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記處,一對身穿禮服的情侶正在辦理手續。
又到年底,春節近在眼前。再過不久,許多單身適婚青年頭疼的催婚環節又將在各個家庭上演。
2021年已經翻篇,記者從區婚姻登記處了解到,過去的一年里,吳江全區共有5044對新人攜手邁進婚姻殿堂。
與2020年的4687對相比,這個數據有所回升。但婚姻登記處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從2011年全區婚姻登記人數達到頂峰——7588對后,近十年來每年登記結婚的新人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且自2016年后,每年登記結婚的新人就再沒有超過6000對。
為何吳江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急于結婚?對此,記者做了一番調查。
登記結婚人數逐年下滑 初婚年齡呈上升趨勢
在區婚姻登記處,記者還得到了其他幾組數據。
首先是全區男女初次結婚的平均年齡。2021年,男性為27.6歲,女性為26.4歲,與上一年相比,男性提高了0.2歲,女性則下降了0.1歲。
區婚姻登記處婚姻咨詢師管紅蕾表示,這些年來,她也感受到了兩種趨勢:一是前來進行婚姻咨詢的情侶里,27歲以上的人群比重逐漸增大;二是即使進行了婚姻咨詢,也有許多情侶表示不急于在近期辦理結婚登記。
區婚姻登記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吳江自2021年6月1日試點內陸居民婚姻登記“跨省通辦”“市域通辦”后,不少在吳江工作、定居的“新吳江”情侶也開始就地登記結婚。據統計,去年吳江區婚姻登記處共完成286對跨省結婚登記,185對跨市婚姻登記,129對跨區婚姻登記。
在過去的2021年里,選擇在一些特殊的、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扯證”依舊是年輕情侶的風潮,5月20日當天登記結婚192對,5月21日登記結婚127對,12月2日世界完全對稱日46對……
長輩給的“壓力山大” 不想被婚姻“綁架”
對于在愛情大門前徘徊的單身青年來說,他們在父輩的催促下進退兩難,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搪塞躲避。
“我們這一代人對婚姻的認識跟上一輩人肯定不一樣,他們也許想的是搭伙把日子過起來,而我們想的是兩個人在一起把日子過得更好。”市民郭先生表示。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郭先生今年26歲,是一名新媒體從業人員,工作滿3年的他剛在公司站穩腳跟,并有了一點積蓄。但郭先生的父母眼下更在意的是他的終身大事。
“去年過年他們就開始給我安排相親了,跟我說親戚家的孩子都該結婚的結婚,該訂婚的訂婚了,房子、車子都幫我準備好了,讓我抓緊。而我想的是,我平時連顧自己都夠嗆,哪里還有時間去顧另外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庭。”郭先生說。
還有市民向記者透露,家里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催著自己找對象,自己也會有很大壓力,“好像我不找對象就是對不起我爸媽似的,讓我很不自在。”市民小潔說。
黎里姑娘小黃今年29歲,父母已經催了她4年多,也給她安排過不少相親。期間,她見過不少男生,還和其中一個確立了戀愛關系,交往了近半年。但前不久,父母邀請男友來家里吃了頓飯,沒想到這頓飯讓對方萌生了退意,也為這段短暫的戀情宣判了不可能。
“我們當時還剛進入熱戀期不久,對將來沒想太多。飯桌上我爸媽就默認他是未來女婿了,問他以后有什么打算,準備什么時候買房,什么時候買車,還提了不少要求,這讓他壓力很大,吃完這頓飯后他就跟我提了分手。”小黃無奈地說。
盛澤小伙沈先生今年27歲,感情經歷并不豐富,他說,這幾年來父親一直給他灌輸類似“看上人家小姑娘就要對人家負責,不然就是浪費自己的青春,也浪費別人的青春”的觀念,這讓他對婚姻十分抵觸,“我覺得這是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才有的想法,我不想被結婚'綁架’,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應該選擇自己想要的交往方式,結婚應該是水到渠成的。”
生活不僅是詩和遠方 對待婚姻年輕人更謹慎了
隨著時代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在許多年輕人眼中,結婚變得不再是生命旅程中的必選項。有人認為,愛情是一種可以被替換的需求,這種需求可以從朋友、寵物身上得到彌補。而且相較于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去經營的愛情、婚姻,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
“比如搭伙吃飯,我可以喊上朋友們一起。大家吹吹牛,吐槽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多自由啊。要是找了女朋友,就要照顧對方感受,時間長了總歸有點心累。”今年27歲的小彭說。
33歲的章女士結婚3年,是企業的管理中層,她認為,相較以往,社會對女性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會做家務、能帶孩子、能掙錢。“現實往往是婚姻家庭和事業不能兼得,顧此就得失彼,所以女性需要更加努力奮斗,才能獲得在婚姻中被平等對待的砝碼。相比婚姻,追求事業的回報率更高。”她坦誠地說。
劉政杰是松陵某少兒培訓機構的一名美術老師,今年27歲的他坦言,自己傾向于晚婚,“我自己是獨生子女,養車養房贍養老人,如果結了婚有了孩子,壓力會非常非常大,在收入提升之前我不會考慮結婚。”
有專家認為,如今年輕一代對精神自由的追求遠超過老一輩人,兩個人三觀是否趨同、追求是否一致、理念是否能達成共識,都可以成為是否步入婚姻的決定性因素。相對于老一輩人“過日子”的想法,年輕一代不但會考慮“過日子”的事,還要追求雙方精神、靈魂上的共振,這可能也是當代年輕人晚婚的原因之一。
市民方女士認為,相較于“離婚冷靜期”,她希望相關部門再設置一個“結婚冷靜期”,避免沖動結婚,才是對婚姻該有的審慎態度。
婚姻需要儀式感 開啟新人生需要“蓄力”
儀式感,在結婚這件事上同樣被年輕人所看重。
松陵姑娘丁怡去年7月1日跟愛人蔣先生領了證。跟別人不一樣的是,兩人專門請了攝影師,一路跟拍記錄結婚登記時的點滴瞬間。
“領證的過程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兩人成為合法夫妻的起點,值得用心記錄下來。”丁怡說,精心挑選照片之后,她和丈夫一起把照片上傳到了朋友圈,收到了很多祝福,她覺得這些祝福給了自己許多勇氣,去面對今后的婚姻生活,“我的小姐妹說很羨慕我們,她們以后結婚也想找個攝影師跟拍。”
市民呂女士是去年5月份領的證,她說自己也非常在意領證時的儀式感,“我老公平時工作比較忙,領證之前的事基本上都是我在出主意,在網上訂'囍’字胸針、領證穿的衣服,還在花店訂了捧花,他全程非常配合,幫我去花店取花,跟我一起穿定制的衣服,他的行動、態度都讓我覺得他是可以一起走下去的人。”呂女士表示。
今年31歲的小善去年3月份跟女友在婚姻登記處,讀著結婚誓詞,正式成為了夫妻,“讀完誓詞,我發現她的眼睛里有淚光。”小善說,從莊重的誓詞和女友的淚光里,他更明白了責任兩字的含義,以后他一定要好好經營屬于他們的小家庭。
就在去年10月10日,區文明辦、區民政局、區融媒體中心一同在蘇州灣閱湖臺舉辦了“慶百年輝煌、祝百年好合”百位新人集體婚禮。頒證儀式上邀請了一對恩愛的金婚夫婦現場致辭,分享他們美滿的婚姻故事,為年輕人的婚姻加油打氣。
年輕人不該談婚色變 社會也應給予更多寬容
蘇州市倚天心理服務中心資深心理專家屠永偉認為,適齡青年晚婚的社會現象固然有家庭、社會方面的因素,但一些年輕人也該找找自身原因。
“現代信息網絡發達,一些自媒體、營銷號炒作'男女對立’'天價彩禮’等一些不恰當的觀點,讓不少年輕男女對愛情、婚姻產生了誤解,從而在緣分面前猶豫不前。”對此,屠永偉建議廣大年輕男女在感情上勇于嘗試,勇于展現自己。在婚姻問題上加強與另一半以及雙方父母的溝通。
“往大了說,適齡青年的婚育也關系到整個社會人口、勞動力、養老等一系列問題。作為新時代建設的主力軍,年輕人也應該認識到肩上的責任,從而有所行動。”屠永偉表示。
“經濟的發展帶來收入增長,互聯網提高信息化水平,社會在變,改變的不應該只有年輕人。”屠永偉認為,對于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改變,更多長輩也應當轉變思想,與時俱進,應對推遲結婚、事實婚姻、不婚等給予更多寬容。
作者:沈卓琪
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