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很高興和諸位朋友來分享歷史上這個獨一無二的杰出的女皇帝——武則天。 我為什么說很高興呢,因為咱們古代先哲——孟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生有三樂。第一樂是父母俱在,兄弟無故(家里人都挺好的);第二樂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自己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他認為有人作為他的聽眾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我也覺著有人做我的聽眾是很快樂的事情。
今天我們接到的其實是一個命題作文,題目就是《戲說武則天——逆境成功之道》。我想在座諸位都是成功人士,對于怎么樣成功都有很深的體會。毫無疑義,武則天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成功人士,而且她的成功程度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為什么呢?因為她的獨特性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武則天的獨特性就在于她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空前絕后。
以前有人跟我提出過,你這樣講是不對的,可以說她是前無古人,但不會說她后無來者啊。你怎么能夠預測到我們日后不會出現一個女性的國家領導人呢?我說我相信中國以后的某一天肯定能夠出現女性的國家領導人,但是這個女性的國家領導人已經不是皇帝了,帝制時代已經在辛亥革命以后永遠的結束了。這是我們近代一個非常偉大的進步。所以說這個時代結束了,不可能有皇帝出現了,也就不可能有女皇帝出現了。因此,她的獨一無二是沒有人能否認的。
有人問武則天一生之中有多久身處逆境之中?我個人認為,武則天一生之中一直處于逆境之中。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武則天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當時的文化傳統所不能理解和不能認可的,她一直在和這樣的一種文化傳統做斗爭。從主流文化上來講,她一直身處逆境,可身處逆境并沒有妨礙她最后取得成功建立了她夢寐已求的武周王朝,穩定統治了十五年,最后由兒子繼承了王位。雖然說她的武周政權結束了,但是兒子們繼續保留了她的尊號。從政變到去世這段時間里,她的兒子仍然認可她為一個皇帝,稱她為“則天大圣皇帝”,以后她的子孫在唐朝進行統治的時候都一直把她視為唐朝的君主之一。比方說,唐朝的皇帝講到幾圣開疆,從來沒有漏掉過武則天。所以說她確實是一個成功的人,也確實是身處逆境的人。那么成功和逆境之間的關系在哪里呢?或者說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在逆境當中怎樣能取得成功呢?這是在今天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今天我們講幾個點,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段她的逆境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如果說這個處境她不能改變的話,以后她的一切成功就無從談起。我們挑幾個逆境來和大家研討一下她是怎么走出這樣的逆境。
我今天講武則天所處的5大逆境。
第一大逆境是她在感業寺當尼姑的時候。
當她十四歲的時候進入了李唐的皇宮,給唐太宗李世民當才人,這是一個中等品級的妃嬪。當時她十四歲,在才人的位置上干了十三年,李世民去世以后她面臨著一個很可怕的處境。按照當時的傳統,一個皇帝去世了,他的妃嬪沒有子女又沒有什么其它的才能留在宮里服務的話,她的命運就應該被遣送到尼姑庵或者道觀去為先帝追服。這是一個很可怕的處境,這都是未亡人的境界。所謂未亡人就是人還活著,但生命已經沒有意義了,你的一生余下來的時候只能干一件事那就是等死,這是一個非??膳碌奶幘?。可怕到什么程度呢?唐朝人曾有一首詩“從來宮女皆相嫉,聞到瑤宮總淚垂”,意思是說宮里都是有競爭關系的,她們彼此是相互嫉妒的,但是聽說某一位宮女被送到道觀里去當女道士,她們又都為這位宮女灑下同情的淚,因為這個人再也沒有什么希望了。對于武則天來講,這是一個非??膳碌木辰纾驗榇蠖鄶等说搅诉@個境界就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了。所以我把這個作為武則天面對的第一個逆境應該是非常合適的。對面這個逆境武則天是怎樣處理的呢?咱們也知道,武則天根本就沒有在這個尼姑庵了此一生,她很快又回到了大唐的宮廷之中。不過這次回宮,她的丈夫已經變成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李治了。李治比武則天小,是一位青年皇帝。如果說武則天沒有實現從尼姑庵到宮廷這個跨越的話,她以后當皇后、天后乃至當皇帝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應該肯定她從尼姑到后宮身份的轉變是成功的。這個成功是怎么實現的呢?
她實現成功至少有四個經驗是值得我們留意和學習的。
第一,永遠不放棄希望。這也是我們總結武則天一生都要提到的一句話。只要還活著,就沒有什么不可改變的事情。因為大多數人倫落到她那種境地可能都非常的悲觀,對生活失去信心。但是武則天不相信,不相信就產生了動力,這是我們要總結的第一句話。
第二,未雨綢繆。人要在事先替自己多想幾步。武則天什么時候替自己想到了這步呢?在唐太宗還沒有死的時候就替自己想到這步了。在當時唐太宗晚年的時候,武則天已經在后宮混了十年左右了,她的地位沒有得到任何提升,而且能看出來以后也沒有機會了。這個時候,她開始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她開始努力接近當時的太子——李治,也就是后來的大唐高宗皇帝。這段感情可以說是日后武則天能夠從感業寺回歸大唐后宮的關鍵因素。
第三,適合自己的突破口。雖然說武則天和唐高宗之前有過一段感情,但怎樣才能維持和加深、加固這段感情,讓皇帝重新把她納入后宮呢?這一定是她要考慮的問題,她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武則天在尼姑庵里不停地給李治寫詩,寫情書。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樣可以吸引唐高宗。唐高宗是一個有文學愛好和文學天賦的人,如果用詩來打動他的話,可能比其它的手段更加有效。所以你一定要看到能挽救你出局的人有什么愛好,你可能在什么地方和他有共同點,武則天就運用唐高宗愛好文學這點去打動、吸引他,維系對自己的這段感情。
第四,果斷的抓住機會。武則天抓住了李治受她情詩的打動重新去感業寺看望她,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個機會稍縱既失,而且給人很大的壓力。為什么呢?因為李治是皇帝,去感業寺給先皇忌日行香,武則天作為一個尼姑能不能有一個好的表現來把事情往前進一步的推動。如果一招不順的話,滿盤皆輸,這個時候就要看一個人的判斷力,是否能夠果斷地處理一些事情。李治到了感業寺,武則天沒有猶豫,上去拉住他的手然后流下滾滾熱淚。實際上這樣的一個行為把他們以前初步建立的感情和當時加深的感情到這兒有了一個收場,對于李治形成一個強烈的刺激,李治也就是在這個刺激的基礎上表明了態度——不放棄武則天,重新納入后宮。于是她在這些行為的基礎上重新得到了進入后宮的入場券,找到了日后飛黃騰達的新起點,所以武則天這幾步路走對了。
第二大逆境是在廢王立武階段。
武則天進入高宗后宮是從基層一個沒有品級名份的普通宮娥開始做起的,但是后來她憑借自己的手段和魅力火箭式上升,上升到昭儀的位置。在昭儀的位置上她又生下長子李宏,這個時候她開始有新的方向——沖擊皇后之位,但她遇到的阻力是相當大的。這些阻力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當時的皇后沒死。因為在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在身份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二是皇后沒有什么能夠讓人公開指責的過錯。其三就是自身的優勢不大,優勢和劣勢分跟誰比。當時她想沖擊王皇后的位置,那我們就拿王皇后和她比較。王皇后是何許人也?她是太原王氏之女,是當時的世家大族。隋唐是一個身份制社會,非常講究門第,太原王氏是當時全國第一高門,而武則天是陜西汶水的小姓,所以沒法跟人家的出身相比。從年齡和相貌上武則天也不能和王皇后所相比的。王皇后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先帝所娶,明媒正娶。武則天在這方面就沒有優勢而言,她是先帝的才人,這在當時是要冒亂倫的風險。武則天還面臨了一個大問題,王皇后的支持者勢力非常大,她的舅舅是當朝的宰相,而武則天當時還不知道誰會支持她。以武則天當時的狀況來沖擊后位,可以說也是一種逆境。但她還是做到了,成功的扳倒了王皇后,同時也把支持皇后的那些官壟貴族一網打盡,當上了李治的新皇后,并且以此為起點最終當上皇帝。當皇帝是她成功的關鍵一步。這次成功她是怎么取得的呢?第一個因素就是“分清敵我友,重視中間派”。武則天當時最大的敵人就是官壟貴族出身的元老們,因為他們在左右著朝政,他們的意見對皇帝影響很大,對選皇后是至關重要的。那武則天的我方都有誰呢?當時她覺著并沒有明確的人站在她那邊,除了唐高宗李治。最大的問題是“友”在哪兒?“友”就是那些中間派,那些兩頭都不幫的人。而武則天在爭取這些中間派的時候,爭取到了誰呢?她爭取到了徐茂公李績的支持,徐茂公是山東豪杰的代表,是當時打下李唐王朝不可忽視的力量之一。這一派為什么會成為中間派呢?因為武則天的敵對派是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官壟貴族,官壟貴族和山東豪杰是兩種勢力,是兩個不同極端的代表。武則天非常重視這股力量的人數、言論及各方面的優勢,把他們爭取過來以后,雙方的力量對比就發生了變化。第二個因素是“ 尋找和主要領導人之間的共同利益”。當時的最高政權領導人是李治,如果武則天能夠把他拉為盟友這就是一支最為強大的力量。武則天是怎樣把他拉為盟友的呢?感情僅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大帝國的當家人他要考慮自身的利益。李治當時有那些利益有維護呢?皇權是首要的,他需要足夠大的權力。但當時權力被出身于官壟貴族的元老重臣們壓制住了,這是讓他非常難以釋懷的一件事。如果他的利益要伸張也是必須要清除這些人的勢力,武則天在這個時候敏銳的抓住了這個動向,把他們兩個的利益攪合在一起。在這種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兩人從親密愛人變成了親密愛人+親密戰友,這樣的聯盟就非常牢固了。對于皇帝來講,僅僅是感情聯盟可能最不可靠,但是有了利益的聯盟這個事情就要發生改變了。第三個因素是“小人物,大力量”。武則天的有些朋友,按當時唐朝的觀念是一些不太地道的人、小人,不僅僅在道德上受到指摘,在實際工作能力上、出身背景上是處在較低級的層面。這些小人物的品級特別低,但這些人擁有著強大的力量。他們擁有什么力量呢?他們是最沒有顧及的敢于投身于戰斗的那種人。因為大人物根基比較深,考慮的問題比較多,當遇到問題的時候畏首畏尾。而這些小人物沒有那么多的負擔,失去對他們來說并不意味著什么,所以說他們是最能放開手腳去做事情的,而且這些人在當時還代表著一種社會力量——一般官僚,沒有出身背景的官僚。在元老重臣把持朝政的局面下,他們心中有欲望但得不到機會,無從出頭。他們需要社會有一種改變,需要一種動蕩,這種動蕩才能讓他們上升,恰恰武則天也需要這種動蕩,所以她剛開始網羅的都是這些小人物,但就是這些人最后被證實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些人物,在扳倒元老重臣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第四個因素是“堅持長期戰斗”。武則天的這場“廢王立武”戰爭什么時候能結束呢?真正結束的日子是4至5年之后,從唐高宗顯慶四年底到顯慶五年初,是以長孫無忌最終倒臺為標志才算是它的結束。這里面有一個把握時局的韜略,如果當時武則天覺著自己的目的達到了,也許她的位置就沒有以后那么牢固,如果她真的想把這個位置坐穩就必須做三件事。第一,改立太子;第二,除掉已經廢黜的王皇后和蕭淑妃;第三,徹底擊跨長孫無忌集團。只有這三件事都完成了,她的皇后位置才能高枕無優。什么叫逆境成功之道?不要被眼前的勝利所迷惑,堅持追求長久的利益,韌的戰斗才可能保住成功。
第三大逆境是“上官儀事件”。
武則天在顯慶五年之后,唐高宗生病了,她得到了協理朝政的機會,權力是一個受人矚目的東西,很多人都在追求,一旦權力被分割大多數都會覺得非常非常的難受,唐高宗也是一樣,皇帝的權力尤其是不容分割的。雖然唐高宗讓武則天和他一起享有朝政,但發現武則天的勢力在培養、增長的時候,他也感到了一種畏懼、討厭,最后這些情緒轉化為強烈的不滿。唐高宗對于武則天干擾朝政表現出不滿,但他的性格過于優柔寡斷,所以只好請教他的軍師也是當時的宰相——上官儀。李治告訴上官儀“皇后現在干擾朝政,我受不了,你說該怎么辦?”當問完這個問題后,上官儀不假思索的說出這樣的話“不如廢掉吧!”這是一個我們從常理上都不能接受的說法,為什么呢?現在的人情世故告訴我們,當人家夫妻倆吵架的時候,作為一個外人要勸合不勸散。但上官儀違反了常理出牌,他勸散,勸皇帝把皇后廢掉,這就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李治是皇帝,他有決定權;上官儀是宰相,他有行政權。如果他倆一拍即合的話,廢掉武則天的決策完全可以做出并執行。如果這樣的話,武則天后半生的功業就無從談起了。但這次武則天不僅成功渡過逆境,而且權力還有一次實質性的提升。就在上官儀事件之后,武則天開始和唐高宗合稱“二圣”,“二圣”的意思就是二個圣人。唐朝把皇帝叫“圣人”,那么可以想象她的勢力提升到什么樣的程度。但這次渡過逆境武則天第一是要先反思自己。當一個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考慮自己之前做錯什么以至于落入現在這種逆境。武則天也要先反思這個事情是怎么引起的。她在反思的時候能得了一個教訓,就是一定要做好溝通工作。她和唐高宗本來就是一對恩愛夫妻,她的權力是唐高宗賦予的,她參政是通過唐高宗點頭認可的,為什么點頭認可的權力到最后變成了唐高宗對她不滿的關鍵因素呢?是因為武則天做事過于沖撞,過于考慮自己的感受而沒有考慮領導的感受。還有要反思的是這個事情為什么會發生?為什么會導致皇帝對她不滿意的這么一個嚴重事件?她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是皇帝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和大臣單獨接觸,而這種接觸是把她排斥在外的,如果在這個時候皇帝和大臣之間的溝通工作做好了,而她卻沒有做好,就可能要吃虧的。有問題才能有解決的方案,所以她一直堅持要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就是為了排除這樣一個可能——皇帝和大臣單獨議事的可能。第二是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這個事情的時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上官儀的這個事情上反應的特別突出。因為當時是皇帝和宰相私下溝通要廢掉武則天,并讓上官儀起草誥書。當時武則天的行動特別迅速,在第一時間,在誥書還沒有變成一份真正有意義的委任狀時做出了反應,這得益于她發達的情報系統。當她得知這個情況后立即趕到現場,和唐高宗談起了心。先談起了她的過錯,作自我檢討,然后再談自己的貢獻。在小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情況下,唐高宗被她說服了,回心轉意了,武則天轉瞬間扭轉了局式。第三是在充分分析情況的基礎上變不利為有利。因為這件事情對武則天不利,在察覺不利之后做出反應之后該怎么辦?有很多人會畏縮,但武則天在充分分析情況的基礎上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在這件事情之后不久就向唐高宗提出了要求,要求她和唐高宗同時上朝、退朝,并得到了唐高宗的同意。
第四大逆境是“徐敬業叛亂和裴炎逼宮”。
這是一個從未遇到和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武則天一輩子沒有打過仗,和唐太宗不一樣,她從來沒親臨過和指揮過戰爭。除敬業是前面提到的徐茂公之孫,自身具有巨大的出身優勢,并帶領著十幾萬兵馬在全國最為富庶的地方(揚州)兵變,對于武則天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可就在這個挑戰發生的時候,宮里頭偏偏又出事了。當時朝廷的一個權臣——裴炎,趁徐敬業叛亂逼武則天還權??梢钥闯鰪闹醒氲降胤?,從文官到武將都對武則天的專權提出了挑戰,這對武則天來說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困境。如果這兩件事情成功了,不但武則天當不了皇帝,包括當時的唐朝何去何從也成為一個問題。因為當時徐敬業的態度就是南北分割、劃江而制,如果這個舉動成功的話,南北朝將重現。這會對中國以后的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武則天這次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呢?有以下幾個具體的做法。第一個做法“處亂不驚”。逆境有大有小,每個人面臨的困難有很多種,我們不可能預先去判斷,但可以做到無論遇到什么情況不慌亂,武則天當時對這起突發事件就顯得相當平靜。這個平靜有一個例子最有代表性了。就是當人們把那篇箸名的由駱賓王起草的“襲文”交給武則天看的時候,當她閱讀到“一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等一些警句的時候,武則天放下襲文看著宰相說“宰相安得詩此人”(這個人為什么要造反呢?是因為你們宰相失職啊,你們沒有發現這樣的人才,反而讓敵方得到)。這是一個非常有風度的表現,通過自我的批評,取得了巨大的安定人心的作用。第二個做法“分清主次”。武則天當時的這個逆境非常復雜,面臨著兩種困境,分別是地方有人起兵造反和朝廷里有人逼宮奪權。那這兩個矛盾那個是主那個是次呢?當時有人提出不應該殺權臣,應該冷處理裴炎逼宮事件,主要先解決叛亂問題。而武則天卻沒有按常理出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裴炎給除掉了。這樣做法是正確的,這就是有主有次,先解決主要矛盾再解決次要矛盾。對于武則天來說裴炎逼宮是心腹之患,而徐敬業叛亂是肢體之患,先解決好了心病,再回過頭全身心的解決外病。第三個做法“抓住要害”。當時敵人的要害是什么呢?裴炎解決掉就不說了。徐敬業當時起兵的要害問題就是他擁有某種正義感——復興李唐?;实郜F在被武則天囚禁起來了,徐敬業起兵不是為了別的,是想逼迫太后還政于皇帝。武則天對于這種正義性是怎么處理的呢?她派李唐宗氏帶兵攻打徐敬業,這樣就等于宣告這個正義性是不存在的,這對徐敬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綜上所述,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武則天轉敗為勝的成功例子。
最后一個逆境是“神龍事變”。
“神龍事變”發生在武則天末年,當時她已經八十多歲了。因為她寵愛的兩個男寵引起了朝廷大臣和太子的恐慌,所以大臣和太子公主們進行了一場政變,這場政變的直接指向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還有一個間接后果就是逼武則天提前退位。這件事情發生在神龍元年,所以稱之為“神龍事變”。為什么這次事變也被稱為武則天逆境成功呢?她不是被推翻、讓位了嗎?關鍵是我們要怎樣理解成功。實現自己所能達到的最大利益就是成功!武則天怎樣做到被推翻卻不被否定呢?有幾個經驗值得我們去考慮。第一個經驗是“認清形式”。這個時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還有多大的利益可以去爭取,武則天考慮的是退位已經該做些什么。她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低姿態,去化解各種各樣的恩怨。比如在她臨死之前宣布,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族人不再受到牽連了,還有就是原諒她的第一批敵人。在后退的路上節節設防可以說是武則天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在認清形式的基礎上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還有一些其它的因素在里面影響著人們對武則天的看法,就是她以前所做過的好事。她建立了一個相對公平的機制,使得人材可以在更大的服務上進行流動,使得一小部分人把持權力的局面得到了調整,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進入仕途,這也是她贏得尊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剛才我們講了五個武則天從逆境中崛起的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其實就是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的。這是一個無非想象的事情,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女性曾經挑戰過皇權,對她來講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可思議的事情都能做到還有什么是我們不能做到的呢?首先,成功是可以取得的。其次,逆境是不可怕的。關鍵的是我們如何去面對逆境,如何去化解問題,如何在逆境之中重新崛起。
在座各位都是各個領域的精英,我相信無論是對于奮斗還是成功,都有比我更多的經驗。
在此,我祝愿大家在任何起點不斷奮進,直至達到心目中的目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