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其 成
國學養生第一人
當代四大國學領軍人物之一
著名國學專家,養生專家,文人書法家,國學修心倡導者,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醫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舜華之長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后。
曾主編我國第一部《易學大辭典》、第一部《易學應用大百科》、第一部國家級研究生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和《中華傳統文化概論》。
內 容 摘 要
大家好!我是張其成。現在我們就一起走入《黃帝內經》,我想用三講的時間簡要介紹一下《黃帝內經》這本書,然后就一篇一篇地解開它的奧秘。
這一講先介紹一下《黃帝內經》究竟是本什么書。我在發刊詞里面已經說了,它既是一本醫學書,但又不能簡單看成就是一部醫學書。我想用三個“第一”、兩把“鑰匙”來作一下概括。具體就是:《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是第一部養生學的寶典,是第一部生命的百科全書。這是我在2008年出版的《黃帝內經養生大道》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下面我就簡單做一下說明。
1、《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其實《黃帝內經》并不是最早的醫書,因為在它以前就已經有醫書了,比如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14種醫書,2013年成都老官山出土的9種醫書,這些都比《黃帝內經》早。
但這些書都是講治法和藥方的,還沒有形成一個醫學的學術體系,中醫作為一個學術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是中醫理論體系也就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排在中醫四大經典的首位。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幾千年來護佑著我們中華兒女戰勝疾病、災難,一直綿延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
2、《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學的寶典。當然它也并不是最早講養生的,在它以前的先秦諸子百家中就有很多養生的論述,比如孔子提出“仁者壽,智者樂”“食不語寢不言”,還有“八不食”的飲食方法;老子提出“長生久視”“滌除玄覽”“致虛守靜”的養生之道。但這些都還不夠系統。
《黃帝內經》是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養生理論與方法。《黃帝內經》了不起的地方是不僅講了怎樣治病,而且講了怎樣不得病,這就是——“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在沒有得病的時候就預防它,最終能夠不得病,“治未病”不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而且還有具體的原則和方法。如果能做到“治未病”,那么我們就可以在不吃藥的情況下,輕輕松松活到100歲。《黃帝內經》第一次全方位地提出了養生攻略,直擊當代人的養生痛點。
3、《黃帝內經》是第一部生命的百科全書。千萬不要把《黃帝內經》簡單看成是一部醫學書。其實它里面除了醫學外,還有天文學、地理學、歷法學、音律學、物候學、氣象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是一部百科全書。你可能會問“怎么這么龐雜啊?難道沒有一個中心嗎?”
不錯,雖然內容很龐雜,但雜而不亂,多而不散,它有一個中心,那就是“生命”,它不是為了講天文而講天文,也不是為了講地理而講地理,而是為了講人的生命,它是一部圍繞“生命”而展開的百科全書,是一部教人快快樂樂不得病的人生大百科!
關于《黃帝內經》的價值和文化地位,我還要用兩把“鑰匙”進一步來說明一下:
第一、《黃帝內經》是解開生命密碼的鑰匙。
世界上有一樣東西是最公平也是最不公平的,是所有人最珍惜也是最不珍惜的,那就是人的生命!生命對所有人來說只有一次,無論貧富、貴賤、美丑,所有人這輩子只有一次生命,多么公平!可是有的人生命的質量很高,有的人很低;有的人生命的長度很長,有的人很短;你看這又是多么不公平!所有的人都覺得生命最重要、最珍貴;可是一忙起來,第一個忘掉的就是生命,好像什么東西都比生命重要。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對待生命?應該怎樣提高生命的質量、延長生命的數量呢?《黃帝內經》為我們提供了一把解開生命密碼的鑰匙。生命是復雜而神秘的,有了這把鑰匙你會覺得生命原本并不復雜、也不神秘。這把鑰匙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氣-陰陽-五行”!
《黃帝內經》用“氣-陰陽五行”建構了人的生命系統,將復雜的生命簡單化、功能化,人體那么復雜的結構就分為“五臟”這五大功能系統。實踐證明,“氣-陰陽-五行”是天人合一的功能結構模型,這個模型將人體的生理、病理、與天文、地理有序地聯系在一起,遵循這個模型,掌握了這把鑰匙,生命就得以修復,得以健康、長壽,我們就可以做一個“平人”,一個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正常人!
第二、《黃帝內經》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中醫學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中醫文化一直傳承到今天,仍然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最落地、與現代人的生命生活最為接近的文化形態,我們現代很多國人已經不了解《易經》,不了解儒釋道,但中醫總聽說過或者一輩子總會去看中醫吧?如果了解了你中醫實際上就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醫的價值觀就是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中醫的命運就是中華文化的命運。所以用中醫這把鑰匙就可以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大門!
那么這把鑰匙是什么呢?就是中醫神奇技術背后的文化,就是中醫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當然是《黃帝內經》奠定的。《黃帝內經》最好繼承了由《易經》開創的“陰陽中和、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中和”正是中華文化的本質,正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釋道都講“中和”,儒家叫“中庸”、“仁和”;道家叫“中道”、“柔和”;佛家叫“中觀”、“圓和”。
只是從“陰陽”角度看,儒家偏于陽,道家偏于陰。儒家崇尚陽剛精神,自強不息、剛健堅毅、奮發有為;道家崇尚陰柔精神,厚德載物、柔弱虛靜、自然無為。而《黃帝內經》開創的中醫則主張陰陽不能偏頗。現在有人攻擊我們中醫,說中醫除了“陰陽”什么都沒有,說一個人為什么有病?叫“陰陽失調”;怎么治病?“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呢?叫“陰陽調和”了。太簡單、太原始了!我說:對了!因為越簡單、越原始的東西往往越接近事物的本質!
所以掌握《黃帝內經》這把鑰匙打開了中華文明寶庫,你不僅會看到《易經》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還會看到先秦儒家、道家還有其他各家的思想精髓,你會發現中華文明原來是這么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