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爾科學認識論及對其歷史觀影響 摘要:科學不等于真理,一切科學知識都是可錯的,批判和批判的討論是接近真理的重要手段,這些是波普爾科學認識論的核心內容。這種認識的產生有著科學實踐、思想、本體論和人性方面的根據。在本質上,波普爾的科學認識論強調了科學知識的本性是可錯的、理性批判是推動科學知識增長的根本途徑、科學知識的命運是被證偽的,它不僅是波普爾科學哲學的基點,也是波普爾歷史觀形成的思想根源。
關鍵詞:科學認識論;可錯性;歷史決定論;波普爾
中圖分類號:B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1-0064-03
波普爾認為,科學不等于真理,科學中存在錯誤,一切科學知識都是猜測的、可錯的,批判和批判的討論是接近真理的重要手段。波普爾的這種科學認識論的核心是強調科學知識的可錯性(本文稱之為可錯主義科學認識論,簡稱可錯論),因而開創了可錯論的傳統。基于此,拉卡托斯在自稱可錯論者的同時,認為“波普爾是第一個真正的可錯論者”。由于可錯論自始至終貫穿在波普爾的科學哲學著作之中,厘清其發生根源、本質特征,以及它在波普爾歷史觀的形成中的影響,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波普爾批判理性主義哲學的實質。
一
自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就有追求知識確定性的傳統。柏拉圖本人就認為,“知識是確定可靠的,并且是永遠不會錯誤的”①。這種傳統隨著科學主義的盛行而走上了巔峰,科學因此被視為知識理論的體系,也就是“一種真理的系統”②。在邏輯實證主義者看來,理論一旦得到證實(或確證),就再也不會被否定或拋棄。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下,波普爾與邏輯實證主義針鋒相對并高舉可錯主義大旗,認為“理論并不是一個確定無疑的已為公眾接受的陳述系統”③,“真理往往很難達致,并且一旦發現,也很容易得而復失”④。波普爾的這種科學認識論并非無本之木,其產生有著各方面的根據。
首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