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百巷(30)閭邱坊巷
皮市街算得上是老蘇州們,最喜歡逛的地方之一了,茶余飯后,去那里轉轉,愜意得很。
皮市街街景
但你知道嗎?皮市街附近還藏著大詩人蘇軾在蘇州最喜歡來的地方,蘇軾曾說:“蘇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須訪閭邱”(“虎邱”同“虎丘”)。
范廣憲有詩云:“頗愛東坡推重語,虎丘不訪訪閭邱”,那這閭邱到底是什么地方,讓蘇軾如此推崇。快隨著小i一探究竟吧
蘇軾訪閭邱,實為訪人,“閭邱”二字看似指巷子“閭邱坊巷”,其實蘇軾每每探訪的是住在這巷子里的北宋朝議大夫閭丘孝終,這條巷子也是因為他而得名。
閭丘孝終與蘇軾的淵源,還要從蘇軾因寫詩訕謗朝政被貶黃州說起。閭丘孝終當時正在黃州任太守。蘇軾到黃州后,正好在他手下任職。
閭丘孝終為官清廉,為人正直,他知道蘇軾才高八斗,是個飽學之士,因此并沒有打擊排擠他,反而很敬重他,凡有宴會,總要請蘇軾一起出席。由此,蘇軾與閭丘孝終交往甚密,友誼深厚。
后來,閭丘孝終辭官回蘇,居住在閭邱坊巷里,蘇軾每次途經蘇州,必去訪問探望,以敘友情。
閭邱坊巷在蘇州古城中心,西起人民路,東至皮市街,這條千年小巷雖只有短短幾百米,卻遍布古宅建筑,你不經意間的一抬眼,一伸手,就能與一段往事相遇。
五愛堂
從皮市街進入閭邱坊巷,巷口處有一建筑,雄偉氣派,讓人忽視不得,高高的墻壁上懸掛著“五愛堂”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大門斑駁,虛虛掩著,讓人想一探究竟。
“五愛堂”原是詹氏花園,建于清代嘉慶年間,舊為朱宅,又名“靜中院”,是上海著名的“紙業大王”詹沛霖與夫人張莼君為長子詹家駒結婚買下的古宅。
詹沛霖,祖籍安徽,生于蘇州,家族中多位先祖是徽州有名的制墨高手,詹沛霖年少時便在族人開設的墨莊里學藝。他善于學習研究,一開始只是零售紙張、油墨等文房用品,后來發展為開設“益記興紙號”、“興建造紙廠”,成為了上海著名的“紙業大王”。
詹氏花園后來歷經風霜,幾經輾轉,房產又陸續回到了詹家人的手中。詹家修繕后,又將這座宅院捐給了蘇州市福利院。因為詹沛霖有三子兩女,長子詹家駒為了體現兄妹五人之間的團結友愛,在重修時,將故宅命名為“五愛堂”。這三個字也延續了詹沛霖夫婦一貫的德善家風。
蘇州郵電局
巷內11-21號,是交通部電話局舊址,一溜青磚外墻,建筑龐大,氣勢恢宏,在白墻黑瓦的蘇州小巷里,尤顯突兀。你可別小瞧了這座建筑,它可以說是見證了蘇州電話的發展歷史呢。
清光緒年間,蘇州開始有電話。1920年交通部選購閭邱坊巷基地一塊,建造新局。1934年,蘇州電話局、蘇州電報局合并,改稱“吳縣電報局”。
抗戰勝利后,又幾經合并、組建,名稱也一變再變,一直到1998年,蘇州郵電局實行郵、電分營,分別組建了蘇州電信局、蘇州郵政局,才從巷中搬出。
大門口的門衛告訴小i,這座頗具傳奇色彩的建筑,如今已是其他單位辦公的地方。
而與郵電局東側相接的還有一排造型相仿的小洋房,只是比之更為精致,據說是由蘇州一富商所建,也有些年頭了,但墻邊的一溜盆栽,綠意濃厚,襯得這座老式洋房別有一番生機。
程宅
巷內50號是銀行家程繼高的故居,建于清末,是一座磚木結構五進三開間的庭院,如今已經散為民居。
與周圍的民居不同,小i到時舊宅大門緊鎖,門前也無雜物堆砌,墻壁痕跡點點,顯得很是清凈。
金泉
民國十五年,閭邱坊支巷三珠街口一戶居民,因煤油爐引起火災。前來救火的義務救火員、扎制彩花工人史金奎不幸觸電身亡,這兩口井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公建。
閭邱坊巷內,除了這幾處古宅古井,其實還有許多因年代久遠,而漸漸淹沒在歷史長流里的建筑,不過雖然建筑無存,但背后的歷史故事卻永遠地隨小巷留了下來。
如巷內2號的名醫繆康壽故居,建于清末民初,是一座四進三開間的深院庭宅,如今基本無存。但繆康壽精湛的醫術、崇高的醫德,卻永遠留在大家的心里,繆康壽曾被譽為“當代扁鵲”。
此外,閭邱坊巷內還曾建有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府,古名“藏春園”,在其隔壁,還有康熙年間蘇州名士顧嗣立所住的秀野草堂。
如今,雖不能一觀,但這些名人、名士,都是構成閭邱坊巷深厚文化歷史的一環。
無論年月如何變化,這條小巷的怡然寧靜都一如既往,看看報紙,逗逗鳥,嘮嘮嗑,這才是生活最美好的樣子吧。
●蘇州市姑蘇區,西起人民路,東至皮市街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