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橋的橋墩很大,
但真正與橋面接觸的部位卻很小,
這是為什么?
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建起了高架橋、跨海大橋、高鐵高架橋等各種橋,但有人卻發現了一個怪事。
高架橋的橋墩都是又粗又大,好幾個人都抱不住,但橋墩和橋面連接的部分卻很小,這是為什么?是在節約開銷,節約材料嗎?
其實,我們看到的這個連接點,叫做橡膠支座,一般僅有橋墩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小。
我們都知道,建橋用的鋼筋混凝土,堅固異常,為什么不能直接連上,非要加這么個小支座呢?
其實,混凝土雖然堅固,但只限于它的抗壓性,也就是車子從上面走,怎么壓也壓不斷,但它的抗彎度用來承重,還不夠高。
舉個例子,就像牙簽、木棍躺著放平,用腳踩也踩不斷,但如果立起來用手那么一掰,馬上就掰彎了,而橋墩也都是高高大大的,這就需要小支座了,
小支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分擔掉橋墩的壓力,層層橡膠和鋼板疊加的小支座,不僅能緩沖掉橋面上的壓力,也能緩沖掉橋墩下的震動、熱脹冷縮等。
至于為什么要制作得那么小,則是因為受力時,支撐點本身就不需要太大,且只需承受豎向力。
除此之外,橋墩還承擔彎矩,橋墩的大截面,也是用來抵抗彎矩用的。
支座雖小,卻是大橋中最貴的東西了,不僅需要嚴密的受力計算,還要量身定做,單個費用都要上萬元。
當然,橋梁建設也不是都需要小支座的,連續剛構橋就是用鋼架作為主要支撐結構,不要小支座支撐,比如廣東虎門大橋輔航道橋。
現在,仍然有不少人覺得剛構橋更好,質量輕,強度跨度大,還更加美觀霸氣。
不過由于其工期較長,整體設計花費時間長,預算更高的問題,所以還沒有普及罷了。
今日話題:
大家對此有什么看法嗎?
歡迎留言上墻~
【你可能錯過這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