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18-10-23 09:20:11
2018年10月22日,“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東京富士美術館共同主辦,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株式會社黃山美術社支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公益財團法人東京富士美術館理事長忍田和彥,展覽中方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秘書長李希奎,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先后致辭。開幕式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主持。東京富士美術館館長五木田聰、株式會社黃山美術社社長陳建中、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胡偉等嘉賓,藝術界人士、清華大學師生等近200人參加開幕式。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展覽共精選了60幅來自東京富士美術館的西方藝術經典藏品,以時間為敘事主線,流派為發展形態,分五個單元展現了西方藝術500年的發展歷程,可謂是“一部濃縮的西方藝術史”。作品都出自享譽世界、蜚聲藝壇的藝術大師之手,如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巨匠貝利尼,巴洛克藝術杰出代表魯本斯,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和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戈雅,以及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米勒,印象主義大師馬奈、莫奈,后印象主義巨匠塞尚、梵高、高更,一直到現代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畢加索、萊熱、米羅,以及后現代主義的沃霍爾等,由此勾勒出了一幅16至20世紀西方藝術發展的歷史輪廓,引領著觀眾去探尋那些偉大的時代、藝術家及其作品中的奧秘。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致辭
杜鵬飛表示,富士美術館提供的60件代表著西方500年繪畫歷程,這次展覽與我們以往舉辦的系列展覽形成了良好互補。有利于東西方文化交流。我相信展覽能夠為廣大觀眾帶來一次西方藝術史的熏陶,同時,通過展覽也能夠讓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視角,重新回顧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匯。
公益財團法人東京富士美術館理事長忍田和彥致辭
楊冬江表示,本次展覽一方面濃縮了西方500年藝術史演變歷程,展品從16世紀跨越至20世紀,囊括了從文藝復興到后現代期間西方藝術史中許多非常重要的流派,展品多出自于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之手。另一方面,展覽展出的是日本美術館收藏的西方美術畫作,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東西方藝術觀念碰撞、融匯的機會,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另一個觀察西方藝術的視角。這些藝術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藝術界、博物館界對西方藝術史的理解和認識。
展覽中方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致辭
李希奎表示,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中日關系呈明顯改善勢頭,各領域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東京富士美術館是在中日文化交流事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日本民間文化機構。這次東京富士美術館從館藏西方繪畫作品中精選了60幅經典藏品來到清華,作品代表了西方500年繪畫藝術史,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文化盛事,也為我們提供了日本藝術界、收藏界如何看待和理解西方藝術史新的視角,對中日藝術界、文化界進一步溝通交流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秘書長李希奎致辭
楊斌表示,本次展覽聚焦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西方藝術精品。可謂是“一部濃縮的西方藝術史”。作品都出自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之手,而且展覽更有其特殊性——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希望能夠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里,促進中日之間堅冰消融、更加友好合作。在藝術之外,更成為促進中日藝術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梁。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致辭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主持開幕式
東京富士美術館是由日本著名攝影師、和平運動倡導者池田大作先生于1983年創辦,至今已收藏了超過30000件藝術作品,尤其是有計劃地收藏了西方藝術史上眾多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透過日本文化的視角所遴選的西方藝術品,既不同于盧浮宮和奧賽博物館的館藏,也有別于大都會博物館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藏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藝術界和博物館界對西方藝術史的理解與認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個性發現與人文闡揚
文藝復興是西方現代大幕拉開的時代。那個時代資本主義萌芽,世俗文化和科學理性興起,“人文主義”思想體系確立,給西方藝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文藝復興藝術運動在歐洲有兩大支脈,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及其向南的延展,展覽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行政長官的肖像》即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的代表性人物喬凡尼·貝利尼所作。二是與意大利文藝復興平行發展的北方文藝復興,主要以尼德蘭、德國等歐洲北部國家為代表,展覽中的阿爾布雷希·阿爾特多費爾、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均為德國多瑙河畫派的代表藝術家。
《行政長官的肖像》 喬凡尼·貝利尼 約 1507年
《寬宏的約翰·弗雷德里克薩克森選侯的肖像》老盧卡斯·克拉納赫 1533年
華彩樂章與懷古幽情
17、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偉大思想文化運動——啟蒙運動。這一階段的文藝思潮復雜多樣,藝術風格絢麗多彩。色彩華美、激情動感的巴洛克藝術和貴族艷情、享樂主義的洛可可藝術,共同譜寫了一段藝術史上的“華彩樂章”。與此同時,在法國占據主導地位的學院派古典主義崇尚古代藝術和古典精神,展覽中洛蘭等藝術家的作品無不體現出古典的構圖和美學。與古典主義并行不悖的寫實主義,此時也廣泛存在于意大利、西班牙、佛蘭德斯、荷蘭、法國文化中,展覽中拉·圖爾、哈爾斯、小彼得·勃魯蓋爾等藝術家的作品彰顯出一種對現實場景的凝視力量和深遠情思。
《吸煙男子》 喬治·德·拉·圖爾(1593—1652) 1646 年
《雪中狩獵》 小彼得·勃魯蓋爾 17 世紀
《男子肖像》 弗朗斯·哈爾斯 1633 年
《維納斯的凱旋》 弗朗索瓦·布歇 約 1745 年
《幸福的繁衍》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1773—1776 年
古典理性與浪漫情感
啟蒙運動之后,西方文化藝術的中心從佛羅倫薩和羅馬逐漸轉向了巴黎,法國成為西方藝術最活躍的國度。18世紀下半葉,啟蒙思想帶來基本人權的確立、全新道德秩序和現代科學的鞏固。理性主義開始成為主流,藝術中相應地出現了強調邏輯和理性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如展覽中法國雅克-路易·大衛工作室、安格爾的作品。到了19世紀上半葉,藝術家們不再探索道德和固定不變的價值觀,而是轉向心靈深處的思考,提倡情感、想象和自然至上的浪漫主義應運而生,其代表人物籍里柯、德拉克洛瓦、戈雅、透納等人的作品均亮相本次展覽。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構成了古典理性與浪漫情感的二重奏。
《拿破侖加冕禮》中拿破侖的肖像 雅克 — 路易·大衛工作室 約 1808 年
《朱庇特和忒提斯》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約 1807—1825年
《向敵人進攻的第一帝國將軍》 泰奧多爾·籍里柯 約 1810 年
《牽馬的徹爾克斯人》 歐仁·德拉克洛瓦 約 1858 年
《暴風雨來臨前的海景》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約 1803-1804年
真實鏡像與光色建構
1848年至1870年是現實主義大放光彩的時期,是藝術家們渴望在藝術中逼真地再現自己生活的時代。展覽中,法國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的風景畫真實地表現出大自然蘊含的巨大力量,巴比松畫派們筆下的自然風貌則在真實質樸中更顯深刻的社會意義。19世紀下半葉,印象主義以創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臺,展覽中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莫里索等人的畫作,別出心裁地表現出物象在日光之下色彩的微妙變化。此后,“后印象主義”改變了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經驗主義傾向,塞尚、梵高、高更等人的作品,更是直接啟發了20世紀諸多現代主義藝術流派。
《海平線上的風暴》 古斯塔夫·庫爾貝 1872—1873年
《漫步》 愛德華·馬奈 約1880年
《睡蓮》 克勞德·莫奈 1908
《出浴的女子》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1896年
《奧維爾的環路》 保羅·塞尚 約 1873 年
《水塘邊的柳樹》 保羅·高更 1888 年
《挖炭農婦和村舍》 文森特·梵高 1885 年
純粹觀念與混雜多元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具有純粹性和先鋒特色的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和流派風起云涌。本次展出的作品涉及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超現實主義、形而上畫派、巴黎畫派等,匯聚了畢加索、萊熱、馬爾凱、弗拉曼克、馬格利特、米羅、契里柯、莫蘭迪、莫迪利亞尼、夏加爾等眾多知名藝術家。二戰結束后的20世紀50年代,世界藝術中心由巴黎轉向紐約,西方藝術處于從現代主義向后現代主義的轉變期,涌現出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極少主義等眾多藝術思潮流派,藝術世界呈現出混雜多元的樣貌。展覽中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和羅伯特·印第安納的作品都折射并反思著這一文化特征。
《城市研究》 費爾南德·萊熱 1919 年
《抽象理念》 雷尼·瑪格利特 1966年
《赫克托爾與安德洛瑪克》契里柯 1955年
《馬戲》 夏加爾 1967年
《女人》安迪·沃霍爾 1975年
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清華大學始終重視自身國際化水平的提升,以“更國際、更人文、更創新”不斷推動全球戰略的實施。2016年9月正式對公眾開放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至今已舉辦了多個西方藝術大展,如“對話達·芬奇/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1800-1980)”“回歸·重塑: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等等,這些展覽既是博物館及清華大學國際文化交流的體現,又是中國與他國間文化交流的盛事。2018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相信這次與日本富士美術館合作的展覽,不僅會在清華大學中西文化交流的歷程中留下令人回憶的印跡,也將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隆重的一筆,為促進中日友好發揮積極作用。
據悉,展覽展出至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