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靜思園
在吳江與同里古鎮中間,有一座私家園林——靜思園,它不僅集中了姑蘇園林的風景,還融入了現代生活的元素,是國家4A級景區。盛夏我和幾位好友重游靜思園,收獲很多。
靜思園是民營企業家陳金根建造的,他原是一位普通農民,改革開放后,他從創辦的玻璃鋼廠中獲得了成功,萌發了建造園林的夢想,利用原來的廠房,投入巨資,用10年時間建成,如今游人紛至沓來。
靜思園原取名為“進思園”,在它的東邊約4公里處有一座私家園林“退思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退思園是清末被革職回鄉的任蘭生建造,園名叫“退思園”,意思是“退則思過,進則盡忠”。陳金根把園名稱為“進思園”是由退思進之意。后來社會學家費孝通回家鄉調研,由他指點改為“靜思園”,其意為“富而思文,靜而至遠”。而陳金根的這一想法,正是江蘇作家協會夏衍、趙名異、于玲、陳白塵、葛一增、石凌鶴、董健、柯靈、馬明等9位作家的想法。在1984年4月26日,筆者時任吳江縣委辦公室副主任,陪同9位作家到退思園考察,鎮領導安排我們在坐在望月樓喝茶,在聽取導游小姐對退思園園名的介紹后,他們覺得退思園園名有些消沉,同我國的現行政策不相符。于是他們共同商議,認為我國干部實行退休制度,這是人生自然規律,是積極進步的表現,應該發揚光大。大家商議后題寫了“由退思進,因忙得閑”八個字,退思園領導把它裱裝后裝在鏡框內,存放在成立室內,供游人欣賞。
靜思園的主要看點是石和水,陳金根對石頭情有獨鐘,善于收藏,園內有大小奇石3000多塊,產自安徽靈璧,具有“漏、皺、瘦、透”的特點。進入園內映入眼簾的是奇石館,陳列了各種奇形怪狀的靈璧石,有象征奧運會的奧運火炬,有象征長壽的烏龜和威猛的雄獅虎豹,動物形象神采各異,充滿了奇石的藝術魅力。
離開奇石館,來到后院,有一塊巨石矗立在面前,它是園中的鎮園之寶,名為“慶云峰”,遠望猶如一只遠航的風帆,它高9.1米,寬2.95米,厚2.24米,重136噸。正面有1600多個孔,其中有160多個過橋洞,800多個孔與孔相連,一孔有煙孔孔冒煙,令人稱奇。據說,這塊奇石在乾隆年間曾有人想把它運往北京,限于交通條件未能如愿。而陳金根為了取得這塊巨石,花了三年時間,開山修路架橋運送這塊巨石。據說修建了五公里道路,架了兩座橋梁,采用運輸導彈的加重超長車運到園內,2001年創靈璧石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之最。大家觀后贊不絕口。
靜思園的古建筑,既傳承了蘇州園林的文脈,又賦予蘇州園林的創新與發展。陳金根在一批園林專家的指導下,注意保持蘇州園林的特色,如石雕、石柱、木梁、字畫等,都是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在上海、蘇州、安徽、浙江等地城市改造拆遷中收集來的,有較高藝術價值。如嘉會堂、天香書屋、弘雅堂等,雖然是新建,都顯得古樸雅觀。如蘇州園林的假山石都采用太湖石,而靜思園采用的是靈璧石,如園內長廊一般有1.6米寬,而靜思園的長廊達到2米寬,而蘇州園林的橋一般小巧玲瓏,錯落有致的三亭猶如云鶴展翅,栩栩如生。
水是江南園林的靈魂,靜思園原是龐山湖的所在地,于民國初期圍墾造田。陳金根挖池理水,水面積占全園林50%,呈現了碧波蕩漾的山湖風光。
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