內一些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已形成比較豐富的成果。戴孝悌和陳紅英從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價值鏈多個維度總結了美國農業產業的發展經驗[1];唐勝軍等總結了美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 認為高效的規模經營、發達的產業化體系和完善的支撐體系是美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2,3];張妮妮和徐衛軍分析了美國農場存在的問題和原因[4];劉志楊對美國農業專業化的成因進行了深入研究, 指出區域化的農業布局、行業的嚴格分工和生產環節的專業化分解大大提高了美國農業的產出率和經濟效益[5];劉鳳芹以東北農村為例, 研究中國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前提條件、經營規模、經營效果, 探討適合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6];王琦認為中國農業規模化經營應在土地規模化和經營規模化兩個層面展開, 并需要處理好規模化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之間的關系[7];黃延延從農場經營規模與農業生產效率、農地配置狀態的關系出發, 提出了一條在自由農地市場基礎上帶有激勵性、誘導性、強制性的發展路徑[8]。這些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通過對中外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的比較, 更能發現中國農業規模化的問題和不足, 從而揚長避短, 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農業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規模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農業規模化水平較高的國家, 基本都呈現農業人口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多的特點。2011年美國人口3.11億, 農業人口只有600萬左右, 全國耕地面積1.98億hm2, 人均耕地面積0.66hm2, 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3倍, 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更是達到33hm2。
家庭農場是美國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 1935年美國有700多萬個農場, 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業新技術的應用, 農場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大幅提高, 農場數量逐漸減少, 規模逐步擴大。目前美國農場總數在200萬個左右, 平均規模已經達到200hm2, 大型農場的規模1 600hm2左右。規模化經營提高了農場的經濟效益, 從農業產值來看, 年產值在5萬美元以下的農場占總數的74.1%, 農業產值只占9.5%;年產值在5萬~25萬美元的農場占總數的20%, 農業產值只占31.3%;年產值在25萬美元以上的大型農場雖然只占總數的5.9%, 農業產值卻高達59.2%[3]。通過土地集中, 美國農場具有規模擴大化、經營商業化和國際化、生產區域化和專業化、管理信息化和工廠化、資本集中化、技術密集化、產加銷一體化等特點。
日本也非常重視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隨著日本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減少, 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 農村出現了勞動力短缺、老齡化、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土地拋荒等現象。為了應對這種變化, 日本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 支持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1992年制定的《新的糧食、農業、農村政策的方向》中首次將這類組織定義為“組織經營體”, 1999年制定了新的《農業基本法》, 2003年出臺了《大米政策改革基本綱要》, 2007年實施了《跨產品經營安定政策》, 這一系列法規促進了日本農業合作組織的有序發展。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資料, 日本的農業合作組織中, 耕地面積在5~10hm2的占總數的16%, 10~20hm2的占27.9%, 20~30hm2的占18%。在北海道, 土地經營的規模更大, 擁有50~100hm2的農業合作組織的比重達到20%, 100~200hm2的達到25.8%, 300hm2以上的達到13.4%[9]。在日本土地資源稀少的背景下, 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 是日本農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英國國土面積不大, 但農場經營規模在歐盟各國中名列前茅。英國耕地面積為608萬hm2, 占國土面積的1/4, 人均耕地達到0.1hm2。每個英國農場平均擁有29hm2的土地, 而歐盟其他國家平均的農場面積僅為7hm2。
與上述各國相比, 中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現狀并不理想。中國農業人口眾多, 2010年農業人口為83 449萬人, 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60% (表1) , 而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的農業人口很少, 在就業人口中的比例很低 (圖1) 。2010年中國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為160 675khm2, 農業人口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不足0.24hm2, 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結果,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3hm2, 遠低于美國、英國、加拿大, 與人多地少的日本處于接近水平 (圖2) 。
從表1和圖1、圖2可以看出, 中國和發達國家在農業規模化經營方面的差距明顯。由于中國農業人口眾多, 農業人口占就業人口的比重過大, 人均耕地面積小, 因此一家一戶的家庭式經營成為中國農業生產的主導模式, 影響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開展, 難以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
美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 市場競爭激烈, 因此專業化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專業化的農業服務公司能夠提高生產效率, 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美國有3億人口, 農業人口只有200萬, 從事與農業相關活動的人口共有600萬, 卻是世界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國。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國農業生產的高度專業化, 美國有許多高度集成化和專業化的農業服務公司, 幾乎包攬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 到產中的耕地、播種、施肥、滅蟲、除草、收割, 再到產后的篩選、包裝、運輸和加工, 以及全程的信息、技術支持, 都有專業化的農業服務公司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而美國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也有效地降低了農業服務公司的成本, 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效益。
圖1 2005—2009年中日英美加的農業人口比重對比
圖2 2005—2009年中日英美加的人均耕地面積對比
英國的農業專業化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70年代末期, 英國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占經濟活動總人口的2.7%, 對GDP的貢獻率達到2.3%, 生產出本國所需農產品的71%。聯合國的數據顯示, 2009年英國農業人口只占就業人口總數的0.8%, 但卻有非常高的生產力, 能夠提供本國需求的55%以上的糧食[10]。
相比之下, 中國農業的專業化發展滯后。目前中國專業化的農業綜合服務機構還很少, 絕大多數農戶各自為政, 自主經營。受到經營規模的制約, 大型農業專業服務公司不能產生高效益, 大型的耕作機械、農藥噴灑機械、收割機械等在中國狹小的農田無法運作, 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農業專業化生產體系的形成。
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為使用大型農業機械提供了空間。美國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占國土面積的55%, 有利于農業的機械化耕作和規模化經營。美國擁有農用拖拉機439萬臺, 脫粒機34.7萬臺, 耕地拖拉機的平均使用量為每千公頃25.8臺, 收割機的平均使用量為每千公頃2.0臺。美國家庭農場的平均從業人口為1.5人, 大型農場也不過2~3人, 農業生產環節幾乎全部由專業化的農業服務公司完成, 農場經營者只承擔組織、協調和維護的責任。
日本擁有農用拖拉機187.7萬臺, 收割機95.7萬臺, 拖拉機的平均使用量為每千公頃433.9臺, 收割機的平均使用量為每千公頃221.1臺。英國擁有拖拉機44.3萬臺, 收割機4.0萬臺, 各自的平均使用量分別為每千公頃72.8臺和6.6臺。
根據統計資料, 中國擁有各種農用拖拉機約401萬臺, 耕地拖拉機的平均使用量為每千公頃18.9臺, 收割機的平均使用量為每千公頃5.8臺, 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 (圖3) 。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不僅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還能大幅降低化肥使用量, 減少環境污染。美國耕地的平均化肥施用量為每千公頃117.1t, 而中國達到每千公頃484.1t, 是美國的4.13倍;美國糧食單產達到7.23t/hm2, 而中國糧食單產只有5.46t/hm2, 在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環境保護方面都落后于美國。
與城市相比,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相當脆弱, 養老、醫療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保障不足, 農村養老金標準偏低, 合作醫療覆蓋面狹窄。因此, 農民將承包的土地作為保障自身生活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不會輕易放棄對土地的經營權。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得許多農民工失業返鄉, 依靠土地維持生活, 強化了土地在農民心目中的重要性。而且有研究表明, 由于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下, 農民通過出讓土地獲得的保障不及經營土地的收益。因此應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徹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才能調動農民參與農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的積極性。近年來,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家財政實力的增強, 已經具備了建立覆蓋所有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 中央財政要提高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 制定科學可行的適用于本地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進一步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力度, 提高農民養老、醫療的保障標準。同時, 可以吸納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形成多元化、多主體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渠道。
圖3 2005—2009年中日英美加的拖拉機平均使用量
數據來源: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和FAO數據庫。
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解決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中國目前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超過2億人, 只有安置好這一龐大的群體, 使其脫離土地, 才能實現農村土地的合理流轉。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很低, 美國農業人口只占2%, 韓國占7%, 而中國約有60%的農業人口, 轉移到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還遠遠不夠。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城市新增大量就業人口, 數百萬大學畢業生的涌入, 更是加劇了就業壓力。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 就業問題始終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難題, 而要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 就必須大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中國應采取更加寬松的經濟發展政策, 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更多行業, 從而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 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 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 通過免費的知識和技術培訓, 讓更多農村勞動力提高文化水平, 掌握先進技能, 增強就業能力。此外, 政府應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 讓進入城市的農業人口享受和城鎮居民同樣的福利, 從而吸引更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 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順利開展。
當前, 中國部分農村地區通過農業合作社的方式, 在農民自愿加入、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土地的有序流轉, 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全國范圍內統一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法律法規體系尚沒有完全形成。從國外經驗來看, 自發式的農地流轉很難將土地集中起來, 但如果以行政力量強制性推進土地集中, 又可能違背農民的意愿, 損害其合法權益。因此, 法國、德國、日本等國都采用法律來引導農戶自愿流轉農地。日本于1970年大幅修改《農地法》, 為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 專門設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協共同組成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農地管理公司, 協助農業生產單位從農戶處獲得農地, 政府對農業生產單位和農戶雙方均提供資金補助。1980年日本又頒布《農地利用增進法》, 積極推行農地委托經營, 在農協的協調下, 農業生產單位接受農戶的委托, 將土地集中, 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中國地域遼闊, 耕地資源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多種類型, 因此, 必須建立適應中國各地不同特點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法律體系。國家相關部門應根據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 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關于農業規模經營的法律法規。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 土地經營規模并非越大越好, 中國農村地域廣闊, 何種程度的土地經營規模才為適度, 難有普適性的量化標準。因此, 中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法律法規應該考慮各地在資源稟賦、農業經營環境、生產力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各地區再結合當地單位面積土地的成本投入和產出狀況, 合理確定適應本地區農業發展的土地適度規模的指導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