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中醫的說法,西醫上并沒有上火一說。這里的“火”在正常狀態下就是我們說的人體的元氣、陽氣,我們常會說起這個人火力旺、不怕冷指的就是人體陰陽中的陽氣足。陽是相對于陰來說的,按中醫的說法,陰指的是人體的血、精液、體液,是冷的,而火則與其相反。人體火力壯,抵抗人體外邪的能力就強,但若過強就會消耗人體的陰,因此,上火了,可不能聽之任之啊!
【上火表現種種】
上火通常表現為嗓子干痛、牙齦腫痛、鼻腔熱烘、口干舌痛、耳目干澀、爛嘴角、流鼻血、口腔潰瘍、臉上起包等。
為何會“上火”呢?上火通俗地說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的內熱癥。 一是由于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如環境、氣候等的侵襲;或是(由于飲食、不良生活習慣、勞累、思慮過度等因素造成)機體內陰陽失衡引起“火”氣上升。另外,也與人的先天稟賦有關,有的人屬陽臟體質,火氣旺,容易上火;而有些人則屬陰臟體質,不經常上火。此外,情緒波動過大,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羊肉、狗肉等溫熱之物缺少睡眠等都會引起“上火”。
溫馨提示:通常每個人上火的表現并不一樣,有些人每次一上火就表現在嗓子上,嗓子干痛;有些人則每次上火都表現為口舌生瘡(即通常所說的口腔潰瘍),這是因為上火還有心火、肝火、胃火和肺火等的區分,表現在癥狀上自然也不一樣。
【心火還是肝火】
心火:思慮過度容易引發心火。我們常說的口腔潰瘍就是心火上升的典型表現。此外,心火旺還表現為咽痛咽干、心煩急躁、面赤口渴、失眠、心中煩熱等。
肝火:經常熬夜容易引發肝火: 肝火旺者愛發脾氣,因肝開竅于目,肝火常表現在眼睛上,即目赤腫痛,頭疼頭暈、耳鳴、眼干、口苦口臭等,也會有一些煩躁、失眠癥狀。
肺火:常表現為口鼻干燥、氣喘、咳嗽胸痛、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潮熱心煩,也可有咯血、黃痰等癥狀。
胃火:飲食失調容易引起胃火:主要表現為胃部灼熱疼痛、牙齦腫、嘴角爛、口干口臭、大便干結等癥狀。
溫馨提示:上火了,究竟是哪種火?有的人常表現為一類癥狀,但有的人又常常是肝火、心火、胃火等幾種火交織在一起,因此,究竟該怎么對付上火,還要先弄清楚了再作決斷。
【實火還是虛火】
上火除了有肝肺心胃等火之分,每種火還有實火和虛火之分。
是實火還是虛火?其實很好區分。通常,癥狀重,疼痛劇烈,來勢猛的屬實火;癥狀輕,時間長并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屬虛火,虛火一般是指陰虛而導致火升的現象。陰虛有五臟之陰偏虛與精、血、津液等虧損的不同情況。陰虛則陽氣相對亢盛,易于導致虛火上升,故雖見火升征象,實為陰虛所引起,并不是真正的陽氣過旺。
如心火的實火與虛火之分,實火的典型癥狀是口腔潰瘍、咽痛咽干、小便赤黃、心煩易怒,虛火則僅表現為輕微的心煩、口干、盜汗、健忘、失眠等。而胃火的虛火則僅表現為輕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舌紅等。
溫馨提示:實火與虛火也不是截然分明的,有時實火與虛火的癥狀表現也常交織在一起。
【瀉火還是降火】
上火了,好難受,怎么讓身體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中醫上針對來勢猛烈的實火常采用清熱瀉火的方法。常用的典型中藥是雙黃(黃連、黃芩)、雙花(金銀花),中醫認為,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因此清熱燥濕藥多性味苦寒,若脾胃特別虛弱,用藥還要謹慎。另外,具體到清肝火還是清肺火,在應用時還要作適當地選擇或考慮與其他中藥的配伍。
對于時間長但癥狀并不特別明顯的虛火則采用滋陰降火的方法,即以養陰為主。常用的藥為知母、黃柏、生地、玄參等。
溫馨提示:苦寒藥物易化燥但易傷陰,因此,陰虛患者應當慎用。
【對付上火 食療有方】
除了中藥,在日常生活中,對付上火,食療上也有很多方法。
對付上火多吃“苦”
水能克火,苦能燥濕。因此除了多喝水對付上火,也可多食用些苦味食物。如清熱解毒的苦瓜,可以涼拌、炒、煲湯吃,也可以切成片泡茶或榨出汁來喝。除了苦瓜,杏仁、苦丁茶、芹菜、芥蘭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去火 配搭更完美
除了多吃苦味食物,針對不同的“火”,還有不同的選擇。
如心火旺者可常喝竹葉、甘草、生地、麥冬煮成的茶飲,冰糖蓮子湯等,具有清心瀉火的作用。對肝火旺者不妨多喝枸杞菊花茶,有緩解眼睛干澀的作用。肺火上升者則不妨多吃梨、香蕉、百合等水果潤肺。胃火旺者可榨取新鮮蘿卜汁飲用,也可多食蓮子、芡實、綠豆粥等清胃之火。此外,虛火上升的人不妨常喝百合、銀耳、玉竹煮的甜湯,具有清心養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